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為何主動下鄉?

食通社
·
·
IPFS
·
上週一,我們分享了十多位年輕人決定給自己的城市生活按下暫停鍵的原因。那他們為什麼沒有選擇“躺平”,而是去鄉村學種地,過一種更加勞力,更有挑戰的生活呢?

食通社說

上週一,我們分享了十多位年輕人決定給自己的城市生活按下暫停鍵的原因。那他們為什麼沒有選擇“躺平”,而是去鄉村學種地,過一種更加勞力,更有挑戰的生活呢?

以下是幾組代表性的答案。其中有幾位已經啟程,準備在實習農場開啟接地氣的新生活。

祝福食通社2023級「生態農業實習計畫」的夥伴們,在土地和自然中,在勞動和學習中,找到答案。

食物引發的反思與行動

朝顏

女,34歲,大學自動化專業,已離職

2021年,因為情緒和身體的原因從北京離職後,我回到老家待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縣號稱“北方蔬菜第一縣”,還是“X瓜之鄉”,有上百萬畝蔬菜水果種植面積。本來以為在我家鎮上可以買到新鮮好吃的蔬菜,但是,竟然沒有!鎮上也只能買到和北京一樣的批發來的蔬菜,不僅吃不到小時候的菜味,更不能奢望健康蔬菜了。

我去逛了農資店,被農藥和化學品種之豐富、功能之全面給震驚了。蔬菜棚旁公然有橫幅廣告,推銷韭菜催肥劑,瓜果催紅劑,催大劑,連茄子都有黑亮劑!

父母雖然也對現狀不滿意,但也無能為力。我想,如果我自己來做蔬菜的生態種植,往小了說,可以改善自己身邊人的餐桌。往大了說,如果能改變週邊蔬菜大棚農民的想法,不再依賴農藥化肥,找回小時候蔬菜的味道,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去年的實習生張斌已經回到隴南家鄉,接過爺爺的衣缽,守護高原羊。他也希望慢慢改變其他羊倌的生產和生計。圖為他在致良田實習時,認真照顧農場的小羊。

登登

男,23歲,光電資訊科學與工程本科畢業後,在國企工作,但志不在此。

久在樊籠中,欲得返自然。小時候住在農村,家門口就是一大片農田。我記得這樣一個片段:早起站在門口,眼前一片綠意,深呼吸,微涼的風,在鼻腔,和我漏風的牙齒間滑過,感覺整個人飄了起來,快要融進那片綠。偶有鳥叫悠悠,農人走動,陽光慢慢掃進水田,蕩漾,反射,綠色的稻米閃耀了起來。

後來很少到田裡去,到城裡上班後才發現,自己最舒適的時候是與土地最親近的時候。

上班後,獨居做飯,我能感受到同一類但不同品種的蔬菜瓜果的區別。例如有的品種的番茄比較“沙”,我喜歡用來做番茄炒蛋,有的適合用來做番茄湯底。我是個喜歡追根究底的人,很想看看我可愛的蔬菜瓜果們是怎麼長成的,到底是什麼塑造了它們的風味。

在崑山悅豐島的實習生做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收集、種植、記錄、管理上百種老品種水稻、雜糧和蔬菜。

唯文

女,31歲,本科園林專業畢業後,曾在美國一個共識社區工作過一年,回國後成為兼具翻譯/攝影師/英語老師等不同身分的斜槓青年。

我是一個環保主義者,也在實踐有機生活,我不點外賣,自己買菜做飯,選購食物我會查看包裝配料,超市裡買菜或餐廳打包遇到的塑料盒包裝我會洗乾淨收集起來交給信任的回收中心進行循環處理。這不僅是生活方式也是基於價值觀的生活理念。在這樣的生活中,自己的身體也在參與循環系統,讓再循環運作起來,讓身體回歸本源,自己不再被消費,便能更專注於自己和自己身邊建構的社會。

而與這樣的生活產生的連結之一就是土地。太多土地被徵用來開發建設,也有太多土地因施肥或農藥而導致土壤貧瘠。包裝精美價格昂貴的水果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些外表醜陋但健康美味有機栽培的果子因品相不好賣不出去,農民只能使用合成肥,噴灑農藥來保證它們既好看又好吃,造成土壤破壞,消費者又來花高價錢為它們買單。最後人們花了高價錢吃到不健康的水果並且造成土壤破壞,不斷惡性循環,其實最終受害者還是人類。

生態農場的發揮的作用也是地球和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中的一環。其實我有個想法就是以生態農場為輻射中心,形成社區支持農業,並連結附近和當地政府做一些環保公益事業,實現週邊範圍內的可持續生活,並鼓勵更多當地人參與其中。真正的把自己當作一個生命體而不是無所謂的消耗品來對待。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吃下什麼而負責,並不是為了吃而吃,因為享有有機健康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賜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基本尊嚴。

在農場實習,不僅能學會種田,還會成長廚藝。上一期實習生甜甜做的南瓜餅,征服了所有拜訪致良田農場的夥伴。

掌握接地氣的知識與技能

岩茶

26歲,在英國環境與永續專業本科畢業後,回國先後在兩家環境、農業相關的公益機構工作,即將離職。

大學起對種植這件事有蠻多的好奇和好感,後來一到鄉下探望爺爺奶奶就愛去他們的田裡走走。自去年進入永續農業這個領域,這份好奇心,特別是對生態農業的好奇心愈加強烈。就我而言,書本所獲得的知識未免有些枯燥甚至失真。我想走到種植的一線,好好體驗作為農民的鄉村生活,親自參與生態農業的全盤操作。

實習生除了學習種田,還會參與到出貨、趕集、客服等銷售環節。圖為上一屆實習生小芳和唐亮去成都趕集賣菜。

盒子

女,23歲,農學院本科畢業後,在某農業公司擔任農事培訓師。

我一直對生態農業抱持著很大的興趣,在第一份工作中,常常思考生態農業與作物產量、土壤、農村等元素之間的聯繫,及其平衡點在哪裡?但很遺憾,目前的工作經驗並沒有讓我找到答案。

未來,我大概率會從事和生態農業相關的工作,或作為一個返鄉創業青年,希望透過實習增加自己對生態農業的了解。

Xinyi

31歲,本科德語專業,曾在北京和加拿大的高級餐廳擔任廚師,離職後回到家鄉休息。

選擇離開上一份工作後,我回到家鄉休息,現在想要給自己一個新的環境來嘗試重新建立自己與生養我的土地、水源、食材的聯繫,拓展自己對家鄉和國家在農業和自然面向極度匱乏的認知,也迫切需要激發新的思考並從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之前有在關注環保、動植物、水源等議題,這兩年開始對氣候、農業、種植、農場生活和運營產生了興趣,同時也想透過實習來看看自己在新的領域和地域可以做到怎樣、能力的界線在哪裡。

秋天

男,22歲,中文系應屆畢業生。

農場和農業也許生產一套重要而特殊的知識體系。在本科的學習中,我也間接地以許多方式了解農業和農村。老師在一次課堂上提到「以糧為綱」的口號,身為學生的我們卻有些陌生。我想,文明正以某些方式使我們距離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東西越來越遠,尤其是食物。我想透過這樣的實踐來了解、參與有關它們的來龍去脈。

木白

女,26歲,英國本碩化學專業,已離職

透過一些紀錄片,我開始思考農業作為解決氣候變遷的方式,而我一直也希望能找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我希望了解食物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以及探索農業如何能既滿足人的需要同時生態友好。

我也想見識農業的真實面貌。雖然學過了樸門,深受《一根稻草的革命》和《齊民要術》的啟發,也看過一些種植的書,有了一些理論,但我對於蔬菜、果樹生長還有農業生產都沒有全面的掌握,是需要更多實踐的,最想要學習的就是種植,了解植物全週期地生長,了解種子, 另外也想了解產品加工和農場經營。希望能長時間在農場做一做生產,在實踐中尋找自己擅長的面向。

在田間勞動,是實習最重要的一課。

用實踐去理解農業與農村

曉輝

男,23歲,社會工作應屆畢業生,大學期間在全國不同地方參與農業實踐,並在學校進行生態種植。

大學的四年,我越來越意識到專業教育對人和社會向好發展的限制,以及面對當前系統性結構性社會議題所展現的無力。

我小時候一直在農村生活,進了大學,突然發現學校的大片農地荒廢著,不由為學校的教育和同學感到可惜,總希望自己可以做點什麼。 2020年找到機會跟隨一個家庭農場學習生態種植,為後來的學校農場實踐奠定了基礎。但不幸當時所在農區遇到了洪水,農作物一夜之前化為烏有,更加體會到食不易,種不易。這也讓我更主動學習氣候異常對不同地區、不同社會、不同環節所造成的覆蓋影響。

身處各大城市各大高校的年輕人,作為未來的一代需要慢慢認識到這一點,並且認識到未來的教育和職業都將逐漸轉向與所處世界達成和解這一主題。我想這一切都需要教育,如果我要走這條路那就必須走出校園,有所取捨,親自嘗試探索。

廣州的銀林農場去年經歷了「包月」的乾旱和澇情。氣候變遷也將是實習生在農場學習、關注的議題。

玲花

女,24歲,人類學研究生在學。

不論是讀《雜食者的兩難》還是《餐桌上的危機》,我都有一種感覺,我們當前的生活方式對地球的環境、週邊的環境、對其他的動物生命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都不友好。尤其《餐桌上的危機》所說的抗生素濫用問題,簡直觸目驚心。

生態農業讓我想到我自己的專業──民族學和人類學甚至社會學所研究的內容,對這個世界到底能有什麼改變?生態農業在當前這個追求快、大、美占主流的社會,能帶來什麼改變?哪些人在堅持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到底是什麼,它跟中國的傳統農業有什麼不同?如果一樣,我們是在走「倒退」路嗎?

最關鍵的,選擇生態農業的那批人,是在走苦行僧的自我感動道路,亦或是快大美之下另闢蹊徑的網紅道路,還是他們的行為真的對局部生態、局部社區產生了影響?如果有,什麼樣的影響叫做“影響”,又叫做有意義呢?

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由來已久,起因源自於我爸總是認為他那個年代的豬肉比我們今天的豬肉更好吃,吃起來有豬肉的味道。他認為今天的豬肉都是飼料豬,根本不是以前的品種了。我對此毫無感覺,我已經習慣當前豬肉的口味了。所以我很好奇,滿足我爸對「以前」豬肉的想像,到底在滿足什麼呢?

實踐自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阿躍

男,25歲,行銷專科畢業後,賣過保險,做過醫藥代表,不喜歡職場裡的一些習氣,希望返鄉生活創業。

我成長在安徽的一個小村子,家裡種大豆和小麥,從小也下田工作:犁地、撒化肥、播種、剛出苗是用鋤頭除草、中期用手拔草、背著藥箱打農藥,拿鎌刀割小麥、大豆,用脫粒機脫粒(脫粒後還要大概篩一遍,還要四處撿飛濺的豆粒),晾曬裝倉。

小時候常到田裡摸魚掏蝦抓螃蟹,追野兔打野雞抓刺蝟。現在根本回家看不到這些。也明顯看到田裡土質下降板結嚴重,用化學肥料一年比一年多。想釣魚也很難挖到蚯蚓。

還記得打農藥時,即使全服武裝回來也是渾身發紅、又癢又痛好幾天。聽媽媽講過一個叔叔打農藥的事:打農藥時腳上又癢又疼,實在受不了就把農藥往上面打,想著死就死吧,太癢太疼了。結果反而好了。

去市府上專科的頭一年也在假期回家幫忙。工作後也在租的房子種蔥蒜和辣椒,番茄、菜瓜、絲瓜和南瓜。我喜歡做農活,也能吃這份苦,更想學習生態農業技術。

自從上個工作結束後,就沒有再找工作,靠自己存的錢自己在外租房過活。自己買菜煮飯,靠出去散步書影音樂遊戲和種花種菜養房東的幾十盆多肉打發時間,不用乾以前哪些狗屁工作真的太快樂了,也很少想自己以後做什麼工作。

網路或農業是我現在找到的方向,但想想去網路避免不了996 加班,我寧願去田裡搶收更痛快。

拔草,是生態農場最辛苦的工作之一。

Xiuxiu

女,30歲,臨床醫學碩士。曾在寺廟做義工一年。

老家有幾畝地,上大學前每年都會參與田間勞動,對農事並不陌生。種地是我近幾年內心深處的願望,一方面出於對田園生活、自然耕作的嚮往,另一方面有宗教信仰的因素——總希望往生命深處探究,愈探究愈覺得土地、自然是與生命的本質密切聯繫的,人在勞作的時候可以感受到真實的快樂,在自然中才能理解「天人合一」的真實內涵。

近兩年自己煮飯,常去買菜,對食品安全問題感受深刻,覺得與其做些可有可無的事情去賺取報酬,然後把自己的食品安全、生命安全,交到別人手中,不如自己去動手創造。

近期面臨擇業問題,做農業的心願愈來愈堅定,為了去真實的體會和學習,而非僅僅停留在想像階段,故計劃參與生態農場實習生計劃。

溜達卓

女,27歲,西餐工藝大專學歷,曾在五星級飯店和國際郵輪的餅房工作,19年創業,致力於家鄉本土的自然教育和環境教育。

  • 多多嘗試與體驗,探索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與更多可能性;

  • 增長生命的土氣,磨練自己的耐心與韌性;

  • 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重新學習探索團隊合作;

  • 希望能從自然教育、環境教育、零垃圾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態農場,有更深度的體驗;

  • 想藉由生態農場更好地去認識自然、農作物、其他生物與人的關係;

  • 吃好的食物,體驗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

  • 在探索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對生態農業又有哪些影響?

在菜田邊,用瑜珈體式做伸展和恢復,算不算一種工作生活平衡?

國境

女,26歲,歐洲本科社會學畢業後,申請到美國名校的碩士社會學/人類學項目,正在gap year中。

我想要觸摸大地,雖然我一直在逃避。

我想使用我的身體。鍛造它,使他疲勞,與自然泥土風融為一體。我想試試這樣以後,我是否能給活著的必要到底是什麼,一個新的真誠的踏實的答案。

從最基本的土地、食物出發,成為一個堅實的人,打下心靈和身體的基礎。培養對基本需求和價值的判斷力。

我想學習種植和相關技術,用身體得到讓我能生存的食物。這是對吃和捕食的尊重。我想知道:種養、體力、恐懼、收穫、吃、分享、賣、存等結合起來到底是什麼滋味。

童年,暑假會被準許回老家,起爐灶、騎野馬、抓跳跳雞,在草原上,還有腳邊零散的塑膠瓶,報紙上寫的老家草場退化放牧有問題,統統雜糅在一起。教育醫療的落後、氣候的惡劣,母親對家鄉的抵觸還有她的野心,拉著我慢慢遠離了。我知道我被樹葉和自然愛著,我有很多熱情,但我總是覺得無能為力。

我只有想法,少有實踐,缺乏志同道合社群。我是一個在實踐中才能有活力和保持更新的人,我應該面對我這種性格。農場的日夜勞動,對植物動物的觀察,是解答上述所有很適當的機會。

我看了上一期實習生和農場導師的分享,認為能在幾位農場主身上「學」到東西,我認同他們的價值,艷羨慕他們的能力和樸素。簡單說來,想成為這樣的人,多成為教授。

不知道為什麼,實習生計畫格外受到社會學和人類學學生的關注。去年的靜雯在農場實習後,改變了申請人類學博士的計劃,決定繼續在鄉村工作和生活。

下一站:田野

以上這些對農業充滿期待的年輕人,也許是被我們今年實習生計畫的招募標題——「新的一年,你願意去鄉村換一種活法嗎?」——吸引而來。但毫無疑問,他們並沒有把鄉村浪漫化,也沒有把「下鄉」當作對城市生活的逃避,而是出於深思熟慮,希望探索更自洽、接地氣的勞動和生活方式,用實踐為自己好奇已久的問題尋求答案。

抵達田野後,他們會遭遇什麼樣的故事,有什麼樣的收穫,形成什麼新的想法?請關注食通社的後續報道。

生態農場實習計畫系列▼

18歲,我想跟爺爺一起守護高原羊

離田野越近,離焦慮越遠:闖入農村的年輕人

感到孤單又疲憊時就想:我的背後是有土地的

在鄉村,不說夢想,不聊情懷,好好做個“生活者”

在搶菜潮中的農場,我感受到了“農業支持社區”

更多「生態農場實習生計畫」主題文章,可點關注食通社微信公眾號了解,本主題也持續開放更新。

專案統籌:馬小超

編輯:天樂


食通社是一個永續食物與農業的知識、資訊和寫作社區,由一群長期從事農業和食物實踐及研究的伙伴們共同發起和管理。我們相信,讓消費者了解食物的來源,為生態農業從業人員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和社會環境,我們的食物體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永續。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眾號:foodthinkchina微信小號:foodthinkcn

官方網站: 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奥运兴奋剂争议,揭开养殖业滥用激素内幕

骑手的苦难与中产的焦虑,谁能拯救谁?

食物风味的流失,是从种子开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