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理财研习|实习碎碎念
理财教育被列入社会课程之中,今天的讲师提了几个有意思的想法。
需要跟想要
一只十元的铅笔,是需要还是想要?
老师的失物招领盒里,充满着一堆铅笔,没人前来认领。
每次老师高举刚被学生捡过来的铅笔,拿着高分贝的麦克风,对着学生问:这是谁的铅笔?
喊半天,没人前来认领,放到失物招领盒里,到学期末仍好好在失物招领盒。
意谓着学生,掉了一只铅笔,没发现?没注意?就算知道自己不见铅笔,根本也没想到要去找?
所以,一只十元的铅笔,是需要还是想要?要看到底有没有缺铅笔?
一个有密码锁的鬼灭之刃铅笔盒,是需要还是想要?
对于学生来说,铅笔盒就是像一个女人身边的名牌包。对女人来说,那个名牌包是她的日常。如同,一个鬼灭的名牌铅笔盒,对学生来说,是每天都会用到的必需品。
(这是讲师举的例子,看来他老婆应该蛮幸福的。可以把名牌包视为女人日常必需品,表示在能力范围内,是舍得为太太付出,或是至少不会啰唆另一半花大钱买名牌包。当然,他也平衡的举了昂贵进口车当例子。)
个人觉得这位讲师,游走在保守教育圈的界限上,谈价格与价值这件事。
有时,我们会不小心落入一种价格的迷思当中。以为贵的就是想要;便宜的就是需要? ? ?
我想起龙应台有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以前读书会有读过。书里谈到,两代人的价值观的冲击,龙应台常常买一些便宜的衣服或物品,堆了很多常常也不一定会穿到或用到。但儿子安德烈,买得东西不多,但质感很好价格当然也相当高级。推到龙应台所处的背景年代与安德烈是如此的不同,价值观自然也是相当不一样。我们仔细去思考现代的学生,活在物资如此丰富的年代。买一个孩子真正想要,而且愿意好好爱惜的名牌铅笔盒;还是一堆掉了都不会想要去找回来的十元铅笔?有时候,不只是学生自己要去思考的,也是身为老师与家长,要去考虑的。
帮忙洗碗,收入50元
谈到理财,不只是花费。在学生的收入里,偶尔会出现「帮忙洗碗,得到50元」,这样的项目内容。
做家事,给钱才做;那不给钱,就不用做了吗?家是共同的,共同分担家务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加入金钱诱因,并不妥当。
给孩子运用金钱的自由
讲师提到,校外教学父母给一笔钱让孩子可以带着备用。如果,回来剩多少都要上缴的话,孩子每次就会想尽办法花光光。但若是孩子是可以自由运用时,他会在过程中,慢慢练习金钱的运用。
当然,这要建立在训练孩子记帐的基础上,这样他们才会透过每次的记录去回顾,以及检讨自己是金钱的流向。在这个过程,会锻练孩子使用金钱的方式,慢慢在孩子的心里会建立属于自己的金钱价值观。
捐献
今天的讲师有设计一款桌游,进化版的大富翁。里头将金钱分为收入、花费、储蓄、捐献。所以,也会带入一个捐献的概念,让小朋友学会「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对桌游有兴趣的人,请去问谷哥。其实,讲师还讲了很多,但我想睡了。 (眼睛睁不开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