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气围炉才有人订,那么matters上的「人气」是什么呢?
首先我想先说一件事,关于「互拍」!本来我想要特别写一篇「我对互拍的新想法」,恰好搭上这个围炉的话题,可以一并说。
应该有一些人有发现,我近一个星期会跟大家互拍,我的方式是我会点开每篇最新的文章来,长篇的稍微浏览,有兴趣的会收藏,觉得还不错的会支持,而无论文长的长短,只要我觉得还行的,我都会拍几下手,经常阅读我的、给我拍手的,我也都会拍回去。
就在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互拍」这件事没有想像中「那么不好」 。并不因为我拍了别人的手,别人来拍我,而我得到拍手数,所以我觉得「没有那么不好」,而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某部分是一种「流动」并且在心理层面上获得了认同、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呼朋引伴」的扩张效果。 (matters很需要「扩张」,不论读者数或作者数)
而另一个以行销角度的层级来看, 「互拍」某一种程度是一种「曝光」的行销手法。你怎么让人家知道你发了新文?帮别拍手是最直接「通知」别人:「嘿,我看了你的文,你也来看看我吧!」的方法。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你就不会特别讨厌这种模式,还有可能触到一些真的喜欢自己发表的人。 (而另一个角度是,当你真的很喜欢一个作者的时候,你也向他传递了原来作为「赞赏」意念的拍手。)
那么,当「有拍有回」「互拍」形成一种默契的时候,「订阅制」就成为一种检视这种互动模式的魔法了。而这的确会让人焦虑所谓「人气」这件事了。
我们先从matters上的「人气」来看好了。在matters上什么才是真正有人气呢?每篇拍手数多?追踪人数多?还是?我和我不是猫的电影评论,都有一千四五百人追踪,为什么他的文拍手数那么少?我的文拍手数每天有固定50个拍手数是我一个一个传连结给朋友来拍的,还不见得能破一百(互拍的这一星期内的文章就不算了。)那么,到底什么才能形成matters上不互拍但也有人气的文章呢?
一,作者本身就有文字魅力。二,作者本身就有吸引人的特质(幽默风趣和善友好)。三,文章本身有话题、有趣,也许还经常性地符合、打中读者需求。四,免俗不了的就是排列在首页的演算。
真正能够做到KOL(意见领袖)、喊水能结冻的,我想以目前我们可以比较清楚感觉到有人气的市民们,没有这样的人。是的,没有这样的人! (意思就是,你也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讲个实例好了,这两天刚好听到电子书作者的分享,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读者会买了电子版还买我的纸书。」又或者我有遇过许多很忠诚的读者是他喜欢的作者同一本书改了五版只是换个封面,他会一本一本买来收藏,另一种则是喜欢一个作者一定把他所有的新作都买回家。我属于最后这一种,我会无条件的支持我喜欢的导演、演员所拍的戏,不论好坏一定先掏钱买单,即使可能会遇到「啊!这次拍得好烂啊!」的状况,我还是会继续支持到我可能真的觉得他坏掉了、不好了才放弃。 (比如说台湾电影很多烂透了,我还是有上院线我就会去看。)
眼光放到matters外去看所谓的KOL好了。某天我跟某个做podcast的朋友闲聊他做podcast的沮丧感,我问他:「现在线上到底谁靠podcast拿到收入了?」他说:「热度前十的有被赞助吧!」
我鼓励他说:「对啊!那你就继续做嘛!前十就那十个啊!那需要很大的能耐才能变前十吧!你干嘛一定要跟他们比。」
当我们很认真的思考「只有有人气的人才会被订阅」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这些「人气」是怎么被「经营」起来的。这年头真的不要相信「我这样坚持写,我够好就一定能被看见」的神话。只有一种人是可以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会被看见的,也许是神之类的。
包括所有你看到的网红、youtuber、KOL,没有一个人是「不花时间经营自己的」,所有的曝光、按赞、拍手、互动也都算是「经营」的行销手法之一,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些都是「自己正在行销自己」的方式。
如果「互相拍手」可以得到目光而宣传自己写了什么,那么围炉的订阅到底要怎么吸引别人来订呢?如果用商品叫卖的方式来看,互拍是一种互相捧场到场观看冲人气,支持键是付钱买单,而「订阅」则是一种「以后我都跟你买了」的信任和支持,其实是一种渐进式的交易模式而已,但各自可以选择自己和别人的交易模式。
但是进入「订阅」这件事来说,考验的就是作者本身的能力了,但其实变相的也观看了所谓「matters上的读者是支持好的创作」这件事,绝大部分的时候,互动关系很常进入「我支持人」而不一定「支持好作品」这件事。
「人气」真的可以成为高度的「订阅率」吗?能够靠「人气」得到「固定而长久的支持」,真的就只有那几%而已,不管matters或是matters以外的世界都是如此,不要担心「围炉」没有人看了会怎样?那不就是「不要围」就好吗? matters并不会因为有了「围炉」就所有人都去围炉,平常文章就没人看了啊!
我反而觉得「围炉」这个机制给了几种创作者一些专心创作的可能。
一,有主题性的。二,有企划性且固定产出的如日报月刊之类的。三,想要尝试让自己写作有规划、规律执行的。
在matters上或写作平台最常听到很多人会说:「没有啦!我写好玩的。」「喔我写兴趣的」「有没有人看我都会写」,如果真切的在心里认为是这样,那何必在乎「有没有人要订阅」呢?
「围炉」「订阅」考验的是「没有互拍后还有谁会看我写的东西」,如果假设「互拍」这件事是一种「宣传自己」的行销模式,那么何不把「订阅制」这件事以行销模式来看待,你都可以透过互拍来替自己行销了,那么上更高阶一点吧!
挑战一下自己企划主题的能力,其实所有的社区活动都是一个企划案啊!只是它是召募其他人一起玩,如果换成单人模式,你有想过自己要写什么样的主题吗?深入且专注并且有组织性的去完成。当你企划一个主题来写,你还得做行销宣传让读者「相信你」并且「花钱买单」,这也需要一点「行销」「数据观察」的脑袋,你愿意替你辛苦的创作花一点力气,告诉别人:「嘿,你来看我写字吧!」你愿意吗?
如果这些围炉的事你都不想做,那就如往常一样写文拍手就好了。
至于有读者会问:「如果我订了一个作者,但他更新的不如我意、他写的不是我要看的、他都没在更新……」怎么办?呃,你是消费者对吧!你随时有权决定要不要付钱啊!这没有这么难。玩游戏克个金都可以给几百块了、你随便为了什么去排队一个小时在台湾时薪都165元了,你喝一杯星巴克都台币100元起跳,订阅一个人的创作一个月20港币起跳,不喜欢就停下来就好嘛!
这年头,的的确确是「靠人气、名气」的年代。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靠流量」,而所谓「流量」才是真正让人得到收益的东西,所有有人气、名气的人都很努力的维持自己的流量,所以他们很认真的去创造话题、议题,创造不出来就用蹭的,为的就是那个「流量」。
而这「流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实际上会变成钱的东西!人气跟名气都不可能变成钱,它们创造出来的「流量」才是真正转换成收入的东西。那么「你要怎么使你关在围炉里的文章」可以创造出真正能变现的价值,就得需要非常高阶的行销手法,当然,很当然的是,你要能写出吸引别人付钱支持的内容,而那些是什么呢?
总之。有机会,挑战一下自己创作的可能。
我应该说过,一篇很好的日常写作,都有可能变成非常优秀的散文。
帮大家内心小剧场一下:「那我写不出优秀的散文就不能算是写作了吗?」可以啊!你还是继续写嘛!有一天写读写多了,你再回头去看以前写的东西,你就会发现那个差异了!重点是要持续的读写、持续的往前,有机会多挑战一下自己、尝试任何可能!
最后,谢谢大家帮我互拍。以我不互拍的作法,我的文一天要破一百不可能(请记得,我有50拍是我叫来拍的)但我实在觉得这件事我做不来,好耗费时间喔!因为我真的会每篇点来看,日后不会天天这样拍,如果你还喜欢我的字,请不要嫌弃我没去帮你们拍手,继续帮我拍一下手啰!没意外的话我更新频率还是会维持一定的频率,但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实在无法每天花太量时间在matters上。
再次谢谢大家帮我拍手。
PS
有人说我是个敏锐且敏感的人,但关于「观察网路」或「数据」这件事,某一部分是职业病,一种「行销企划」具备的职业病,虽然我从来没有当过行销企划。
图:2016 JAPAN 0611京都冈崎公园,我特喜欢偷拍日本老人在路边作画。 Canon EOS M3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