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讓人失望了_疫情下我“被迫”旅居台灣07

Kellyintravel
·
·
IPFS
·

作為一個停不下來的旅行者,總是想要體驗新事物,不過台北卻是我一來再來的城市。不知為什麼,有一種“一見如故”和“相見恨晚”的感覺。

為了分享我對台北的無限喜愛,去年帶了家人一起來。

推開計程車門,又一次來到熟悉的地方,真好啊!正沉浸在滿滿的激動中,聽到家人講了一句:

“這不是陳家村嗎?台北就這樣啊?”

“陳家村”是我家附近的一個城中村,又髒又破,幾年前已在“創建文明城市”的偉大工程中被拆除。

這個名詞般的形容詞有如一盆冷水向我潑來。 “這樣”是“怎樣”啊?

於是沿著他們的視線,我開始打量一些被我“忽略”了的“這樣”。是低矮的鐵皮屋?是昏黃的燈光?是狹窄的小巷?是無法一眼看到的飯店大堂?

台北確實不夠光鮮,甚至可以說有點殘舊。

也許是我口中一說起就眉飛色舞的“國際化”讓家人對台北產生期待,而眼前的面貌與想像的繁華有了落差吧。

但那幾十萬人一起席地而坐的跨年晚會和101煙火對我而言真的很國際化,因為我過年只看過“春晚”還是在電視上。那安靜整潔的捷運對我而言真的很國際化,因為我天天擠人聲鼎沸的地鐵,又時常觀摩地鐵上演的“吵架打架”。那文藝院線的大量影片對我而言真的很國際化,因為我想看不被刪減的電影都要搭船過香港,還要活在每年出國不得超過2次的規管下。

我以為我眼中的國際化是全部中國人嚮往的,很可惜,更多人在意的是霓虹閃耀和高樓大廈。

這時才想起,曾有家人告訴我,去中國的城市旅遊要隔五年才有“看頭”,因為可以看到飛速發展。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發生巨變,的確到處都是勃勃生機。每個城市都在瘋狂地複製香港模式,起高樓,興地產。大學一別幾年,家鄉的那一條書店街不見了,只見一幢又紅又綠的摩天大樓橫空出世,商場外建了個“巴黎鐵塔”,供大家拍照打卡,商場內修了巨型水幕,人潮川流不息。每個城市都是如此。

作為一個“念舊”的旅行者,我對大陸千篇一律的發展不感興趣,台北的“老舊”反而最能撫慰我的心。我會入住同一間飯店的同一個房間,光顧同一家餛飩小店。啊!原來你還在這裡!這是我與此地的連接,是我人生的閱歷,是存在過的渺小印記。

五年前我第一次來台北時,覺得Ubike很先進。回大陸後,很快就刮起了共享單車潮,哇,好欣喜,更多車更好用。又很快,過剩的單車堆成垃圾山,能使用的卻越來越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沒有故障的,騎起來每個零件都響。再然後又換了一個新品牌的單車來,原來品牌的三百塊人民幣押金再也沒有辦法退回來。如此這般的“新”與“快”,豈止失望!

所以Ubike,我次次來都嘆息,你怎麼還在這裡,還是一樣的好騎?而且柯市長要推出2.0,只是似乎進展緩慢。不知對於Ubike新方案,台北市民是滿意還是失望呢?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