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師說國外亂,上街會被打”?

范米索
·
·
IPFS
·
從秘魯🇵🇪到多倫多🇨🇦啦!

前兩天,我朋友小白在即刻上發了一條狀態,順便轉到我們空無一物播客三個人的私下群里分享,當時我看到的第一反應,是在思考:

“假設這個孩子是我的孩子,ta將學校裡老師的話複述於我,我該做出如何的回應?”

同樣的問題,我想拋給正在看文章的各位,假設你的孩子告訴你上述內容,你打算怎樣回應孩子?

這個話題我特別想認真聊聊,因為涉及到教育問題,我的讀者裡25~30歲的人群佔據大多數,而和我年齡相仿的一些朋友不少已結婚生子且成為年輕的父母,還有不少即將為人父母。

雖然我沒有做父母的經驗,但有許多在我看來理應具備的常識與判斷力,不少父母並不具備。我認為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的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性甚至遠超過學校教育,可老師、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孩子眼裡的“權威”,具備極強的信服力,大多時候孩子願意聽老師的話,未必願意聽家長的話,因為孩子認為老師遠比家長博學。

事實的確如此,但如果家長沒辦法去識別“權威”傳遞給孩子的觀念是否妥帖,無法給予孩子更充分的信息及觀點,甚至家長自身的認知、見識及信息甄別能力不夠,對於老師所有的言辭言聽計從,無條件擁躉,那麼孩子就會愈發不假思索地全盤吸收來自“權威”的一切內容,批判性的精神早晚會被扼殺在搖籃裡。

關於這個孩子與朋友的對話,我看完第一感受是孩子對美國充滿著強烈的“恐懼”,“恐懼”源於老師的描述,比如出國會成為廢人,上街被人打,當一個人對美國的認知信息庫已被大量攝入美國的負面信息,而這些信息會在他腦海裡形成具象的場景和畫面,那麼只要提及“美國”自然會產生條件反射——“美國很亂”,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成年人的認知塑造和改變未必容易,但是孩子的可塑性遠強於成年人,並且他們的認知還處於未被定型階段,因此要影響一個孩子的認知,遠比成年人容易,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恐怖組織會把孩童培養成殺手。

當然,我相信對於去過美國或者在美國讀書、工作過的朋友們,與從未去過美國甚至從未出過國的民眾對此番對話所呈現出的態度,大概率是截然不同的。

在分享我自己的應對策略前,我想分享一段我和Ai(男朋友)就此事展開的對話討論給各位,中國人評價看待世界有自己的視角,外國人看待中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同樣有自己的視角。 (稍作澄清,文中用“中國人”和“外國人”僅對二人「老師,Ai」身份做特指區分,並非囊括所有群體。)


當時,Ai聽完我的複述,長嘆了口氣,用手摀住臉,半開玩笑地說:

“我在拉美洲這種地方生存都沒那麼恐懼,為什麼中國人會有那麼深的恐懼?……”

我向他解釋說,中國和美國近些年國際關係緊張,因此矛盾和摩擦都相對比較劇烈,而關於美國的負面新聞在不少國內媒體平台、自媒體平台都能廣泛被民眾看到,這當中包含美國校園槍殺案,合法持槍問題,亞裔在美國遭遇種族仇恨被襲擊身亡,當然也包含了大量美國給中國抹黑等新聞,不可否認這些都是事實,民眾在大面積接觸此類報導,對美國產生負面情緒和印象並不意外。

老師的言辭是否完全錯誤?不盡然,畢竟老師也是大量相關新聞的閱讀者,如果老師自身沒有海外的經驗,尤其是美國長期生活經驗,得出此類一刀切的結論並不意外。

Ai聽完後,反問了我一句:

“你確定中國就真的那麼安全嗎?前兩天你給我看的燒烤店當街打女人的視頻?以及再前陣子被鐵鍊鎖住生了八個孩子的母親的新聞?有下文了嗎?另外,我也聽說過,如果你是個女孩,出生在中國農村,你覺得你的人生會遭遇哪些可能性?”

雖然我個人不喜歡美國,畢竟美國把拉美洲的經濟變得和屎一樣,拉美國家就像美國的棋子一般被操控著,但是我很清楚這些人在美國犯案絕對會得到嚴重的懲罰,何況美國的法律對女性的保護力度有多強你也清楚,而美國的輿論、媒體更會大面積的跟進報導,你覺得這些美國人會容忍那些事發生在美國麼?我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中國人,只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這兩個國家。 ”

當他說完近期的新聞事件後,開始和我講述他們課本中學習的關於中國的相關歷史,包括一些比較著名世界卻不會出現在中文教科書裡的事件,比如64坦克人的照片就是出現在他們的教科書裡。因此,我並不會對他說的內容感到太多的震驚,畢竟我們不可能也讓其他國家用中國教科書的內容去教授他們的國民。

試想,如果中國的老師成天在指責美國各種社會問題,美國各種糟糕和可怕,而美國的老師又在宣揚中國的各種“真實社會新聞”,並將它放大到整個中國,以偏概全,雙方就實事求是角度而言,似乎無可厚非,誰都在描述真實,可雙方是否做到「客觀」地去描述對一個“國家”的認知呢?

而在兩套不同體系和不同說辭下成長起來的人,但凡採取地是全盤接納而非質疑權威、親自驗證結論,那麼當這兩種人遇上後,大概率只會咬住對方的弱點無止盡的攻擊和撕扯。

美國人仇恨中國,中國人仇恨美國,而大多數仇恨者壓根兒都沒有真正去了解過對方的國家、文化,甚至連雙腳都沒踏上過彼此的土壤,除了仇恨,我想不會增加任何同理、多元、批判、全面看待問題的視角。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看待和回應孩子眼裡的這些“危險”?

Ai對我說了一個故事。

沒有任何地方就是絕對完美和安全的。我父親從來都不會跟我說我哪裡哪裡很危險。有一次我們開車,一輛運鈔車在我們車後方,開得非常奇怪,我爸很淡定地對我說'讓它過去,這車可能有問題'。等車穿過我們,就在下一個路口我們聽到了槍聲。”

我驚訝地問他:“為什麼你們都不感到恐懼?”

Ai卻擺擺手不以為意道:“這算什麼,拉美人的生存模式就是需要學會去觀察周圍的環境。我小時候在日本度過童年,中學才會到拉美,從安全的地方到危險的地方,而我爸從來都沒有管過我,他每次在我出門玩之前,只叮囑我一句話「Take care. 你知道該怎麼做」。

這就是我之前常跟你說的,有時候你在一個特別安全的地方未必對你的成長是好事。如果你覺得只有你自己的家鄉才是最安全的,那麼你就會因為恐懼更難踏出去看到更多的可能,因為你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能帶給你安全感,只有這裡(你家鄉)。

你沒來拉美之前是不是也擔心害怕?那現在呢?你怎麼看待自己在這裡的生活?每次我跟你出去,都會叮囑你不要隨便在大街上掏出手機打電話,尤其是一些不安全的地區,看好你自己的包。 ”

事實上,我在拉美的這半年,也去過不少街區,窮人區、富人區都有,我的感受是安全多於危險,而我們一旦去一些魚龍混雜的地方,他永遠都會讓我把貴重物品藏好再出街。記得有一次我們坐出租車,我在副駕駛玩手機,他會告訴我在這塊片區域用手機。

多數情況下,他只告訴我,該怎麼做,以及會有哪些可能的危險出現,怎麼去識別危險,怎麼看周圍的環境,但他幾乎很少會對我說“xxx超級危險,那裡發生過搶劫槍戰,去了會怎麼怎麼樣……”諸如此類讓我產生心理恐懼的話。

如果我真的要去,他也會陪著我,選擇白天的時間,帶著我去,而當我們經過過一些當地危險的區域,每次他都會嚴肅地叮囑我,讓我豎起耳朵睜大眼睛提高警惕。

回過頭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作為家長,聽到孩子在表述這類內容時,可能會問孩子幾個問題:


1、老師提到“國外亂”,是指除了中國以外的國家都很亂,還是特指“美國”?

2、老師是否出過國?是否自己到過美國?有美國的生活經驗?

3、如果答案是“否”,那麼沒有經歷過,只是聽聞,其結論是否具備參考性?即便新聞事實證據確鑿,那麼單獨的新聞事件羅列在一起是否能概率整個美國?是否能進一步得出諸如“美國亂”的結論?

同理,如果外國小朋友在聽聞美國老師將中國的負面社會新聞羅列後,得出類似“中國亂”的結論,你是否願意接受這種結論推導的過程?如果不接受,你會怎樣去反駁外國人的觀點?

4、如果答案是“是”,老師得出的“國內的人去了美國會成為廢人”這一結論顯然就不合理,畢竟老師並沒有成為廢人,還當了你的老師不是嗎?

至於老師如果親眼目睹過槍擊、上街被人打,那可以理解ta的恐懼和對外的表達,但同樣我們也需要去調研更多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的觀點和看法。

因為一個人擁有對某些事物不愉快的經歷時,大腦往往只會選擇看到糟糕的一面。就好比如果你對一個人的第一印像很差,而差完全來自於他人對ta的負面評價,那麼即便ta身上有許多閃光點,你都會選擇忽律和無視,這就是刻板印象的由來。

如果你想擁有更全面的視角,那麼不妨去多做採訪和調查,老師的經歷你可以作為一個樣本參考,但你也該去看看其他生活在國外的華人的態度和觀點,更有助於你全面了解“美國”。

最後,你即將要出國,我明白你在接受了老師對於美國大量的負面描述後,內心也會對美國產生相應的負面評價和抵觸,但別人的結論有時候並不能拿來直接當作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偷懶和捷徑,而當你生產出了二手結論,你認為它嚴謹嗎?有說服力嗎?站得住腳嗎?

因此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你能夠帶著現有的他人結論,保留部分觀點,與此同時去美國親自驗證和感受,而你所掌握的批判性思考力會遠比不假思索張口就來的人要強大的多,我想你也不希望未來因為冒然跟風下結論而失去對真相追究到底的能力。

另外,即便美國很危險,但我認為適度引入危險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成長,磨練你對環境的觀察能力並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如果太過於安逸,那麼你會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欣然接受這種舒適,從而固步自封。書本智慧固然重要,可是街頭智慧同樣重要。

有時候在過於安全的環境裡成長生活未必就真的是絕對的好事,街頭智慧的習得往往來自於危險,而恐懼卻會阻礙你做很多事,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保守與安全,畢竟人生的掌握權在於你,而不是我。

最後,不同文化、環境下成長的人,看問題的視角真的會截然不同的,我始終認為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多接觸不一樣文化背景的人對於打開自己原本的視角和思維會有很大的幫助。

生活中充斥著大量觀點和看法,但問題是你該怎麼去判斷與你相同、相斥的觀點?如果作為成年人,不假思索選擇接受他人的觀點,那麼又該怎麼去引導你身邊的人、你的孩子去做更深層次的思考呢?

雖然我和Ai經常會有觀點上的摩擦,但我們很少會就對方的觀點完全贊同或者全盤否定,基本都會在對方觀點上進行補充,而補充可以是「疊加」,也可以是「反駁」,這種對話的過程恰恰幫助彼此更深地去思考許多事。

事後,我們的討論在他一句油膩的話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Latin America is dangerous.

The only dangerous thing is that you fall in love with me.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范米索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如何谈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520特刊

爱情与股票的理性与非理性思考

写作、交易和约会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