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也不想当个passive agressive的人
引用自基隆市议员张之豪FB
「我是徐巧芯...这是我的车…没关系你要开就开,我再回去讲。」
国民党徐巧芯议员涉嫌施压开单员警一案,今天警方公布秘录器画面,对话如上。
国民党徐巧芯议员自己写了多篇文章不断强调她「不仅没有要求员警不得开单,还请对方依法开单」。
※
为什么还是这么多人不愿意相信国民党徐巧芯,「不是施压」?
我讲一个比方,不是真实故事。
有一天,我夫妻下班,两人都很累了,到了三更半夜,女儿还不肯睡,我们轮流抱哄。
这时候,我接到了一通电话。
太:「这么晚了是谁打来?差点把小孩吵醒了。」
豪:「我那些高中同学,白猪、飞龙、渊哥、芋头,他们突然跑来基隆吃海鲜,现在在三姐妹那里喝,问我要不要去找他们。」
太:「喔...」
低头看看女儿,再抬头看看我,「你去啊。」
你觉得,这是在叫我去,还是在叫我不要去?
聪明的,就懂。
不过这里没有要讨论徐巧芯是否施压员警。
「你去啊。」这个真的是经典的passive agressive语言。让我突然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原来我也是个常常做出Passive agreesive行为的人(很多时候甚至是无意识的),已经带给身边的人困扰与伤害。
以下引用一些心理学文章
What causes passive aggression?
Passive aggression stems from deep anger, hostility, and frustration that a person, for whatever reason, is not comfortable expressing directly . When dealing with 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beneath all of those snide remarks lies a deep unhappiness and sadness
被动攻击源自深层的愤怒、敌意、失望,而那个人又无法舒适地表达自己。
应对被动攻击行为,了解那个人背后的动机与感受是很重要的。
很多时候,这种人格的形成跟家庭背景、童年经验有关系。一些案例是从小父母严格的教育孩子一切要依照规定,不能稍有违背。而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特别压抑,尽可能「听话」的去避免冲突、对峙,或希望讨好旁人、达到别人期望,那可能产生一股被压抑的怨气(毕竟没人是完美的)。而这怨气如果没有合适的管道发泄,之后就很有可能演变为被动攻击。
而这种行为在亚洲似乎特别明显,可能是文化的缘故:从小我们学的一般是以和为贵、敬老尊贤、服从权威,很多时候这些观念还会导致较低落的自尊心。而较低落的自尊可能驱使被动攻击。
而其实被动攻击型人格者最想追求的就是信任感。就是因为对信任有匮乏感,才会动用各种有意无意的攻击。
在我们幼年时期,父母双方或一方强势、专制,经常否定、批判,甚至对孩子实施言语、身体暴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易形成低自尊、低价值感,自卑、怯懦及「讨好」性格。
当我们使用「被动攻击」时,潜意识的想法是,我不敢直接攻击你,但是我通过行为,让你知道我对你的愤怒、不满,来达到发泄自身情绪的目的。
比如:一个焦虑、急躁的家长,孩子必定会有拖延、磨蹭的行为。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印,只不过是自己曾经受过的伤。
如果我们是不健康家庭的受害者,而不自知,只愤恨父母的「施虐」,不懂得自我疗愈、自我成长,那么,终有一天,「受害者」会无意识变成「加害者」,让自己的下一代买单。
阅览愈多心理学知识,与咨商师谈得愈多,自我探索得愈多,就愈觉得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影响太深远了。变成这样的人也不是我愿意的啊,我又没办法选择童年是否在健康的模式下成长,我的被动攻击、拖延症、低自尊,都是父母亲严厉、权威、批判、否定式的管教所导致的啊。我妈是很急躁的人,所以我发现我面对愈急躁的人,我就愈爱拖延,有种有意无意想急死对方的心态。也让我觉得还是不要再害下一代了,不要复刻我的伤痕。除了害怕正面冲突,一个低自尊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也常常让人觉得难以自容、充满怨念,很难面对他人不重视自己的事实,实在不希望下一代也这样。
有些人不爽时会直接生气表达不满,我觉得我很难做到,以前还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他人总是难以察觉到我在生气,直接表露负面情绪与正面冲突实在太让人uncomfortable了。
而且自认是很温和的人,就更想维持人畜无害的人设啊,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反射性出现passive agressive行为的人。毕竟没有人想当泼妇骂街的人,女性又特别被容易被贴不理性的标签,一旦被划分成不理性的人,你说的话就没有credit,我妈还很多次骂我脾气差,另一伴怎么受得了,去他妈的亚洲社会价值观。
被动攻击这问题是双向的啊,当我们承受了愈多伤害,无法直接明说,行为就自然愈机掰。我们也希望对方来理解我们深层的动机(只是要用我们比较comfortable的方式),知道我们在失望什么、为何缺乏信任感。
每次看完心理学分析都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还是躺平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