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案世界性盛行趋势有感
最近十年来,澳门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不断上升,甚至已经到达了“万物皆可骗”、任何情况都可能会上当的地步。当然,不只是澳门,诈骗盛行本来就是世界性趋势,甚至已经到达了Netflix可以拿来拍戏的地步。
再者,疫情三年来,澳门的网络诈骗已经翻倍,个案数字飙升到难以置信,情节更是匪夷所思,什么裸聊骗案、援交点数党、石油工程师情缘、买楼投资已经是小事,就差在泽连司机买军火、秦始皇再生登基要你打款给他之类了。金额上百千万到亿,澳门人均一百万存款不是讲笑,文员受骗几百万案例比比皆是,但悲惨的是市民存款再多,最后也只能被人诈取一空,辛苦赚钱为谁忙?可见诈骗对社会民生、经济的损害是极其巨大的。
事出必有因,我再三思索诈骗的根源,人世间又为何有这种种的荒诞嗔痴。有一位名叫“大刘说说”的内地youtuber总结得颇为精辟:诈骗的根源就是信任,因为首先相信了对方才可能会付出些什么,从而有受骗的机会。人与人之间有交往在很情况上必须要建立于信任之上,有信任就会有欺诈,因此人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对应该信任与不信任情况的界线。此论颇有道家“反者道之动”的精髓,深得我心。
说完别人的观点再说自己的。如果是依我的观察,这个时代诈骗案的盛行,与网络发达、从而导致社交成本的大幅下降有关。这种社交不只是熟人社交,更是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的建立,必须要真刀真枪面对面去认识了解,还会牵涉到各类的社团、同学、师长、友朋、亲戚等一系列的熟人圈子,有本有源、有缘有故地去建立,是片状式的社交,在双方建立了关系后,又往往反过来要受到该圈子熟人的监察和督促,有第三四五六七方的牵制,人多耳目多,轻易实行诈骗,必定会遭遇到整个圈子的反感抵制、甚至是“社会性处死”,个人的信用会立即归零,熟人社交的诈骗成本是非常大的。
反之,陌生人社交就没有这种负担。现在我们只需要透过APP就可以轻易攀谈到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与对方只是点对点的交流,完全没有第三方的干预。骗子在网络世界骗人后立刻消声匿迹,十步骗一人,千里不留痕,事后可能早已在它国挥霍骗款逍遥法外,受害者欲追无从。这种低成本的犯罪环境简直是产生骗子的最大温床,不在这里骗人相信都枉为骗子了。因此,我们真正面对的除了是信任问题,还有就是网络、后疫情时代的熟人社交萎缩、陌生人社交畸形发达的现状。当人们停止聚会、隔离独处,难以经营熟人社交时,陌生人社交的骗案即可乘虚而入了。
纵观那么多案例,人们受骗上当的引子是什么?无非就是情感、欲望、金钱等最基本需求的诱惑。发达地区、尤其是中港澳的熟人社交萎缩,实在有很多迹象可以看到,例如抑郁症的大幅上升、社会整体情绪的不稳定等等,这反映出人们在熟人社交下的极大不如意、以及需求的无从满足,因而就可能会导致他们转向陌生人社交。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需求极庞大、供应却极稀少的“市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做好规范,就有可能出现不堪设想的种种违规、越轨行为,这就是电信网络诈骗;但反过来想,如果有受到充足规范、取之有道的情况下又会怎样?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孤独经济”。
何谓“孤独经济”?就是以金钱、明码实价交换可以弥补到苦闷的服务。日、韩、台等地区就有这类生意,例如担当朋友陪伴客人,或者在睡前聊天解闷之类。但至少我在澳门是什少听到有什么孤独经济的生意的。事实是社会上大部份人从伴侣、生活水平等等,都要求最好的,明知是“大想头”也不愿意屈从,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各种对立和不信任,熟人社交早已无法满足需求。无条件的信任和关怀,是现在社会最大的稀缺品,人人都想成为被照顾的一方,不想去付出照顾别人,又无法在孤独经济中自欺,结果只能被真正骗子所欺,恐怕就是现在的困局了。
因此,对于诈骗,我是相当悲观的。无论是重新壮大熟人社交、抑或是降低需求、还是明码实价付出金钱购买“逼真”的服务聊作慰藉,这些要不失之迂阔而不切实际、要不就与目前人们的普遍观念相冲突,骗子注定有大把生存空间。其实得罪讲句,Mirror乃至最近的“罗志祥猪肉佬”,都是另类的“孤独经济”,也许奶头乐会是一种另类备案吧。
小鲜肉的追捧,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也许之后再出一篇讲讲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