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智庫「危險報告」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釋放了什麼訊號
原文發表於2021/5/3《多維新聞》
圍繞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爭議不斷,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新一期的雜誌在4月29日發佈了最新一期封面,認為中美兩強在台海對峙局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生產全世界84%高階晶片的台灣將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Taiwan)。另一方面,歐盟工業及服務業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4月30日與台積電歐洲子公司總經理默塞德(Maria Marced)、英特爾(Intel)的CEO傑辛格(Pat Gelsinger)進行視訊會議,試圖邀請半導體廠商赴歐設廠建置生產線,日後也預計和歐洲半導體大廠恩智浦(NXP)及半導體設備廠艾司摩爾(ASML)高管進行對話。這些事件究竟向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釋放出了什麼訊號?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的高級研究員拉塞爾(Martijn Rasser )表示,無論是誰控制晶片的設計和生產,都將會引領 21 世紀,在台積電擁有最先進的製造能力的情況下,他認為中國希望取得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控制權,進一步控制全球市場。
對華府來說這自然是不能輕忽的示警,如果再搭配中國大陸與此同時、以下餃子般的速度,讓航空母艦山東號、三艘萬噸的刃海級飛彈驅逐艦,以及其他各型水面艦艇陸續下水服役,那這場太平洋兩岸的情勢恐將更為緊繃。在過去5年的期間內,中國海軍的服役船隻數量,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佈署船艦的4到5倍,中國大陸東海17型高超音速飛彈的服役讓美國海軍倍感壓力,而佈署在浙江衢州機場的殲20機隊亦有足夠能力,先於駐守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的美軍,對台灣的雷達預警及防空系統等設施完成打擊,美國以軍事武力保衛台灣的代價遽增。
做最下下策的悲觀設想,哪日中國大陸受迫形勢,真付諸武力將台灣及台積電納入麾下,美國屆時當有能力透過掐住上游的設備材料,以及限制下游客戶下單,來完成對台積電的「封殺」,讓中國透過掌控台積電控制全球市場的企圖成為泡影,但緊跟而來的則是全球將面臨更嚴重的晶片荒。對照在中美科技戰愈發升級的當下,華府倏忽意識、趕緊將晶圓代工產能拿回自家,即便良率低一些、成本高一些,也都是可以承受的代價,尤其跟與解放軍打上一仗相比更是如此。
英特爾CEO傑辛格多次公開表示,晶圓代工有80%的產能在亞洲地區,但是客戶卻有70%的客戶來自歐美,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是極為不智的,他將英特爾的IDM2.0規劃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掛勾,不但要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設置晶圓廠,也要在歐洲大陸設置大型廠區,這與歐盟在2030年以前取得20%以上晶片市場市占率的企圖一拍即合。在當前仍以水平分工模式為主的狀態下,此舉經濟成本明顯高昂,且歐美各國的政府補貼顯然也不會長久,但是若歐美各國能夠藉此擁有安全可控的產線,規避明顯更高代價的政治風險,打破當前的分工模式又是何苦不為?
台灣經濟部仍認為台積電會將先進製程留在台灣,台灣內部的經濟智庫也不斷的釋出諸如台積電赴歐設廠不符合經濟效益、赴歐美生產單位成本皆會過高等訊息,顯然是一種對內進行麻痺的作為,更是低估了歐美各國想要把台積電端出去的決心;台積電在無從抗拒的情況下赴美後,美國以各種手法逼迫台積電將技術移轉給美國企業的可能性亦是不可低估,至少美國政府在此方面可謂「前科累累」;更遑論台灣內部的水電供應也令台積電傷透腦筋,而蔡政府卻不願拿出實質的解決方案。
日前張忠謀在公開場合呼籲,晶圓代工是台灣得來不易的世界領先行業,政府及台灣社會要守護台積電,但是民進黨政府卻不斷的以台積電製作哏圖、發新聞稿,宣稱「世界需要台灣」、「樂於讓台灣被世界看見」。原本是想要請台灣政府多點擔當,設法替企業多遮風擋雨些的,卻反而頻頻被民進黨政府拿出來當槍使,以此為籌碼「要脅」世界各國,諸如用晶片換疫苗、換不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甚至重新炒作「矽盾」的概念,試圖在「武統」發生時讓持有相同「自由民主價值」的國家們前來助陣,著實令作為「事主」、希望低調行事的台積電哭笑不得。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