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与她们的产地:25组妈妈类型的行为和心理解析,读懂自己,就能为育儿及人际问题解套
我总认为一个人若是有心想了解自己,生养一个孩子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因为这个孩子跟我们肯定不会是从外貌到内在都是同一个模子刻印,为了去理解这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从脑科学、心理学、亲子教养等都必须要有所涉猎,在吸收知识并找寻养育技巧的同时,会不经意发现最需要厘清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倘若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那我们就很难客观理性地找到最适合养育孩子的方法。
打从怀孕的初期,我就创了一个妈妈的群组,主要邀请差不多孕期的准妈妈们加入,彼此分享孕事直到孩子出世后还一起相约聚会交流,除此之外也加入了各式各样的妈妈群组,每个妈妈都有不同的身份背景及迥异的个性,在彼此文字交流的时候时常会激发许多有趣新奇的火花而笑料百出,但也时不时一言不合而气氛紧张,但很奇妙地,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妈妈无预警退出群组,使得其他留在群组的妈妈感到不明所以而纷纷推测离开的原因。
阿德勒曾经说过:「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当然,妈妈们彼此之间确实存在程度不一的歧异,无论是表面上的唇枪舌战或是背后议论都时有所闻,原因不外乎是无法理解彼此所造成,或许有些人会说那不要结交妈妈朋友不就好了吗?这话说来容易,若是孩子尚未上学之前或许还可以做到,但当孩子上学之后也结交了好友,不管是学校事务相关的联系必要,或是因为孩子们的好交情而不得不建立的妈妈交友圈,都很容易因为彼此诸多的差异而引起负面的想法或冲突,而这本书的目的便是试图解开妈妈们的心结,以对照组的模式列举出25组妈妈的类型,再分别以这些妈妈各自的视角来诉说心声,并且以专家的角度来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说:「当我们遇到优缺点与自己相反的妈妈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让我们成长的机会。」
妈妈其实是一种很容易受伤的生物,在我们肩负社会眼光与育儿辛劳的同时,我们都亟欲得到他人的肯定,因为爱孩子的心情使然,也很容易看不惯别人的教养方式而心生愤怒,作者提醒我们不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个人为什么会那样做」,而应该把焦点放在「我为什么对那个人的行为做出这样的反应」 ,把想检讨他人的冲动转向自己,透过认真审视自己的过程去掌握优点并扬弃缺点。
举我自己身为高敏儿的母亲身份为例,身边几乎没有与我相同经历的妈妈,每当我与他人交流育儿经验时,我总是看到对方露出在听天方夜谭的神情,好似我们养育的是不同的生物,倘若是养育经验比较丰富或个性比较强势的妈妈则会略带指责地告诉我对孩子的行为太过在意或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够强硬等,即便我不断强调阅读过许多国内外专家写的书籍,依旧被这些妈妈们充耳不闻,我从一开始的愤怒至后来转为理解,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我的养育过程,自然不能体会我的心情,我又何必在乎他们是否认同呢?
许多市面上的专家与书籍都会鼓励妈妈们勇敢做自己,但我认为做自己的前提必须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觉察与人相处时所展现的自己,包含我们与自己的孩子互动时,都可能呈现我们不曾想过的面貌,因为有了孩子而更认清自己,也因为有了孩子而想让自己成为更成熟的大人,或许也会在无意中理解了当年我们所不能谅解的父母,而默默在心中与他们和解也说不定。
妈妈不只是养育孩子的角色,而是一段寻找自己且迈向人际和谐的成长之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