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计划书| 民族、公共、女性、织物、神话

yeyi
·
(修改过)
·
IPFS
·
通过纺织这一行为,民族语言、精神信仰和文化习俗被传递,年轻女性和母系长辈的时间线就此交叠,过去的故事被针线联通至当下。斑斓的织物吸引着我,手握针线的民族女性间的情感纽带也吸引着我。

1.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

我是叶浥,美院毕业后以艺术家身份活跃在艺术书展和艺术节中。自出版、影像与艺术社会介入是我的艺术实践方向,相机、笔、剪刀和声音都是我创作的工具,我更愿意称自己为艺术实践工作者。过往与影像、自出版相关的作品:

自出版项目《别被风吹走》四色印刷/喷墨印刷新闻纸/纯棉艺术纸·170*240mm
“当我们看见具体的人时,才能与时代进行联结;当我们不忘却个人生命力的价值时,才能拥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别被风吹走》

https://mp.weixin.qq.com/s/HY83dgeaAiwwTtNw8Pf1bA

手工艺术书《直至发芽》Riso画/影像别册/手工装帧牛皮纸外壳/花草纸外封设计

从移动被允许以来,我的生活状态便是旅居、创作和参展。我在地方之间跳跃,但也在个别城市长期停留。

出于天性也出于艺术家职业身份,对大家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总怀着一种绝非恶意的、朴素的好奇。我想要和不同的人说说话,想交换一些故事。

不止是和与我境遇相似的、年轻的数字时代居民们一起讨论文化议题,我想和不同出生、身份、职业、信仰体系、阶层、境遇的人说说话。精力和时间暂被允许的当下,我想走到陌生地方的深处,更多更多地听听别人的故事,看看其他人在怎么活,让身体去亲临和学习这个世界。

在我的界限被大约固定之前,不断打破、重塑固有认知是我正在做的事。

2. 你想去哪里,为什么? 3. 你的具体游牧计画是什么? (建议包含行程、主题、预算等等)

回到云南,我出生的地方。

我的游牧的关键词是:民族、公共、女性、织物、神话,

我的行动关键词是“田野”。

谷歌地图

往外后,才更想往回走。明年就要前往法国继续念书,剩下能够流浪的时间变得宝贵,我便想把大半时间留给明明最重要,却在能力不足时无法好好看到的家乡。青春最醒目的便是逃离,铆足劲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期盼着新鲜事物能够填补自己对未知抱有冲动的心。但正当下,我只想顺着山麓回到我出生的土地。

那些“旧的”在我这已然成为新的,通过离开我获得了能够看到家乡的能力。

作为一名身份证上的“白族”女性,我从在昆明出生到离开读书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没有任何民族文化的参与,我的家庭没有节庆习俗、没有仪式、没有信仰、没有民族书写和语言。等我再回头时才能看到家人主动替我规避了不为正统教育加分的各项。我想随着这个线索去找寻和记录。

民族、女性、织物、神话”四个关键词在我这里是相互关联的。

年中有漂流回云南的想法时,我问自己除了通过“回家”这一充满安全感的行为获得自我平静以外,我能够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看到的是什么?我能够汇集、联通的是什么?

计划开端处我写下“民族女性传承”的关键词。随后通过民族服饰我看到机械无法替代的手工织物,意识到女性在民族织物传承这一板块的不可替代性,而后在泰国旅居时,与纺织艺术家的奇遇让我对织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提起云南民族服饰,就能看到云南少数民族对身体装饰的重视,这并不是只关于“美”的单一准则的装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社会习俗、精神信仰、世界观、人观等都能在服饰间体现。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往往通过服饰这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得到鲜明的体现。可以说,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承载。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着和直接的显性标志。织绣纹样是服饰的重要表征,通过织绣纹样主题意象和视觉造型,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史。”

图自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彩色蜡染刺绣对襟女上衣。图自Google线上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而织物的创作者往往是女性,织物成了民族内各年龄女性间沟通的特殊语言。织绣纹样中承载了民族女性手工艺者对生活世界的具象之物的叙述,像是丽江纳西妇女的七星披肩、傣泐女性的筒裙服饰和银腰带,也充斥着具有守护、祈福等抽象概念,以日月、八卦、神话为纹样的背儿带等。

通过纺织这一行为,民族语言、精神信仰和文化习俗被传递。年轻女性和母系长辈的时间线就此交叠,过去的故事被针线联通至当下。斑斓的织物吸引着我,手握针线的民族女性间的情感纽带也吸引着我。

由此,织物及其背后的女性们成了我探索的落脚点。

而我在众多织物中最关心的便是背儿带,也称背扇。

“背扇又称背儿带,是少数民族女性在赶集或劳作之时背负婴儿的带子,背扇上的图案大多沿袭传统元素,记录了先祖的故事和民族的历史,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最集中的展示。”

使用背儿带的妇女。图自Google线上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背儿带与作为云南小孩的我而言是有记忆的,我的阿婆会指着放在她旧沙发上的背儿带和我说她以前用这个背被(bēi bèi)带着我爬过一个需要手脚并用的陡峭楼梯。

而柔软的背儿带,与我家乡地形样貌有着直接的关联。

“背儿带存在于所有民族之中,但是在形式、材质与使用方法上会有一些不同。一般在平坦的地区,在地的居民多半会制作拥有同样功能的背儿架、背儿套,这样孩子比较能够伸展身体,觉得舒服;而居住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区的人为了强化安全性,则编织出可以紧紧将孩子绑缚在胸前或背后的背儿带。”

正是这样一块柔软却结实的布料,能够承托起的是与生命相关的文化内容,看似宏大的生命命题,却以具体的物得以在人与人间传递。自然崇拜的动植物世界、神话传说与先祖神灵、能被归纳为几何图形的日月天象、承载着守护婴幼儿灵魂愿望的金属挂件,民族的生命观、人观、自然观都得以在这情感浓缩的画布中体现。

我想要更多地去看见和记录关于背儿带。

不仅想用静态影像记录其充满魅力的视觉外观,也想了解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结如何通过背儿带传递:她们与背儿带的,及与其背后的母系长辈之间的故事,可能关乎于得到和给予的祝福、可能关乎于主被动的传承、可能关乎于母亲这一身份角色的复杂生命经验;也想收集在同一片地域的织物文化背后反复出现的神话传说与其中大女神、大母神的形象。

背儿带除了是具有文化保存意义的物件,复杂的女性情感和神话寓意也都注入其中,背儿带的生命力在这些故事里被更好地留存着。

广西三江县富禄地区侗族背带盖帕上的九个圆形太阳纹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图源《破损的背儿带,谈博物馆收藏与物件性质的转变》

游牧的行程中,我会尽可能多走多逛市、县的集市,云南话叫“赶街” 。集市不止有着珍奇的蔬果花卉和美食的烟火味,更有织物的频繁出现。以我赶街的记忆经验,集市中有亲自售卖自己的手作织物的、有商贩来卖从山里村里裁切好的老布,更多的是就身穿着民族服饰、使用着背儿带的聚在一起的女性们。

我想与她们聊聊,并得到允许做一些图像的记录,走一步看一步尝试着是否有深入访问的可能性。我会把这些多媒介的资料留存和整理好,并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分享出来,是我作为流动中的艺术工作者能为家乡民族文化做到的阶段性的小事。

这也意味着我的游牧是与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线索强关联的,不是由目的地决定我到当地能做点什么,而是由我在采集资料途中获得了什么新线索来决定我在市里、县里下一站的落脚点。我的第一站大概是大理洱源。

于花销,在地市、县的花销大致不会与现在日常开销有多少差别,多了一些交通、租房及酒店的费用,但我想时间精力是更加宝贵的事

4. 如果可以做到,你希望怎样与当地建立互动?

想在谈建立互动前,先聊聊我的准备和准则。

我对自己想要探索的内容会做充分的资料收集与前期调研,付出相应的阅读与观影的时间精力,对所想观察、探索的文化对象和当地都保持充分尊重

对公共性的考虑基于我对公共艺术、社区艺术、社会介入式艺术的理解,与对人类学暂还表浅地探索。我们在谈论的公共是谁的公共?我们的艺术是否是工具化的?艺术与人类学如何关联,又如何在作品中共筑公共性、社会性。

对女性的采访或与路人女性的聊天,也都会基于我对女权、人权的认知。我理解社会传统于女性的身心规训与挤压、妇女在家庭中额外的情感劳动及女性所面对的母职惩罚、社会环境对中老年女性的刻意忽视与贬低等等,同时我也不会把女性只放在弱势角度去观看,我更愿意看到和讲述具体的女性个体在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能动性。其次我不会以社会准则评判遇到的女性的行为与选择,每个人有自己的出身与历程,我生长在大城市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认识到自己的幸运,看得清自己的位置。

(一)当下的

在旅居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就是一个“外人”。但我不排斥这个角色,不着急、不假装融入当地,而是思考作为一个外人,我能为当地带来的是什么?我能带来的是流动。

流动并不是我肉身的物理流动,是指信息的流动。将上一个地区观察、探索、采集到的人文话题和社会见闻,随着我肉身的移动带到下一个落脚点产生故事的交换。可以是成为在特定场所、人群中交换文化观点的分享者,或诞生某个主题性的分享会,提供文化讨论的多元视角;也可以就是在饭馆与菜市场与他人搭话的、带来一些真实见闻的、只想点燃陌生人对他处好奇心的旅人。在走、在看的“外人”,就能成为陌生场域里微小的变数。

(二)跨越时空的

影像具有保存当下的意义,而透过当下,我们能看向过去或看到未来。

回家乡的这趟旅程,我私心想能多看一些便能多肉身携带一些,在未来的创作中能有来自家乡云南的养分,更理解自我的身份也更尊重自己的出生;或通过将来的自出版的创作或通过参展,我就能把我所看见的、我所在乎的民族文化带到陌生地域,让更多人看见它们的存在

在以经济为单一准则的环境中,民族文化、情感纽带、文化传承,这些事便是不重要的、无用的。但我在乎,这些事于我来说就是重要的。探索、捕捉、分享,多一个人分享就多一些人知晓,难说在遥远的时刻,微不足道之事也就能变得重要。我们能抓到的,只是一些散落在这个时空的可能性,而遥远的未来或许就是由这些可能性组成的。

5. 你计画怎样记录整趟行程? (建议包含形式与叙事角度)

在这趟行程中,织物和背儿带是我线上分享的重心,但我想看见和能分享的不止于此。

在云南各市、自治州都有大量人文命题,我会围绕着“民族、公共、女性、神话”关键词,结合自己的艺术储备及人文感知,侧重地在地搜集一手资料,也具身参与用身体学习文化。

来自搜集到的资料文献: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神话的时间叙事

以地理位置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白族为例,我好奇的、关心的便有:

民间自发性信仰组织莲池会中白族妇女的双重角色实践、白族的丧仪文化与祖先崇拜、白族的水神、龙王信仰及民间文化遗产甲马版画。

莲池会影像资料。图自YunnanExplore
莲池会文献资料iPad截图。神坛女人:大理白族“莲池会”女性研究,张翠霞
甲马版画。图自Facebook群组
文献资料:龙王的嬗变: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人类学透视(杨德爱杨跃雄) .pdf

(一)游牧笔记:个人见闻+资料采集(包含文字及影像资料)

游牧笔记会分享个人见闻、思考以外,也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所做的部分资料采集

①资料采集

以织物艺术为例:

1.在地资料的收集,包含文字及影像资料:

与民族、织物相关的本地民族志、影像民族志、文献文章资料等的内容分享;在地的民间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地理位置及访问情况。

2.个人资料采集,包含文字、静/动态影像资料:

集市和生活行动期间用相机记录下的织物、背儿带的静/动态影像资料;文字记录采访得到的口访、与织物的个人经验或故事;赶集的影像资料、集市的位置、时间与见闻等。

②个人见闻

想以在泰国清迈旅居与纺织相关的经历为例,和大家分享

下文中提到的工作室名为Fai Sor Kam

散步一直是我探索城市、地区的一种便捷、轻松、高效的方法。

在清迈时散步的途中遇到这样一家外表平平无奇的店铺,其实是一位纺织艺术家的工作室,同时也接收学生到工作室中进行不定期的、人数较少的workshop。

当日清迈下着小雨,我和搭档便走进店铺,工作室当天的手链编织workshop的学生正好未到访,还没反应过来已经在被邀请下站到了纺织机前。

在指导下开始制作一条手工的麻线及布料混纺的手链

随后被邀请上楼看织物的藏品,艺术家从山中村寨中收集来的老布、地毯及传统服饰。

艺术家打开了二楼所有的灯光,和我们说可以到处走走多看看
木质结构的建筑与暖光与织物共筑的美
传统服饰、自然染色的棉线、手工印染的老布料及地毯
艺术家在帮我们手链收尾

我们在这个安静的木质结构建筑中待到了天色渐暗,完成了两条至今没有带出过门只好好收藏在书架上的手链,也逛遍了二楼的藏品和楼下出售的织物商品,便开始艺术家聊天。他分享着他到过北京教学的经历,并说沟通的软件是另一个,拿出手机指着微信,并把我们加为了好友,我成了他三个微信好友中其中一个。

而后我们聊到艺术家的生活本身,他给我们看了他画的抽象画和木柜里的陶制器物,看着这些器物和画布我突然被深刻触动,艺术家正是用这些创作来感受“活着”本身,正是这个媒介想试试、那个媒介也想用一用的冲动促成了一次次创作,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围绕着创作聊了许久。再之后他问我们要不要喝一杯,我们笑笑如实说还没有吃晚餐,随后便是道别。

这个半天像是一个突然被打开的窗口,我从新的视角看见了纺织。

艺术家对纺织的如此热忱触动了我,自己养蚕取线、染线、卷线到线能被放到织布机上使用需要熬过漫长的时间,他的手指甲都已被染成深色。我在纺织机上长时间地敲敲打打,看着散落的线条和碎布一点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作品时的成就感,持续弯折的腰部感到的酸疼、手腕的紧绷感便是我的身体也在学习纺织的直接感受。

这是一件在多维度上都如此复杂的事,不仅需要有对图案、色彩、构成的规划与设计,也需要对线和布进行多重的抉择...脑力运作的背后,这还仍是一件需要我们用身体长期、深度投入才能被完成的事,小小的一块布料展现着手工艺人面对时间挑战的恒久坚持。

纺织是当下的,纺织投入的时间是可以被量化的,这就是织物所承载的。

我对织物突然深入地理解便是如此直接地来自于我身体的投入,这是我阅读再多文献也达不到的理解,这就是在地的意义,这就是游牧到当地用身体学习文化的意义

这些巧遇的发生便是我在路上觉得最宝贵的时刻:因为我在乎,机遇回应了我的在乎。

(二)沿途实用工具

除了风貌人文景观,作为数字游民群体的一份子,我能给到的帮助支持:

在时间精力条件允许下我会记录下落脚处住宿的情况,好的住宿我会共享位置并附有周边环境情况的说明,同样当地美食也会有部分推荐与记录。我也关注菜市场文化,对周围存在的菜市场会上心,会与大家分享我去到的菜市场位置、样貌等基础信息。

以及沿途所需实用工具网站分享,以赶街为例:

云南各市、县2023最新赶集时间表: https://www.xuribiao.cn/ganji/shi/kunmingshi.html

大理市赶集目录

想在最后和大家聊聊我有些个人的艺术观。

我依旧认为艺术是有用的。艺术绝不止于美或视觉表现,而是能够成为看见与反抗的方法,艺术家则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感知。当下我也在为了能成为艺术家付出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成本,也培养自己聆听的能力、与不同的人们交谈的勇气、和在乎“无用之事”的真诚。我不愿亦不会只拍摄猎奇的视觉景观以博取关注,我想记录在文化视觉现象背后真实的人身上的故事。

促使我写完这篇游牧计划的除了奖金激励,更多的是我想要分享计划被他人联结到的愿望。游牧、流动给我带来充分新鲜呼吸的背后是一种借了她人土地却独自生长的孤独感,如果我能先和位置上遥远,却在认知上相近的人们产生一些些连接,那在还未到达的陌生地方就已经产生了一份等待我去触摸的信任,就能用信任去理解陌生。

我想真正地看见云南,也想为他人看见云南提供视点。

请大家信任我的目光、感知与镜头~

谢谢你的阅读时间,欢迎拍手赞赏和投币支持我~~!

参考文献及书籍资料:邓启耀.衣装密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张文勋,施惟达.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龙王的嬗变: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的人类学透视(杨德爱杨跃雄) . 神坛女人:大理白族“莲池会”女性研究.张翠霞.2015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破损的背儿带:谈博物馆收藏与物件性质的转变》 《最亲密的束缚: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莲池会”与白族母性文化关系探微》Google线上艺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CC BY-NC-ND 4.0 授权

谢谢你的支持与信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