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囈語-22.6.3-憶端午
Holy matters:
又是一年端午,雖然是假期,但醒的比平時還早,五點半就起來了。哎,這身體雖然還沒步入天命之年,但作息先向老年人看齊了。即使過年,也沒起的的那麼早。想想看,這種情形大都是孩子們過於興奮對節日的期盼,才會早起,也不知道自己跟著瞎起什麼哄,哈哈。
既然醒著了,就起來為家人張羅了一點比平時稍微繁複些的早飯,畢竟過節了嘛,儀式感還是要有。約麼兩柱香的功夫,早飯齊了:煮好的鹹鴨蛋趁熱切成兩半,美滋滋的躺在碗裡冒油;鹹甜兩味的粽子,被小心翼翼的剝去外衣,大喇喇的坐在盤中,等待牙齒關的洗禮;熬了一點雜糧粥,拿冰水鎮的溫度剛剛好,可謂入口即化;前一晚被事先解體的黃瓜塊,經過一夜薄鹽的瘦身,此時也重新在調料碗裡撒潑打滾,保留著脆韌的體面。簡單的幾樣吃食,和家人一起享用,還是覺得津津有味,可能這就是團聚的溫馨吧。
吃罷早飯,也隨著節日,給親朋好友送節日祝福。發過一輪“端午安康”之後,越覺得有點不對勁。咦,從什麼時候端午祝福改成祝安康了呢?記得小時候都是祝快樂的呀。遂上網搜索求證了一下,才發現網絡上“快樂派”和“安康派”各執一詞,都有各自的道理。安康派是近些年的說法,原因不外乎端午是所謂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文化先人,有祭祀的意味,如清明節相仿,遂不能祝人快樂,而要說安康。而快樂派所表達的是這個“安康”的說法是“偽造傳統”,因為民俗都是有避凶趨吉而來,比如農曆的除夕春節,也都有辟邪壓祟的內容,也有祭祀祖先的活動,難道過年就不能說快樂了嘛?而且古代比如宋朝很多古老的驅邪、跳神、儺戲等儀式,逐漸由“媚神”,轉為“娛神”,進一步轉為“娛人”。所以基本上所有節日,都變為可以被老百姓娛樂的機會,自然端午也不例外。所以之所以不說端午節快樂而說端午節安康,這可能是一些好古而不得其法,善於發明傳統、偽造傳統的好事者搞出來的。
我比較偏向歸順正統,稱之為快樂,畢竟小時候大家相互也都是互道快樂。所以有時候,人云亦云的同時,如果覺得有點怪,但又說不上來哪裡有問題,不妨可以多挖掘求證一下,即使不能改變什麼,至少心裡可以解惑。
現在的節日,普遍沒有多少儀式感了,彷彿所有的節日都已退化為“吃節”。我們小時候,可不是這樣。就拿端午來說,兒時在大遼國那會,可是有很多儀式和講究的,吃粽子自不在話下。比如端午的早上,媽媽們會用自家的各色毛線頭編制成五彩線,顏色隨意搭配,依據每家的線頭存貨。然後會在孩子們醒來之前,悄悄的把五彩線綁到他們的手上和腳脖子上。所以每次端午後,孩子們相互遇見,會比較誰的五彩線好看,也是蠻有趣的。而五彩線要戴到端午節之後的第一場雨,然後剪斷扔到草叢裡,傳說可以化為蛇,帶走身上的邪祟。
除此之外,心靈手巧的長輩,比如我的奶奶,還會用花布頭給孩子們縫製小桃子、小粽子、孫悟空、小掃把等小飾物,用繩子穿起來給我們掛在身上。這五彩線和小飾品,都有驅邪避祟的意思,依稀記得奶奶帶著老花鏡,慢慢的穿針引線,把一堆邊角料變成可愛的小玩意兒,想到此處,心裡無限的溫馨(奶奶已駕鶴西遊幾年了,也祝她老人家在另外的世界里安好)。
另外,端午節的一大早,大人們會拿一個大盆子泡桃樹枝和艾草。泡好的艾草水,用來洗臉擦身子,除了驅邪避凶的寓意之外,還能防蚊蟲。至今都能回憶起艾草水滿滿的異香浸透肌膚的清爽感覺。就這樣混合著朝露和艾草的清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其樂融融。
現在雖熱各方面都在進步,但節日的傳統,卻一點點的隨著時光流失,不由得不遺憾,可能這個也是儀式感的宿命或者說生命週期,不一樣的時代,舊傳統被取代、新傳統被發明然後沿襲下去,交替輪迴,這可能就是文化的生命形態吧。
其實不管什麼節日,哪怕是平日里最不起眼的時光,只要能陪伴在家人、愛人身邊,哪怕粗茶淡飯,也美在心頭。而節日,只不過是一個心上的由頭吧。所以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美滿和安定,觸手可及的。
祝大家端午節既快樂又安康~
馬特市永生!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