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的交換生活
《日常興趣》是一個我和我的各種同學聊日常和興趣的播客,在網易云和喜馬拉雅搜索“日常興趣”可以找到。最近一次更新,我和我的同學聊了下她在丹麥交換半年學到的東西和感受到的丹麥社會。
下面是這次聊天的文字整理,Q是我,A是她。
Q:這一期的日常興趣,我們請來了一位我的初中同學,我們想聊一下她在丹麥半年的,算是交流交換的經歷。你可以先介紹一下你的專業什麼或者去那邊的形式之類的,讓大家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A:我在國內學的是環境科學,交流的大學是丹麥的奧胡斯大學。但是我所交換的秋季學期是沒有環境類的課程的,我就只好選相關的課程,我一共選了三門課,兩門是在geo science,大概就是地球科學系裡面,然後另外一門是生物系的。選地球科學系的課,是因為我本科所學專業是地學系的課程,所以還算相對有一定基礎,也可以學得下去。
Q:所以大氣科學的話,主要是研究什麼?我所知道你們畢業之後,如果對口的話,可以去氣象局做天氣預報嗎?
A:對,其實本科學的東西相對還是比較基礎,我們的基礎課程主要是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然後涉及一些大氣的相關知識,比如說大氣探測、大氣物理、動力、氣象、流體力學,這些課程。其實做預報目前來看還是用超級計算機算出來的,用那些特別複雜的方程求出來的解來進行預報。如果本科畢業的話,相當於去氣象局這些這些部門工作,雖然說是做預報,但其實這些預報也不是人工做出來的。當然可能過去有一些那種老的觀測員,他們經過長期幾十年的經驗也能報的比較準,但是這也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
Q:所以天氣預報其實有基本上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我們通過經驗,比如說看雲,因為之前初中還是高中,有一個課文不叫看雲識天氣嗎。然後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流體力學,建立一些數學、物理模型,然後來解這個方程,讓超計算機來算。
A:用超算其實那就是一種模式的方法,現在一般都是觀測和模式相結合。而且你說的是人工觀測,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儀器,而且儀器的精度也越來越高,然後會全天連續的檢測。
Q:所以比如說你們專業寫一篇論文的話,可能就是提出一種新的數學或者仿真的模型之類的。
A:可能作為學生階段的話,大部分還是應用。即使是科研工作者,也還是在應用模型。其實提出一種新的模型,是會有人做這個方面,但是提出一種新的模型真的是太難。
Q:是的,因為變量可能實在太多。
A:目前來說中國是有開發自己的模式的,但是中國的模式做出來的結果還有待提高。目前可能我們比較信任的是歐洲中心的模式和一個日本的模式,我們中國的天氣預報其實也會藉鑑他們,就用這兩個中心做出來的結果進行預報。
Q:歐洲還有日本的,他們是一個軟件嗎?中國可以得到他們的算法之類的嗎?這也算是一個核心科技。
A:中國應該不能得到他們的算法,中國可以得到它們的結果。
Q:了解了。本科是大氣科學,那研究生是什麼?
A:環境科學。環境涉及大氣、土壤、水、固廢,就是固體那一類的東西。然後你在做的時候又分環科、環工和環管。環科可能注重這種理論性的東西。然後環工就是實驗,然後去解決實際問題。環管就相當於政府出條文文件這樣,偏向於文科社科一點的一個專業,他們發的也是管理學學位,而且環管是不做實驗的。做實驗又分我們這種做計算機模擬實驗的,然後做生物實驗的,做化學實驗d 。
Q:就相當於就有一部分人是怎麼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還有一部分人是管大家,比如說在上海的話,就讓大家做垃圾分類之類的。
A:垃圾分類好像不屬於環保局,好像他屬於另外一個部門,但哪個部門我忘了。
Q:行。所以你去了丹麥之後,你剛才說上的有相關的課程對吧?你可以講一下你在那邊接著上的是什麼嗎?
A:我選了三門課,在geo science裡面的是climeate through earth history。大概是講一個從很久以前到現在的氣候變化的過程,然後裡面標註了一些著名的氣候事件。其實研究氣候它有很多的研究依據,比如說儲藏在冰封了幾百萬幾千萬年前冰芯裡面的氣泡,然後還有那些沉積物,然後以及岩石都是可以作為證據的,包括後來一些植物的花粉。
另外一門課是地球的可再生能源,其實就是把我們現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的每一種做了一下比較細緻的講解,但是我們的講解其實也還是相當於在科學層面上,就沒有在工程層面上。
然後還有一門生物期的課是tropical eco system management and human security這門課,其實我選了以後才知道它是生物系和人類學系合開的,而且班里大部分都是人類學的同學,他們主要從human security人力安全這方面考慮。
這門課上課的時候交代了處在熱帶那個區域範圍內的所有生態系統,簡單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識。這門課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踐上我們寫了一個項目報告。我們選取在非洲,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的馬拉河流域,去解決他們水土流失這樣一個環境問題,提出我們的建議計劃,然後去改善它們。它其實有很多問題,比如說水質的變差,然後水量的減少,包括他們有因為為了生存,所以他們有建設那種礦井,然後就會造成污染。還有為了生存,可能他們需要燃燒木材,然後他們會瘋狂砍伐樹木,然後會造成進一步的這種惡化。其實這是一個循環,我們會從其中選一個點,然後大概會涉及給我們提供多少錢,我們根據一個邏輯框架分析這個項目的背景,然後為這個項目提供錢的金主爸爸以及各級,就是有的是提供錢,有的是負責監管,然後從問題分析、目標分析,然後作為這個計劃的產出和活動,以及一些輸入以及這些監管的人,包括整個項目的風險,最後做一個整體的報告。
Q:我可以先岔開一個。我最近看了一個netflix的紀錄片,是關於比爾蓋茨基金會,總共有三集,分別講了基金會做的三件事情。第一集是關於廁所,因為比如像印度,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乾淨的廁所,然後就會造成疾病的傳播。所以他希望不僅是造一個廁所,而且這個廁所價格要足夠低,如果可以的話,可以不使用水,或者是不用建設下水道之類的。比爾蓋茨基金會他們做的一個方法是舉行了一個比賽,然後讓不管是大學還是公司來參加比賽來贏獎金,同時他們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最後他們形成的一個解決方案,相當於有一個桶之類的東西,反正就是把糞便回收起來,回收了以後就可以燒掉,完全不會有雜質垃圾產生。燒的時候它還可以推動渦輪產生蒸汽,然後來發電,相當於整個系統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部給他電力。
A:但是它總會產生廢渣的。質量守恆,對吧?
Q:你這麼說可能也有道理,我有點忘記他們是怎麼講的了。然後第二集是關於小兒麻痺症或者是麻疹之類的,他們雖然現在有疫苗,但是遇到一個現實問題是接種疫苗的這些醫護人員很難進入到那些偏遠地區。而且偏遠地區的人可能會聽信一些比如宗教組織之類的謠言,會認為這些進來接種疫苗的人其實是在傳播這個疾病,甚至會有當地的武裝組織去襲擊這些疫苗的接種人員,所以這是一個問題。而且包括在非洲一些國家,他們根本找不到地圖,現有的地圖那種1950年代之類的,殖民時代留下來的地圖。所以根本就無法探測到到底現在還有哪些地區病例在集中什麼的。
然後第三集他講的是核能,跟你剛才上的另外一門課關係,就是關於清潔能源的問題。核能的問題就是大家都知道切爾諾貝利還有福島,這兩次核事故讓世界上很多人對核能其實抱有負面的態度。紀錄片當中說,即使目前最先進的核電站,他們所建立的技術上的基礎,仍舊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時候的技術,可能有一些細小的方面的迭代,但實際上本質上沒有任何變化,所以這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的問題。然後蓋茨基金會提出了一種完全跟現在的模式不同的核電站的建設技術。但是他們依舊遇到問題,他們遇到的問題是想要建核電站,想要做這個實驗的話,在美國本土好像是因為法律方面的原因,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國現在在大力發展核電,他們就跟中國政府簽訂了協議。然後本來說要在中國來進行相關的實驗,結果川普上台了以後又開始打貿易戰了。現在美國這邊的態度是,你們的新的核電技術不能外洩到中國,所以他們現在已經不能在中國進行他們實驗了,然後他們又不能在美國本土搞。所以現在就好像就有點停滯。所以給我的感覺就是,像蓋茨基金會,首先他大概是不缺錢的,但是實際上你如果要解決一個真正貧困地區的問題的話,實際上會有各種各樣你想不到的干擾因素。所以你還需要比如說智慧、管理、技術、各種各方面的東西。
A:對,要各方面全都配合齊才可以。所以其實我們這也是一個小組項目的意義,就是因為人多一點,然後大家集思廣益,可能會把問題想得全面一些。
Q:你們可以講一下你們那個案例,裡面的問題,還有你們是怎麼解決的。
A:其實老師是給我們一個在馬拉河流域這樣一個片區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它裡面大概有9個點,然後我們每個小組可以任選一個,每個小組大概都有四五個同學。他給了這些點基本上就是水質,水的流量問題,其實就是水的量,因為就是水土流失,然後水也會越來越少,包括降雨的原因。然後還有一個農業的生產,然後畜牧業、牲畜的管理。我們選的濫砍濫伐導致的樹木減少。還有旅遊業的增加會導致會對生態系統帶來壓力,然後人類和野生動物的衝突,以及礦井污染的問題,還有城市化和人口增長。
我們提出的主要辦法有兩個方面。大概就是給了我們一筆非常豐厚的歐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我們這個項目大概預計是5年左右,從合作社建起。因為他們當地也是以縣為單位,在我們可以查到的文獻中旁邊一個地方已經有合作社,他們已經發展成熟的就是養蜂。因為你知道他治理水土流失,不管是種樹還是實行什麼措施,它需要一定時間,而且你在樹長的這段時間,你不讓農民亂砍濫伐,去砍柴維持,他們總是需要收入的。所以養蜂就可以在前期為他們提供收益。這是我們提供的第一個方法,給他們提供生意,而且又有其他臨近的縣已經做成了,我們可以去請臨近縣的合作社,為我們縣提供經驗,然後以及作為監管和專家指導。第二個方法就是agricultural forestry,其實就是農林混合。大概說如果是種田的話,農作物和樹木交錯種。就這樣子的話就對於土壤來說不致於板結,然後生態豐富度高一點,可能這一排種什麼莊稼,然後那一排種樹這樣子,起到一個保持水土和優化生態的這樣一個作用。
Q:如果這樣的話,樹的影子會擋著植物,植物就沒辦法正常地長。
A:你當然不要種那麼密,比如說一片田地中間種幾棵其實是不會影響的。我們的意思是以前那一片地全都是同一種作物,然後我們現在在一片地裡種一些其他的,包括你也可以種一些經濟作物,比如說我們發現牛油果、百香果、香蕉、石榴這些植物。它是經濟作物,還可以給農民帶來收益,同時又增加了土地的這種豐富的利用性。我們還提出了為了實現土地多樣性,就是有那種苗圃,這樣的話鮮花也是另外一種方式。
Q:你們提出這些作物的時候,你們考慮過當地適合種花或者是種香蕉、石榴嗎?
A:我們會請專門的專家來評估最合適當地種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不必要特別具體的,一定要提出要種什麼,因為我們不是學生物的專家,我們也不是特別熟悉非洲。在我們的提案裡是我們會請專家,然後來提出,前期會跟他們溝通好,因為專家不是一個需要思考的事情,因為他已經具備知識,就知道那裡可以種什麼。而且因為我們有好幾級的金主,然後有人監管,有人花錢,有人負責,然後這些是付給專家的服務費。
Q:行,所以現在有兩種方法,但是感覺聽起來還是有點理想化,就有點讓我聯想到大家對於北歐的一個聯想,就是北歐都是白左,從小生活在一個童話當中,周圍全都是love and peace。然後你們來解決一個非洲戰亂地區,或者說乾淨的水都沒有的地方的問題。
A:這個有文化差異的。我的同學們除了我之外,他們都非常堅持要倡議,在我們的解決辦法中他們把這個作為了一個重要的部分。雖然我覺得倡議可能說直白一點,其實沒什麼作用,但是我作為一個弱小可憐又無助的組員,我真的說不動他們。
Q:你說的倡議是什麼意思?
A:倡議可能會對於當地的居民,實際耕種的農民以及學校都提出倡議,還有政府。
Q:所以就會顯得有點幼稚。
A:我們覺得幼稚他們覺得非常的重要。而且我建議你換一個詞,我覺得幼稚這個詞不是很應該出現在這裡。因為大家觀點不同。
Q:可能是比較理想化。
A:對。我覺得因為這是一個小組作業,我想說一點小組作業的事情,雖然中國也有小組作業,但基本上一個組裡也就一兩個人在做。但是我們在這邊的話,其實每個同學都貢獻出了他自己的一份力量,當然還是會有一些同學在某些方面特別執著,特別堅持,然後他也貢獻了比較多。但是我覺得大家是積極都在參與,而且這邊的同學我會覺得大家都是準備好了再學習的,就很少有那種混日子的。其實我基本上沒有見到混日子的這種情況,大家都還是很熱切的學習的。
Q:這還是符合我們對於北歐的固有印象。他們好像比如說選專業都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同時他們又很理想化。
A:我覺得還有一點,她們也有不想學習的時候,然後他們說不學的就不學了,說gapyear就gap year。我認識到的這些同學,他們可能在從高中到進入本科學習的這麼一個階段,他們說也有人沒有gapyear,但是據我這半年認識到的所有人,他們全部都gap year,他們去做了一些他們想做的事情,然後想清楚了再回來學習。如果他們中間學到累了,可能也就中間休學,然後繼續gapyear,然後等什麼時候準備好了再來學習。
Q:你能舉點例子嗎? gap year的時候都在幹嘛?打工嗎?
A:據我了解,我們組有一個女生,她gap year了以後她去了非洲三年。去了烏干達。其實因為我們中國的學制是比丹麥長的,我作為最後一年研究生,但其實我和他們的年紀也差不多。
Q:那三年在非洲幹嘛?
A:她在非洲其實就類似於扶貧,相當於支教,可能我覺得通俗一點講,大概在交當地非洲小孩子一些知識。但其實和國內支教不一樣的是,國內支教可能真的需要用愛發電。但是他們會有非常豐厚的經濟補助,國家會給予,他們這點是中國支教所不同的。他們除了做這種之外,可能也有去環遊世界的,他們環遊世界也不是說花著老爸老媽的錢大吃大喝。他們可能會比如說玩到某個地方,然後會在當地打工,然後繼續支持他們的旅行。但是這些事情好像放在中國就不太好想像,比如說你年紀越來越大,然後還有中國普遍的一個攀比心理,我覺得好像這一點我在丹麥沒有怎麼見到。
Q:對,包括北歐很有名的,另一個就是平均主義。雖然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實際上我們的攀比心理比他們重多了,他們反而是不想要出眾或者是怎麼樣。
A:而且他們真的生活得非常悠閒和隨意,其實他們的平均工資是要比國人高的,應該高兩倍不止。但我在和我的同學交流過程中,就有一個同學,她說她13歲之前從來沒有穿過新衣服。
Q:說不定是因為上面有哥哥姐之類。
A:不是,可能比如說鄰居家的衣服也有可能送給他,就這種好朋友家,我覺得外國人對二手的東西他們會就欣然接受。中國那個時候可能是因為物資匱乏,但他們就覺得衣服好好的,為什麼不能穿?而且他們的收入,如果和中國平均收入相比的話真的高很多。但是我經常覺得其實對於我們家庭來說有點貴的東西,我的丹麥同學也總會說特別貴。其實我的心裡一直在打鼓,我覺得對於他們那種工資已經不貴了。他們還是非常實用,就會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然後也不會去追求像中國這麼熱的奢侈品的狂潮之類的。他們可能會用在生活上。不過北歐的物價,就是吃飯,食材還蠻貴的,確實是蠻貴的。
Q:回到你們剛才的那個報告。所以提出了這兩個解決的方案,第一個就是種樹,總之千方百計給他們提供副業,然後讓他們能夠維持生活,再同時控制生態使生物多樣性增加。你們有想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嗎?比如說如果當地有一些固有的利益團體,它可能會阻止大家去加入合作社什麼的。
A:對,就可能我們希望加入的農民,他們本身自己不想加入。以及我們想尋求另外一個縣的支持,那個縣不來幫我們。然後就像你說的當地有些組織會阻止農民加入,還有當地的政府並不鼓勵,畢竟我們是國外的項目和人員,其實這些都有風險存在的,然後這些會放在風險評估裡面。當然這些是解決辦法,至於真不能是否真的能解決,這個也很難說。
Q:你在這課裡面有沒有了解到一些現實當中成功的例子?比如真的有一個,不管是一個NGO或者是一個政府組織,真的能夠幫助非洲或者拉美地區完成脫貧的。你現在讓我直接想的話,我好像真的除了剛才講蓋茨基金會的例子之外,我想不到其它真的好像實現了這個目標的例子。
A:其實應該還是有的,但是你要說是否脫貧,我覺得你要看脫貧怎麼定義了。但是他們確實有很多這種機構,他們會在當地做。因為我發現就連我們上課的老師他都在非洲有一塊地,然後在經營。
Q:有一塊地是指他有一塊產權嗎?
A:對。然後他給我們上著課,中間突然不能上了,說他要去非洲了。具體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感覺他當時應該是在做生態這方面的事情。
Q:感覺有的時候覺得這種北歐的世界我們真的理解不了,比如說什麼在非洲有一塊地什麼的。就有點活在雲端,或者感覺他們的生活方式,有的時候是我們中國人想都不敢想那種。
A:對,我覺得他們的生活特別的自由。而且你說他們的自由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也並不追求大牌什麼的,他們的吃的穿的用的其實也就夠用就好,你會覺得他們平時也特別樸素,也不攀比也不追求。當然吃的好一點,其實是對生活好。但是他們不會開很貴的車,或者是買那種既昂貴又不實用的東西。
Q:對,因為像丹麥來說,自行車就很有名。
A:對,我所在的奧胡斯市有專門的自行車車道,而且好像是自行車最著名的一個市。說到騎自行車這件事情,我一開始以為他們的路都是平原,但我後來去了以後發現不是,其實是有那種上坡下坡的。可能真的是因為我體力不太行,在我起剛開始騎車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個阿姨,可能年紀跟媽媽差不多,騎的都比我快,其實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Q:而且他們冬天的時間很長,冬天騎自行車的舒適度其實是很低的。
A:但是我覺得歐洲人他們根本不在意這個。到冬天他們還在穿短褲,不光大人,小朋友也是。就是那種男孩子,然後就穿個小短褲。其實我夏天去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已經要穿兩件衣服了,我覺得還挺冷的。但是因為它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所以氣候濕潤,而且冬天其實也一直維持在234度,反正就是零度以上,所以我覺得會比國內還暖和一點。
Q:OK,所以你在丹麥的話,你有沒有了解過政府是真的會僱傭包括諮詢公司或者之類的,或者他們政府內部人員會進行這些評估的嗎?
A:我覺得他們可能不是政府行為,可能是個人行為或者是企業行為。
Q:我就想問在中國有沒有可能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中國的貧困地區的話,比如像什麼黃土高原之類的,有沒有一些組織或者政府在用更科學的思維來引導扶貧。
A:中國是有的,在貴州就有一片,但是主要是政府行為。我覺得民間組織或者是NGO其實就這個東西很重要的是資金,我國政府比較有力量。但你要說NGO這些組織可能資金不是很到位,解決問題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Q:你了解貴州那個案例嗎?
A:具體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貴州有。
Q:那咱們就可以聊一下你另外兩門課,就是可再生能源那門課。
A:這門課首先就介紹了一些能源的基礎內容,我們最基礎的能源,當然還是煤、石油、天然氣。然後一些能量的基本概念,比如說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消失,就從一種傳遞到另外一種,其實我覺得在中國上過中學就應該都明白這一點了。後面介紹一些可再生能源,像風能,他也會包括潮汐能和波能;後面還講太陽能,然後他有光伏電池,還有發電;然後包括生物質能,以及地熱能源、地熱能源它有的是用來發電的,有的是用來直接產熱的。
Q:對,其實中國它是一個新能源,我覺得還挺先進,或者甚至激進的一個國家。
A:我相信我們國家的技術是能拿到一流的,我覺得中國的科研人員做到一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說其實新能源的提出,技術只是一方面,其次它可能還涉及政治,然後它還涉及後面的資本,以及生產以及利用。所以有些時候也會有一些浪費以及做政績的這種情況。當然這種事情也不是只有中國才有,所以他也是一個比較有層次的數據,我覺得。
Q:對,比如我知道的有兩個關於新能源的挺好玩的例子,第一個就是比特幣。比特幣挖礦的話,它需要很多的計算的能力,那些電腦都很費電,包括像風扇之類要給它降溫之類的,所以他們就會選擇在水電站的附近來建這些比特幣的礦場,就讓這些計算機在那些地區。比如說在四川或者在甘肅,這些地方水力發電電價還比較低,包括那邊可能氣溫也比較低,比如像貴州,就會讓它們散熱比較快,這樣可以節約一些電費。還有一個例子是內蒙古的風力發電,內蒙古的沙漠之類的風能可能比較旺盛。他們建了很多風機,但是問題是他們那邊用不了這麼多電,然後向外輸送電力的管道也不是很通暢,所以他們很多電力實際上是浪費掉了,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接入電網。反正怎麼說,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要人去實施的,都是需要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組織、資本之類的密切合作,才能夠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
A:在中國主要就是政府行為,然後民間組織可能是一個極其弱小的輔助作用,大概是這樣。
Q:所以第三門課叫什麼?
A:Climate through earth history。
Q:哦,氣候的問題。你們只是做一些了解,還是說真的有一些實驗,比如剛才你說的採集一些冰芯什麼的。
A:其實這個課我作為一個本科學大氣的學生我是學過的。但這門課你要說做實驗的話,採集一些冰芯,你知道冰芯採集有多困難嗎?而且這些冰芯鋸成一節一節的,肯定是當時去的科學家帶回他們的實驗室,這樣的資料是可以發nature和science,你覺得我們這樣的學生是可以見得到的嗎?
Q:好吧。國內這方面有哪些大學在做嗎?
A:唉你要能參與的都肯定是頂尖大學。而且這也是個燒錢的行業,不過我覺得我國的秦大河院士當時是穿越南極第一人,他可能有過類似的東西。當然可能我們國家的一些非常優秀的研究生,曾經也去參加過南極的科考什麼的。但是一般這種人數都很少,這種科考活動都是世界性的,可能會多個國家的人一起,然後每次參加的中國學生可能也就一個或兩個。
Q:Ok。我有點好奇,研究這種地球的生態變遷,它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嗎?
A:你要知道其實那些方程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然後它還沒有精確到每一個參數。我們可以通過從現有的觀測再探討過去的這種情況,然後來預測未來。其實相當於我們在預測未來氣候的時候,你可以修正裡面的參數。你也可以更了解過去一些,大概是這樣。
Q:可是氣候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東西啊,我們即使知道100年甚至1萬年之後的氣候,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有什麼指導性的意義?因為我們現在都知道全球氣候變暖了,如果一個研究氣候的院士,他發了一篇論文,然後說自己可以預測30年之後的氣候,可是誰知道他這個是對是錯呢?
A:30年之後就有人知道了。所以在學氣象領域的做氣候也是一個,因為它是一個比較長時間的,你可能當時也沒有辦法判斷它到底是對是錯這樣子。而且做氣候你不是說你預測30年的溫度是多少,不會給你一個這麼準確的東西的。他大概會給你一個趨勢。然後你其實也不是說就預測未來某一天的溫度是多少,降水是多少,它可能還會反映海冰的關係。假如說我們預測未來30年北極海冰是否會消融。你要說北極海冰消融,它只是北極海冰消融嗎?因為那種冰都是淡水,它在海裡周圍是鹽水,如果它融化了,那一片的含鹽量就會降低。然後它在北極那塊會影響洋流,可能北大西洋的洋流就會受到影響,整個歐洲地區的氣候都會發生巨變,可能連人類的生存都是一個問題。
Q:你能舉一些會影響氣候的因素嗎?除了人之外。因為你們研究的那些幾萬年前的事情,那萬幾年前為什麼會發生那種氣候的變化?
A: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太陽啊,其次還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地球的偏轉角。你要知道氣候的形成,正常如果只有太陽的影響,主要照射的量都在赤道附近,然後逐漸向兩極遞減,形成一個這種壓力的梯度。地球的熱量從赤道上升,然後兩極下降,這樣其實就是一個單圈環流。然後為什麼有三圈環流呢?是因為地球還在轉,它的公轉就會形成四季。還有地球的偏轉角,因為地球它的軸是有一個角度的,而且軸還是在不斷變化的。一邊轉他的傾角也會變。所以這些都會導致氣候輪迴的這麼一個過程。
Q:我以前還看到過說,每次氣候變冷的時候,在中國歷史當中都會發生改朝換代。或者說改朝換代的時候,正好都是氣候變冷。
A:你這樣大概是歷史地理學的一門研究,其實是一個文科的,因為我們學校有一個史地所還挺有名的,我曾經去選了他們的課。假如說遇到極端天氣,對於過去的中國來說,主要其實還是農耕。然後其實靠天吃飯,水利建設肯定也不如現在發達,影響就會比較大。如果發生了惡劣的災難。然後大家人心不穩,社會動盪、改朝換代就很有可能。你說的剛好我去上過課,也看過一些文獻和和內容。不過我當時上那個課,大家歷史知識都比較豐富,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地方志,以及一些詩人的隨筆,然後日記,還有一些史料,官方的史和野史,的記錄,比如說大雨、小雨。然後我感覺他們用的方法,是用統計學的方法,但是有一點不好,那些同學不是學歷史的,就是學地理的,他們的數學都不太好。如果他們加強一點,可能研究的就更好。
Q:不過怎麼說,感覺這種專業非常沒有實用價值,因為我身邊的人學的都是太理工科,或者實用價值太高的專業。我有的時候就在想,我們小時候幻想長大要研究什麼,都是恐龍宇宙巴拉巴拉這種的。但是長大以後,我身邊沒有一個人研究恐龍的。
A:你知道嗎?研究恐龍那得多麼的。首先他要很有志向。其次,他要有平台,他有一個好的身價,然後我們這一代還需要掙一點生活,研究恐龍可能是不能帶來生活價值的。
Q:我知道,我就只是有這個感慨,小時候的幻想跟長大以後跟真的完全不一樣。
A:對,我覺得我上研究生,科學知識研究方法、編程能力沒有怎麼提升,但我覺得我的思想真的發生了巨變,就像你說的,你覺得他們可能的研究不是那麼的有意義有價值。我以前我也認為我們學理工的特別有用,也不能說特別有用,就相比於他們來說感覺更有意義一點,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現在發現也不是那樣子,我們具備方法,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事情真的很複雜,可能學文科的同學他可以管著你。
Q:是的,我也有這種感覺。文科生還是在統治理科生。
A:所以其實你有方法,但能不能用是兩回事,你你掌握了解決辦法,但是依然不能解決問題,大概就是這樣。
Q:行,我們相當於把你上的這三門課一個一個說了一遍。剛才就已經說到很多丹麥人跟我們中國人不同的地方,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A:我覺得他們特別的友好。雖然我們在去之前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個新生手冊,他們會說可能丹麥同學比較慢熱,如果你不主動尋求幫助的話,他們不會幫助你,因為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可能也不會特別熱情之類的。但是在我去的時候,我感覺真的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經常總是在我還沒有向他們提出請求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來幫助我,而且可能就是路上的路人,或者是我對面的人。而且不止我這個樣子,我有一些其他的中國同學,他們也都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溫暖和幫助。
比如說我第一天去學校,雖然丹麥人英語化程度還蠻高的,但是畢竟他們是在丹麥還是以丹麥語為主,所以他們公交車上就全都是丹麥語。我第一次去學校,其實車站我也不知道是哪,就完全人生地不熟。我下了車以後就找我學校,可能方向不太對,我就在那東晃西晃。然後就有一個人主動過來,他就問我我要去哪,他可以幫助我。然後帶我去。其實他也不是很清楚我要去教學樓到底在哪,然後他會就去那兒和學校裡面的學生交流,然後讓學生把我帶過去。
還有我在哥本哈根的時候,坐地鐵坐錯了,我沒有趕上上一班地鐵。它的地鐵和中國不一樣,就是它在同一個軌道上的地鐵,不同車次不一定是去同一個地方的,我沒有趕上第一班,結果坐了第二班。然後我看了一下手機上的地圖,發現怎麼偏離了軌道。我就問了一下旁邊的老奶奶,她說你坐錯了。然後還有一個人,他說你可以跟我在下一站下車,然後他把我帶去機場的方向。然後他下了車以後就非常耐心的帶我走到了我應該換車的站,然後他再走。
而且還會有一些,當然這個不是幫助了,但是我覺得在中國就不太可能發生。當時在我去考一場考試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烏克蘭的女孩,我們倆就一起去考試。因為那個時候過了聖誕節,她說她爸爸媽媽從烏克蘭給她寄聖誕禮物來,其實就是巧克力,然後她就分給我吃,我剛拿出來正準備塞到嘴裡,路上有兩個小朋友,可能是teenage這種年齡,有一個走到我面前說可以給我吃一個嗎?然後我們就說好的,就給他了一個,然後另外一個他的小伙伴也過來,說能不能給他們吃。我覺得在中國就很難想像,一個小朋友去跟一個陌生人要糖吃是吧?
Q:就是說整個社會的氛圍都人畜無害那種感覺。
A:對。而且他們的小朋友會自己回家,就特別小,特別矮。他們脫了外套,袖子就耷拉在地上,就一個人還沒有衣服高的小朋友,小蘿蔔頭一點就自己蹦達回家了。我覺得在中國可能家長覺得這也太不安全了,就是這樣。
Q:了解了。你這樣讓我覺得移民丹麥也蠻好的。
A:我也覺得,我特別喜歡丹麥的,對,非常重要的一點,丹麥的人都特別帥,男生,又高又帥,你知道嗎?我去參加了一次party,就是那種從晚上蹦迪蹦到白天的,雖然我的朋友說我可能是酒喝多了的緣故,我真的覺得大家都太帥了。那些男生都不是1米8以上,都是1米9以上。因為是過新年,然後大家都穿著西服,穿白襯衣,然後我們又在跳舞。但可能就是西方人會更開放一點,可能你們在舞池裡面,他們過來的時候會把手放在相當於摟著你的腰的那種感覺。可能我覺得是中國文化的差異,我一開始會有一點非常不適應。我覺得這可能也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他們會正常跟你說話,彷彿你們已經認識了一樣,我覺得在中國大概可能會被認為神經病之類的。
Q:行,接下來就回到訪談的主線上來,你能想到丹麥有些什麼缺點嗎?
A:其實這也不是丹麥的缺點,可能就是西方國家都是那樣的,就是看醫生你要預約,預約萬一你沒排上的話,可能就要等很久,可能你的病症都已經好了,你才可以去看醫生,大概是這樣。我只是說和中國的對比這是一個問題,但這不是丹麥的問題,比如說德國、法國也都是這樣。
Q:行,這好像是一個缺點,但除了像醫院慢或者說國外,對於中國人來說,吃的東西不怎麼好或者什麼的。誒,丹麥吃的東西好像也不一定不好,我之前看到有報導說,宜家的餐廳現在已經是全球排名前幾的連鎖餐飲,宜家裡面賣的不都是瑞典的什麼丸子之類的嗎?
A:其實我覺得在宜家工作也是一個很幸福的事情。
Q:宜家有什麼工作?售貨員嗎?
A:設計師啊。但其實你就是做售貨員,你看看你還是帶著偏見,做售貨員怎麼了,做售貨員也可以很快樂,他的工作和其他的人做科研的,做其他工作的收入特別高的都是工作。
Q:而且他們收入不一定會差很多。
A:不,是他們的收入一定不會差很多。的確在中國就會存在這種歧視的鄙視鏈。其實那些同學雖然說上研究生的同學跟我歲數差不多,但也有比我小好幾歲的同學,他們已經不上學了,就已經工作了。但我覺得也沒有什麼。
另外我覺得他們是真的對於學生就很有優惠。比如說出去坐火車之類的,然後包括你參觀各種展什麼也是有優惠。
Q:我本來問你的是缺點,然後你現在又聊回優點。就沒有舉出一個丹麥獨有的缺點。
A:其實我覺得好和不好是相對的,比如說他們的下班時間特別早,可能下午3:00就下班了,如果我有時候要辦事的話就真的來不及。
Q:你們下午3點就放學了嗎?
A:你要看課,你的課排到那你就放不了學,要是那天沒課你當然就放學。
Q:所以對老師來說,下午3點也沒有放下班。
A:曾經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問我們的聖誕假期什麼時候開始?然後當時我記得另外一個同學說whenever,然後他就心領神會whenever we like。其實就是我們有課的時候就上課,沒課的時候所有時間都是自己支配,就無所謂假期不假期一說,不會有國內這種坐班實驗室這種情況,你有實驗你就自己去做。我們在國外他們即使博士後,他們星期六星期天可能也不是說不工作了,但是你想工作就去做,但不會說那種全樓都滿滿是實驗研究人員這種狀況。他們會注意一個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Q:好吧。我感覺經過你的一通總結之後,丹麥成為了移民最佳的國家。
A:其實我覺得丹麥好,你來了不一定覺得丹麥好。因為我也和來到丹麥可能時間長一點的人聊過天,他們不用年紀很大,大概也就三十幾歲,他們就認為不太好。比如他們覺得還是中國比較好,又發達又有趣,就可能他們會覺得在這的生活很無聊。而且其實我們作為外來的外來的人,融入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雖然我沒有感覺到,但是可能我也沒有想融入,我日常其實除了上課就呆在家裡這樣。
Q:我覺得你融入了很多,一會又有什麼烏克蘭同學一會又法國同學,一會又丹麥同學,一會又1米9的很帥的丹麥同學,融入得很好。
A:不,我覺得那是跟環境有關,假如說你在實驗室中國人多,你就沒有必要認識美國人。就像我是因為我沒有中國人可以認識,上課沒有中國人,而且其實大家還是會選擇相似性的。比如說我們一起出去參加一個氣候減緩的一個活動,去參觀丹麥的塑料處理廠。他們還非常自豪,但他們說到其實以前這些塑料垃圾是會運到中國來的。我作為在場的中國唯一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心痛。因為後來我們從某一年開始禁止掉了這種,就是我們中國不再受從西方國家來這些塑料垃圾了,然後他們就沒辦法需要自己轉化了。他們首先把那些塑料收集起來,然後運用一些機器,可能比如說重新塑造,重新加熱,去改變原有塑料的一些性質,然後做到再利用的一種過程,盡量減少污染。
Q:所以丹麥的垃圾回收是很像日本一樣那種很完善的嗎?
A:我覺得至少走在中國的前沿,他們的垃圾分類還是做的比較好。對,剛剛剛才說到我們到處理場,我是為了說其實還是會找相同性的,雖然我沒有認識的同學,但有一個韓國同學,當然我們之前確實也見過,所以我們整個旅程我都是和她在一起的。還是會找這種相似性,我不會說隨便找一個歐洲人搭伙。如果有相近的,比如說中國大陸的或者中國香港台灣的,然後要不然和韓國同學一起。
Q:所以其實丹麥,至少從學校來說,是非常國際化的。
A:我覺得是挺國際化的。這些學校他們對於歐盟國家都是不收學費的,但是對於中國這種非盟非歐盟的是要收學費。
Q:行,我覺得咱們今天就聊差不多了,我覺得聊的還挺全面的。其實總結來說,大家對它的一些固有印象,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超過了我們整整幾個身位,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一些,其實我們不太能理解的,可以這麼總結。
A:但我覺得可能更適於人性的發展,更以人為本。
Q:對,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國之後努力的方向。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