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hi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週末雜談|有時不用出聲

Chin
·
·
三則沒什麼關連的文字

之一

經常有人對我說「放開一點」,其實我一直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與人的關係很隔閡,那是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以為是一種禮貌或是客氣,但我從來沒有隱藏自己的感受與人交往,對我來說,已經算是「放開」了。

以前我從不與人談論家庭和生活,在別人討論相關話題時總擔任聆聽者的角色,但我其實對別人的生活一點興趣也沒有,也很不喜歡觀看藝人/名人們談論自己育兒、婚姻、理財⋯⋯等等的談話節目。那些自以為講大道理卻很空虛的話題對我而言是極為尷尬的。

而在一般人的餐敘上討論的也是世俗的話題,不會像女作家們寫的散文,說著後現代、搭著存在主義。偶爾還回憶起在蒙帕納斯的公寓,那些知識份子們說的不著邊際,看似遠離生活的話題對我而言才是舒適的。

畢竟在現實社會中,我是個沒有被任何契約綁住的化外人,與國家的連結也薄弱的只剩下繳納各種稅金的時候,也一點也不知道政府一再提撥的福利金與我還有什麼關係?但我也不憤世嫉俗,只是很清楚在這遊戲規則底下,高齡又沒生育的我,即使乖乖的繳稅對於國家的貢獻也是不夠的。

之二

不確定是文化差異還是家庭的問題,我從小就很怕去談論別人的災難,更怕知道別人的災難⋯⋯並非名人但就怕別人覺得我說了很多餘,究竟還能說出什麼更特別的想法?

畢竟能說的就只有譴責或表示遺憾,除此之外也不可能有其他情緒可以表達。想起讀犯罪學的時候,關係人的情緒表現經常是要被檢視的,但我們實際上並不能說任何一個人擁有的情緒或表現是錯誤的,所有的感受都是屬於自己的。

我不知道傷心/難過是哪一種傷心/難過才妥當,生氣又是哪一種生氣才不會過於戲劇性?而且我無法也無須與人解釋此時為何哭泣或者開懷。

現在就算表達難過,隔天不也一樣的生活,遇到開心的事情我也不會忘了笑,然後人們翻到這則貼文你才剛表達氣憤,下一則又是歡樂的聚會,難道不覺得分裂嗎?

在沒特殊感受時,我會選擇沈默。

之三

讀法國文學時我經常發現會有一對男女實際上對彼此並不熟悉,甚至以敬語互稱對方,但他們之間已存在著婚姻,我好像一直很著迷於那樣的感情,無法接受因為很親密就失去禮貌,或者用率直包裝的粗糙。

相敬如賓的伴侶關係才是我嚮往的,有意識的記得不能斷了理智,也讓他以相同的方式尊重我。我相信爭吵後的裂痕都是需要更長時間的修復,而我們並不一定還有時間可以等待。

猶太人通常不太習慣和分享自己的文化,是種種歷史因素,但也是一開始他們就一直說「分別為聖」,好像別人都不聖潔,別人也不用理解他們的文化了。這樣當然會惹人厭。

基本教義派的人一直傳承幾千年的文化,追求著制式的條規,不期待別人理解也不需要傳教,對他們而言別人也沒資格體驗那種生活。但也會有極端的另一種,完全走入世俗的猶太人連聽到「安息日」都要不舒服,怕別人往他們身上貼標籤。

我從小到大都是週六禮拜,台語說「禮拜」等同於「星期天」的意思,總會有人質疑我為什麼要堅持週六崇拜,幾年前,剛好在週六到達米蘭大教堂,還進去做了小祈禱,但我從沒和同行的義大利有人說那天是我禮拜的日子,那時還不用讓他知道我的文化。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