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axJame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品味從知識開始》:美感不是靠感覺!

MaxJames
·
·
品味是天生的嗎?那些厲害廣告、設計作品的誕生,是否都仰賴創作天才們的靈光一閃呢?這本《品味從知識開始》將告訴你,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創意背後,靠的並非虛無飄渺的「靈感」,而紮實的「知識」。

品味是天生的嗎?那些厲害廣告、設計作品的誕生,是否都仰賴創作天才們的靈光一閃呢?這本《品味從知識開始》將告訴你,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創意背後,靠的並非虛無飄渺的「靈感」,而紮實的「知識」。

作者水野學是good design company代表,曾打造許多厲害的設計作品,像熊本縣官方吉祥物「熊本熊」就是出自他之手。而他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想打破「品味是天生」這樣的迷思。在他看來,任何人都可透過努力擁有「好」品味。

我想告訴各位,你我擁有的品味本身並無差異,差別只在於如何培養、如何運用,以及如何訓練。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到底要如何培養品味吧!

【認識普通】

水野學對於何謂品味,有如下的定義:

所謂「有品味」,是指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

好的,看起來很厲害,但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呢?水野學認為,關鍵是要先了解什麼是「普通」。普通就像把「尺」,有了這基準,才能知道什麼是好東西。如此能力就是品味的基礎。

這讓我想到影集《創造安娜》中,假冒上流的安娜動不動就把「basic(普通)」放在口中評判他人。正是因為安娜明白什麼是普通,才能佯裝上流而不被拆穿。不像可憐的記者薇薇安,被酸完還搞不清楚自己的穿著是出了什麼問題。

當然這邊不是要大家去騙人,而是要強調,想對任何事物有品味,就必須先有那把尺才行。

心中有尺才有衡量的標準(Sven Mieke on Unsplash)

【累積知識】

那要怎麼建立出那把尺呢?水野學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吸收知識。也就是說,品味是來自於知識的累積。

對自己的品味缺乏自信的人,必須先認清自己收集的資訊其實很少,客觀資訊也相當缺乏。

水野學認為可以透過以下3個步驟,有效增加知識:

  1. 解析經典 
    第一步可從拆解經典開始。因為所謂經典,代表的就是一件事物「應有」的樣子。也可說是經過時間淬鍊後,「最佳化」的產物。比如你想了解牛仔褲,就可先從Levi’s 501這樣的經典款式開始研究。
  2. 了解時下的流行 
    第二步則要去了解經典的反面:流行。雖說流行多半來得快去得快,但藉由這樣的學習,可以快速拓展知識的「廣度」。像水野學每個月都會看幾十本雜誌,藉此高速累積當下的時尚資訊。
  3. 找到共同點固定規則 
    有了前面的累積,最後便可試著去歸納出這些事物間,是否有哪些共同點或規則。比方說可以去思考:一間「吸引人的雜貨店」,是否有哪些共通之處呢?透過這樣的分析,便可精煉屬於自己的知識。建立心中那把尺。

水野學認為「知識像紙張,品味像畫作」,當紙張越大時,你所能自由揮灑空間也就越大。厚實了知識,才有發揮創意的本錢。

前陣子聽〈尼爾喝牛奶〉,尼爾聊到他們家小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娛樂:逛百貨公司。想來就是這樣的習慣,讓他得以累積對各種品牌的觀察,進而建立所謂衣著品味吧。

知識是品味的基礎哦(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說出品味】

有了知識的累積,最後則是要試著把品味具體「說」出來。水野學提到,不管是商標、商品或吉祥物設計,他在提案簡報時絕不會說「感覺比較好」這樣的話。因為既然品味是知識的累積,用這樣籠統的話來說明產出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感覺其實是知識的集合。在我感覺這個「字型」好美的背後,包含了過去讓我覺得好美的各種事物。

因此,當「感覺」來的時候,水野學會不斷確認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再精準地說出理由。

我想到以前看完一本書後,只能約莫覺得喜不喜歡,具體原因常說不出個所以然。而在開始寫心得後,因為希望能更吸引人去閱讀,便會不斷得去追問自己原因。想來這樣的過程或許就是在培養品味呢。

同樣道理,在下判斷時也不要依賴感覺,而是要憑藉客觀的知識。比如水野學在設計「法蘭德斯亞麻」的商標時,就經由「亞麻種植歷史相當悠久,甚至早在活字印刷術前就開始」這樣的知識,選擇了比現存活字印刷更古老的銅板雕刻文字「Coperplate」。

法蘭德斯亞麻商標(引用自good design company)

我想到北投女巫作者簡士頡在BIOS專訪中也提過這樣的概念:

我畫畫不靠感覺,不知道要幹嘛就去查資料。靠感覺的話,我會擔心,有一天感覺沒有了怎麼辦?

總之,唯有累積足夠知識,才能知曉普通、建立品味,進而產出所謂創意。

試著說出具體的理由吧(Victor Barrios on Unsplash)

【後記:關於品味啊】

這本書雖說薄薄一本200頁不到,但讀來相當有啟發,許多案例和觀念都讓我不時駐足思索。

書中的概念,我覺得不單是美感設計,在其他領域也適用。像最近YouTube演算法推薦我一堆綜合格鬥的影片。一開始只隱約覺得KO或降伏很帥。但隨著知識累積,我漸漸能說出這個拳腿串接為什麼有效,這個地板靶位為什麼致命……這樣的過程正是在建立我對「格鬥」這事物的品味。

不過當初會讀這本書,其實還是覺得自己缺乏「美感」品味。

過去總覺得身為理工宅哪需要什麼品味。但開始寫部落格後,諸如版面要怎麼編排、圖片要怎麼選擇等各種問題都讓我很是困擾。

而這問題在我想弄IG粉專時變得更加嚴重,完全搞不懂那些精美圖文到底該怎麼弄。幸好後來在妹妹和身邊朋友幫忙下,才有了現在雖稱不上太好,但應該還過得去的版面(?)

我目前的主版面

不過社群經營的細節實在太多,我也不好一次次都麻煩別人。老實說,現在的我還是常常在滑貼文或限動時一直驚嘆,「這照片也太會set了吧!」、「這排版好精美又清晰」,然後只能對自己的藝術細胞不斷搖頭。

不過,看完這本書後突然有種安心之感。如果品味是可以努力練習與累積出來的,那好像就沒問題了吧(?)

我想,或許下次在在驚嘆之餘,可以試著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再嘗試去仿造。久而久之,就能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品味也不一定呢!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