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iS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饑餓石 Hungerstein

MiSa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在1946/47年冬天遭遇一場大饑荒。三次大寒潮使人們生活陷入困境。1947年1月,萊茵河結冰長達60公里。內陸水航陷入停滯狀態也切斷一條重要的運輸路線。


臉書妙文 24.08.2022

敏迪選讀

#你最好不要看見的飢餓之石

#啊看見惹

.

最近台灣不是在討論,颱風再不來就會缺水嗎?

我跟你說,全球已經在缺了,

而且缺得非常嚴重,

嚴重到那種埋在河道底、幾百年沒露出來的石頭,

通通都被看到了。

缺水帶來的問題非常非常嚴重,不亞於缺電,

(有些地區缺水甚至還會造成缺電)

而且我們皮可能要繃緊一點了,

因為這一波缺水,

恐怕又要成為下一個通膨因子,

因此心裡要做好物價持續上漲的準備了。

.

#六成的歐洲都處於乾旱之中

#飢餓之石重見天日

還記不記得我們之前提到,西歐和南歐迎來了幾十年未見的高溫,

而且高溫還導致森林大火,數萬人被迫遷離家園;

現在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絕對反面——「熱浪又逢乾旱期」。

法國政府在8月7號宣布,

全國進入1958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災情,

法國最長的河流──羅亞爾河周圍部分地區幾乎完全乾涸,

一些運河也被關閉了;

在德國,萊茵河(從瑞士阿爾卑斯山流向北海)的水位降到低點;

在英國,泰晤士河的源頭竟然向下游移動了8公里;

在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碰上1200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根據歐洲乾旱觀測站(EDO)的數據,

現在有六成的歐洲區域都處於乾旱之中,

許多西歐國家幾百年沒見到的「飢餓之石」也都一一露臉。

.

這裡要特別介紹 #飢餓之石(hunger stones)。

在歐洲一些河流的河床底部,

有著許多刻著文字的大石;

這是古代歐洲人過去留下的乾旱印記,

藉由石頭上的文字,提醒人們乾旱帶來的不祥之兆,

也記錄下乾旱發生的年份。

這些石頭上的文字令人不安,

有一顆石頭上寫著:

「如果你再見到這塊石頭,你會哭的。1417年時河水就是這麼淺。」

.

另外還有:

「曾看到我的人都哭了,現在看見我的人將會哭。」

.

也有好一點的啦:

「一旦這塊石頭消失,生命將再次繁榮。」

是嘛,寫一些正面的不是比較好嗎?

要不然前幾句真的讓人心情好差。

.

#缺水帶來的問題比你想像得還要大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

缺水的印記,那應該要叫「乾涸之石」啊,

為什麼是「飢餓之石」呢?

因為當這些重要河流見底時,

就不是只有缺水這麼簡單了。

.

首先,農業無法灌溉就不用說了。

奧地利、捷克、德國、匈牙利、波蘭和瑞士的部分地區,

都依賴這些河流沿岸的肥沃土地生產糧食,

所以當缺水時,首先將會讓糧食生產量大幅降低,

西班牙的橄欖油收成就因此縮水了大約三分之一。

.

再來,別忘了這些河流都是運河,有運輸功能啊。

別小看運河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都有非常多貨物經由這些運河往返歐洲各國,

那你想想,缺水時會發生什麼問題?

水位會下降。

水位下降了,這些貨船就必須要減少裝載量,

要不然會吃水太深,變成歐洲版的大排長榮。

.

那減少裝載量又會發生什麼事?

以前一艘船就可以載完的,現在要兩艘船,跑兩趟,

所以整體的運輸成本提高了,到貨時間也延後了,

哇,豈不就是會再一次通膨?

是的,而且不僅物品價格上漲,

連燃料價格也會跟著飛天;

像瑞士,他們大部分的石油是透過萊茵河運送的,

現在石油的價格又再次攀升。

.

還沒完!

缺水帶來的第三個問題將會是「缺電」,

最直觀的衝擊就是水力發電。

跟過去相比,西歐今年第二季的水力發電量比過去少了20%,

你以為只有水力發電受到影響嗎?哪有那麼簡單。

別忘了核電廠是多麼需要水。

為什麼我們台灣的核電廠都蓋在海邊?

因為可以就近取得海水,快速為反應爐降溫,

而法國也有好幾個核電廠蓋在河邊,也是一樣道理。

現在尷尬啦,

不僅有熱浪高溫,而且河道都缺水了,也無法幫忙降溫,

搞到後來法國只好先讓這幾座核電廠降低生產,

等到氣溫低一點、水量豐沛一點再開,這樣才安全。

.

當事情來到「缺電」這一關,

缺水的最後一層影響就是「生產製造」了。

首先,沒電當然就會影響高用電量的製造業;

再來也別忘記,很多產業是需要大量用水的。

結果現在缺水又缺電,

簡直是連續combo技,

許多工廠都被迫停止運作,商品供應將會減少。

.

好啊,我們來結算一下缺水帶來的問題到底有多少。

第一,農作物受損,收成不佳;

第二,運河水位低,運載量降;

第三,水力發電和核電無法運作,全國缺電;

第四,製造業停擺,生產量減少;

而以上四點,通通都會加劇通貨膨脹。

.

是不是傻眼,原來乾旱缺水會帶來這一長串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在河床底的石頭被稱為飢餓之石,

因為沒了水,很多東西就沒了。

.

我們今天礙於版面問題,還有美國和中國的狀況沒有講到,

這兩個國家現在也是因為缺水崩潰得不得了。

在我寫下這段話的同時,

新聞說預估今晚會有雙颱風接近台灣,

希望這些颱風乖乖的,帶雨水來就好,不要帶災害

現在就祈福起乃~


最近的饑餓石在萊茵河旁的小鎮 Worms 。離家大概100 公里。


長這個樣子。

在一首詩中,Erdmann Höra 先生提到 "萊茵河畔 Worms 的饑荒石"。萊茵河幾乎沒水的日期被記錄在石塊上。不知名的人在石塊上刻下日期。石頭上,可以看到 "Ano 1857 " 拉丁文字 。下一行," 1947 饑餓年 " 被深深地刻上。更精細線條鑿 "1959 ", 下面由于缺乏空間--"1963 "年被刻在石頭邊緣 。


2009年10月初,在長期少雨或無雨後,"饑餓石 "再次出現,Worms 的水位僅 33公分。迪特-斯克裏巴(Dieter Scriba)題詞 "2009 DS "紀念這一事件。

2003年,這塊石頭也再次出現,由另一塊刻著 "Anno 2003 "的石頭來紀念。


2011年底, 自1881年開始有天氣記錄以來,從沒一個11月這樣幹燥。

2011年12月1日,萊茵河水位僅測量到22公分。在之前低水位期,"饑餓之石 "略微升出水面,這次完全幹涸。除了饑餓石,旁邊寬闊的沙洲也露出,包括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物。

在美因茨,由于水位低,600公斤的二戰彈藥-- 反坦克手榴彈、火箭筒和大量的高射炮彈--被打撈上來。

什麽是 "饑餓石"?

銘文 "Hungerjahr 1947 " 紀念深深銘刻在當時人們的饑餓經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在1946/47年冬天遭遇一場大饑荒。三次大寒潮使人們生活陷入困境。1947年1月,萊茵河結冰長達60公里。內陸水航陷入停滯狀態也切斷一條重要的運輸路線。供暖用的煤和食物無法送到人民手中。無數人死于寒冷和饑餓。這段時期的匮乏塑造了人民特性。


Erdmann Höra 先生寫道:"......麻木中只有饑餓感觸動我們。我們不再渴望肉和肉汁,不,只渴望吃土豆,即使它們還很綠。我們該如何活下來? 妻子和孩子的食物呢?我們跑得很遠很遠,到鄉下, 也許哪裏還有一個朋友可以幫助我們?說不定還能在那裏找到吃的?不幸的是,那是饑餓的白日夢......"。



萊茵河旁小鎮 Kaub

洪水1883年 水位 8,25 公尺

平均水位 2,28 公尺

目前水位 0,70 公尺 (24.08.2022)

2018年 低水位 25 公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