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的系統更新,理解設計中的「控制」與「自由」

沙丘研究所
·
·
IPFS
·

一個真正好的設計能夠促進其他設計師完成更好的設計。對於蘋果的設計哲學,同時存在熱烈的追捧和猛烈的抨擊,但作為設計師我們至少不能否認蘋果產品決策的借鑒意義。

我們試圖由蘋果的這次系統更新作為出發點,簡單談談設計思維當中對於“控制”與“自由”的權衡。

雪城大學建築學教授理查德·洛薩(Rhichard Rosa)認為“設計的本質即是在於控制與自由。”這句話非常簡潔但直接地介入了設計的核心——設計行為為混亂與無序賦予秩序,使之得以承載可控的人類行為;但設計也一定不是絕對的控制,它一定要為使用者預留一些自由。

如果說安卓系統更像是“工程師思維”的代表,而蘋果系統是“設計師思維”的體現,那麼我們或許能從後者打造自身產品的一系列決策上面,看出他們對於“控制”與“自由”的權衡。

蘋果今年的WWDC(世界開發者大會)像往年一樣贏得了大量關注。他們在這次大會上推出了第十四代的操作系統,一系列的更新範圍包括手機的iOS,平板電腦的iPadOS,以及電腦端的MacOS。正如許多科技測評人的反響,似乎其中許多新加入的功能正在與安卓“更為相似”。

蘋果公司在設計思維上對於“控制”的執迷奠定於喬布斯時代。這種強烈而執著的“作者意志”,以及幫用戶做決定的“家長式思維”長期以來烙印在蘋果平台搭建者腦中。而今年開發者大會上略向安卓靠攏的決策似乎可以被解讀為蘋果一定程度上對於控制的減量和對自由的放寬。

iOS14在視覺上最突出的幾個更新與變化似乎都來自於安卓陣營早年間實現的功能——

1. 桌面小部件(Home Widgets)是在安卓手機上已有的;

2. 應用圖書館(App Library)似乎參考了許多安卓手機上類似的應用抽屜(App Drawer);

3. 畫中畫(picture in picture)可以說是安卓手機上分屏功能的改版;

4. 來電彈窗置頂在屏幕上端而不再佔領全屏幕,這一點是安卓手機在幾年前系統更新時已做出的更新;

5. 蘋果操作系統中打開瀏覽器和郵件的默認應用程序(default app)終於可以自己設置,這一點也是相對開源的安卓系統從一開始就放權給用戶的;

……

蘋果的iOS 14在視覺和使用方式上都做出了許多更新。

無論是視覺還是交互設計上,在這些產品更新上的決策當中,我們似乎看見蘋果從長年以來的“幫用戶做決定”、“讓其他競爭對手追趕和模仿”的權威人物略微放低身段,開始聆聽一些開發者、科技測評人以及用戶的聲音。這一次的更新上,蘋果更像是在應對由安卓首先創造出來的需求,而不再純粹是從前那個“需求與使用方式的締造者”。

但是也正如許多科技評論者的反應——只要更進一步消化這次大會的信息,我們還是能夠意識到,在真正的搭建邏輯上,蘋果並沒有變得“更像安卓”。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我們也會發現,即便是給出了一定量“個人定制”的權限,蘋果仍然對整體的秩序有極強的控制。這是設計師對於控制與自由的拿捏。

上述列舉的第一點和第五點上是最好的例證。第一點中,桌面小部件在手機桌面的介入仍然需要遵循明確、嚴格的規則——其模組控制在“2×2”、“2×4”以及“4×4”;小部件和所有其他圖標一樣,仍然吸附在屏幕頂端;小部件不可以居中,而必須靠邊放置。這些預設的規則確保了美學、視覺上的整潔有序,也拒絕了安卓手機桌面那樣真正“隨心所欲的自我定制”的可能。

蘋果的ios 14系統引入了早年在安卓已有的“桌面小部件”功能,但規則與限制仍然相對嚴格,這也保證了視覺上的美觀和有序。

第五點的瀏覽器和郵件的默認軟件自定義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的邏輯。自從iOS誕生以來,蘋果手機、平板操作系統中的默認瀏覽器就只能是Safari,郵件收發也只能是自帶的Mail App。這一次的更新以後,用戶終於可以設置像Chrome或Firefox這樣的第三方軟件為默認瀏覽器。但是,這些個人定制仍然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可以設置默認的軟件也需由蘋果平台提前嚴選,並不是每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軟件都能進入設置名單。

北美極具影響力的科技測評人MKBHD在和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也是本次開發者大會的主演講人)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Federighi)在6月24日進行了一次遠程對談,期間也出現了對這些問題的討論。

科技測評人Marques Brownlee與Craig遠程對話,討論了開發者大會上人們普遍關心的一些問題。這對於蘋果來說也比較少見,長期以來蘋果公司不會對科技測評人的評價做出直接回應。

克雷格的回答再次體現了蘋果設計師思維中對“控制”的重視甚至執迷:

問:既然蘋果這次選擇放寬了對“瀏覽器”和“郵件”的自定義,為什麼沒有進一步放寬更多的軟件呢,譬如說“地圖”?
答:我們肯定也有相應考慮,或許未來有一天會這麼做。但我們在這些事情上的推進肯定是非常謹慎的。我們知道(如果不加約束),平台是多麼容易滑向混亂。
We proceed very cautiously on these things.We know howeasilyplatformscan descend intochaos.

嚴格的秩序與開放的自由並非簡單的對立關係。正如我們在此前的文章《互聯網平台的「創造」,仍然植根於古老建築的空間喻體》(點擊跳轉)中試圖闡釋的那樣,平台對於規則的製定也是“秩序的自由”的前提條件。克雷格在回答中同樣簡單闡釋了平台搭建方的考量——在限制之下才有優質。如果完全放開了軟件的默認設置,極有可能湧現大量不正規的軟件聲稱自己是瀏覽器,藉此將用戶引流或跳轉到廣告頁面,或者對用戶的隱私信息進行竊取。

很多時候,設計師對美學的自信會落腳在對細節的強制。設計師思維中的“控制狂”特質絕不局限於互聯網產品的範疇,許多建築大師同樣是傲慢的自我主義者,他們以瘋狂的控制欲性格影響(或得罪)著工作的伙伴,不把任何細節的決定權讓渡給他人。

貝聿銘是一個溫和而圓融的主流設計師,但京都東郊的美秀美術館同樣能反映出設計師對於“控制”的重視。在下雨天,美術館管理方要求每一個遊客在接待處認領相應顏色的雨傘,之後才可以進入美術館——因為如果任由人們自由攜帶自己的雨傘,其雜亂色彩就會破壞建築群的整體美感。

美秀美術館就如同蘋果生態系統(Apple ecosystem)的建築喻體。它們在不同程度上踐行了這樣一種邏輯——如果你想要進入我搭建的美好世界,那麼你首先需要學會我的方式、遵守我的規則。

另一點相似之處也在於,這個美好世界需要相當程度的獨立與隔絕。正如大量建築評論者將美秀美術館稱為“日本的桃花源記”,這一個大規模覆土的建築群隱藏在山間,不被京都或其他周邊城鎮的噪聲和混亂所污染,

圖源:archdaily

蘋果的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從iPhone到iPad,從MacBook到AirPods,從iWatch到HomePod,蘋果帝國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內向化的美麗世界。

在產品世界裡面,蘋果生態系統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閉環。這不只是因為蘋果的手機、平板、電腦、手錶之間無縫的順滑連接,更因為這個系統為自己建立了奇高無比的外牆。由之,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出不去——只要不放開外牆的隨意准入,不放開內部秩序的控制,蘋果的生態系統就一定是安全可控、靚麗美好的。這或許和很多產品世界以外的政治遊戲十分相似,不論是上世紀中國單位大院的“單位辦社會”,或是2020年的美利堅合眾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這次開發者大會一定並不代表“蘋果正在變得更像安卓”。一個比剛才介紹的視覺、交互方式更新更加重要的消息,應是蘋果將花兩年時間,把電腦產品線逐步過渡到自家芯片(A12Z及其他),而不再依賴英特爾的核心。

蘋果將逐步用自家芯片置換從2005年開始使用的英特爾芯片

同樣可以看見,新發布的MacOS Big Sur操作系統,讓電腦端的體驗與iPad更為相似了。這才是真正最應被注意的信號——未來蘋果內部生態系統“大一統”的完成。當蘋果公司可以更加完整地同時掌控硬件和軟件的生產和聯繫,他們一定可以更具“設計師意志”地製造驚豔的產品體驗,也進一步封閉自身的產品生態,保證從風格到使用上的“嚴格秩序的自由”。

喬布斯留給世人的就是他“傳奇般的控制欲”。平台的搭建者——產品的開發者——用戶,哪一方更能夠決定係統的樣子?蘋果把絕大多數權重仍然緊緊握在自己(平台搭建者)手中。

有些人說:“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麼。我記得亨利·福特曾說過,“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正因如此,我從不依靠市場研究。我們的任務是讀懂還沒落到紙面上的東西。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

這種家長式“替代決定”的邏輯塑造了蘋果作為一個先進資本主義玩家的成功,但它也同時幾乎暗含著一種法西斯式的行為陷阱。蘋果的設計師思維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值得持續觀察的模板——設計一定需要控制,但一定不是絕對的控制。平台的搭建者需要預留一些自由給開發者以及用戶,對秩序的全盤接手最終會導致自下而上民意的反彈。當然,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有對控制的反抗。曾經長期以來用戶端的“越獄”行為,實質上就是對這個“圍牆花園”的反抗——我認可你搭建的世界,但我也認可自己作為用戶可以擁有更多的自由。

“設計的本質是控制與自由。”無論是一項產品、一棟建築或者一個城市,究竟多高的比例由設計師進行控制,而多高的比例又是屬於使用者的自由,這兩項之間的權衡與角力永遠會是設計哲學裡不可拋卻的核心問題。



一手內容髮佈在微信公眾號“沙丘研究所”, 本文原文鏈接點擊這裡跳轉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沙丘研究所Hello~ 沙丘研究所(Dunes Workshop)是一个独立的线上原创内容发布平台,内容有关于城市、建筑、文学、艺术以及留学生活,成员来自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以及麻省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同样,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沙丘研究所”,第一手的推送内容会发布在这里;以及 Instagram账号@dunes.workshop 第一手的图像/视频内容将会发布在这里。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一颗柠檬戴着墨镜在沙滩上休息”-人工智能请创作

互联网时代的创作(下):作品缺乏内在的对抗,更多是对外的讨好

互联网时代的创作(上):我们注定不会再有伟大的作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