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批判省思|这世界上最不缺乏的东西
不想斩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丰富的层次感,面对每一个你我他,我的原则一直都是「不会轻易斩断关系」的那种人,只要你跟我还算是「朋友」的话。
举个例子来说,人生第一次跟某个女生告白,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我喜欢你。
不久后,以我被打枪收尾。这个女生为了怕尴尬,在把话讲清楚以后就断掉我所有的联系,LINE、Facebook、Instagram都是。
少数朋友很认同这个女生的作为,但大多数的人和我一样,都觉得似乎有点「太狠」了,没有必要斩断所有关系延续的可能。
扯远了,今天要聊聊的事情是「这世界最不缺乏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永远存在的误解、矛盾与冲突。
透过前面的铺陈应该看得出来,我是个不会斩断关系的人,一样的逻辑表现在社群平台上,就是我从来不会主动封锁、删除好友。
今天要来跟大家分享,我亲身遇到或亲眼见证这些「好心被人欺」的故事。首先从2018年开始。
余波
我在大学加入辩论社,渴望找到更多人和我一起讨论公共议题,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不过,由于竞技辩论本身带来的制式化讨论,过于有目的性的认识,让我对辩论始终难以感到共鸣或认同。
不过,冲突与破碎的主因,我想,还是因为那时的我不太会社交吧。 2017年9月,我上了大学后加入这个社团,磨合一年多以后遇上了2018年11月的公投。
随后,发生了什么?就是争执与冲突。
在社团里面我是唯一的基督徒,公投被媒体认为是「 基督徒与同志」的对决,而我「绝对不同意」这一点。反过来说,正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切割,才是导致误解与争执的原因。
贴上「假中立」的标签
公投结果媒体以「保守派份子的大获全胜」报导,再次重申一遍,正是这种字眼潜藏的冲突因子,字里行间夹带着为挑起关注的情绪字眼,才会使得我们不愿意了解彼此,拒绝更多的对话、更深的认识。
此外,我讨厌「保守」一词常被误用,用「守旧」这个词更适合表达这些人的立场,至于其中差异在哪,有空再写一篇文章来探讨。
公投结束以后,我在Facebook发了一篇文章写道「我认为在公投当中没有胜者,处于冲突不断与深化对立的社会里,我们都是被害者。」结果,两名社员与一名同志友人,给我的回应就是封锁与解除好友。
他们认为我「没有投下支持民法票」就是等于「反同」、「反人权」,然而,这个份过于暴力的同一性命题本身当然是有问题的。
他们在我的贴文留言,把我贴上「保守」、「恶心」、「歧视」的标签。他们义愤填膺高喊着自由平权,下一句却将寻求理解的人贴上「假中立」的伪善标签。
至于同志友人呢?就在我私讯他「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以后,对话便停留在已读。过一天查看讯息,发现已经解除好友了。
想当然尔,过了不久以后我退出了辩论社。时至今日,近三年过去了,我和这三个人在这1000多天的日子,一句话都没有说。像陌生人一般,好像从未相识相熟。
同温层中的异温层
2018年公投的故事暂且打住,回到今天,我在11月初参加台湾教授协会主办,姚嘉文资政的 新书发表会。我在政治上是明确的「正常化国家」立场,对这些NGO有所了解或者经常参与社会运动的人应该知道,这个组织是一群立场较偏独派的学者所创立。
因此,大多时候参与这些活动总是带给我「同温层取暖」的感觉,又最近两三年每次关注公共议题的结果总是以失落收场,让我越来越少花费心思在这些事情上面。
更有鉴于近年来台湾社会的政治对立越来越严重,如果参与这些活动只是立场相近的人聚在一起,那好像也没有再多深入接触的必要。既然无法带来异温层的对话,促进不同立场的人可以更加理解双方,那我干麻还参与?
不过,退一步想,为什么这些场子总是无法带来更多的对话?我在与会的某位阿姨身上看见了答案。
能吸引我的活动越来越少,这一次前去参加,单纯是因为姚资政的重量级地位,他是民主进步党元老级的人物,比起党内其他经常登上媒体版面的大老,他的行事风格较为低调,所讲的话也没有过于偏激、化约的嫌疑。
讲更白话一点,在不正常的政坛里,他算是一个正常人。
书中内容以联合国的2758号决议作为讨论主轴,批评蒋介石为了自身在台湾的政治利益而罔顾国际能见度,坚持除「中国」(中华民国)的名义以外,不接受任何其他的国名,当然其中包含以「台湾」为名的可能性。
若要姚资政这份观点的说服力如何,那又是另外一篇文章要讨论的。不过,既然是「同温层」的聚会,那么意见不同的人写得更加独特了。
在提问环节中,有个讲着外省腔调华语的中年男子(与会人员大多讲台语),他向姚资政提问的内容,与前面几个提问者大相径庭。前几个人的发问,大都是在「相同立场的前提底下」探讨台湾的国际地位该何去何从。
这位杨姓男子的问题则是根据书中内容,希望与会人员可以叙述清楚,自己论述中的「后设」是什么(他想要讲的其实是「预设」,但是用词不太精准)也就是他想要知道,支持这个立场(独派、台派)的人,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只是他的发问方式与用词字遣词在某些长辈看来,或许就有点尖锐了。
主持人与姚资政回应完杨先生的问题不久以后,有个与大多数人立场相近的阿姨,举手发言时,直接将杨先生贴上「爱中国」、「中国派」、「支持国民党」、「中共同路人」等标签。
好在那位先生并没有和这位阿姨吵起来,只是若有所思地摇摇头,叹口气而已。 (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为什么叹气)对我而言,这个阿姨虽然与我的立场相近,但是,确实有些太过激动了。我认为一个异温层愿意来到别人的场合,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值得鼓励的事情。
世界上最不缺乏的
世界上最不缺乏的东西,就是误解与对立,还有更多的冲突和不了解,还有最关键的贴标签。把一个人挂上某某派、某某立场的讨论,一定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暴力的方式。
它能够清楚分判你我不同的立场,区分彼此的观点,可以让人清楚知道谁是敌人、谁是友人。正如我这篇贴文提到的,人们隶属于某个观点,这件事情本身就是「 不怎么理性的」,因此,难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对立吗?
因为你是XXX(某党或某派),所以就一定XXX。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