楊奎松:孫中山“出讓滿蒙”問題
- 編按:2009年《南都周刊》採訪楊奎松節選。藉此作統一回答,兼普及正確史觀。
孫中山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問題是由在日本所發現的,孫中山當年為謀求日本支持中國革命不惜向日本當局承諾出讓“滿蒙權益”的各種文獻資料所引起的。同情孫中山的研究者堅持這只是孫中山的一種革命策略,不表示孫不愛國;堅持民族主義立場的研究者則斷定孫中山民族意識淡薄,事實上認為孫不那麼愛國。
在我看來,這兩種看法其實都有問題,而根源就在於他們都沒有能夠深入到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環境之中,通過換位思考的辦法,設身處地地按照孫中山當時的認識水平來看問題。說孫中山不愛國,那他革命幹什麼?讀一讀孫中山當年種種革命言說,幾乎無一不洋溢著為國家為民族謀利益的強烈情感。問題在於,和我們今天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的是,當年孫中山所想要建立的那個“國”,並非就是我們今天所看的這個“國”。
孫中山革命的初衷,不過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韃虜”指的是滿人,“中華”指的是漢人歷史上的國家,其範圍在北方即以長城為界。換句話說,孫中山當年最基本的革命目標,就是把滿人趕回到關外去,而在長城以內重建一個漢人自己的中華國家。這也就是說,孫中山當年所愛的“中國”,在疆域上有別於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中國”。這有什麼錯嗎?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到具體的歷史當中去,能夠了解到這一點,知道歷史上的人對何謂中國,以及應當如何建國,有著和我們今人的中國概念非常不同的認識,我們就不會對歷史人物及其他們的種種作法輕易地去指手劃腳,說三道四。
可惜的是,今天相當多數的讀者,甚至有相當多的研究者,卻總是習慣於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拿今人的眼光和今人的認識來衡量和要求歷史上的人。這就好比一個當家長的堅持要求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事一樣,肯定是再荒唐不過的了。歷史是在變動中不斷進化著的,孫中山當年的一些認識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就如同還未成年的孩子的認識一樣,或許有其不成熟、不周延、不合今人看法之處,但我們如何能夠視其為錯?換了你去做當年的孫中山,你會在後來的歷史還沒有發生的情況下,做得比孫中山好嗎?不可能吧。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去細讀歷史的話,就能夠發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像孫中山一樣的近代中國的歷史人物,特別是那些革命的政黨組織,有哪個沒有過類似孫中山的認識和作法的?如果我們理解不了孫中山,那也就理解不了其他人,如此也就理解不了中國的近現代歷史。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