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門大學問
小學四年級時,我忽然意識到「死亡」這件事,並且感到相當害怕。我的恐懼已經到了會讓我睡前小小失眠的程度。
我的恐懼在於 : 死亡時會有多痛? 死亡後的世界有多荒涼孤單? 死亡後若不孤單,陪伴著的也都是一群孤魂野鬼,如何適應?
直到後來接觸到一些有關自殺的報導,提到很多人也怕瀕死前的痛苦,所以選擇以跳樓、飲彈等方式結束生命。理由是 「痛一下就結束了…」之後就完全沒有知覺,又何來害怕與痛?
原來,"死亡" 跟 "打針" 一樣,是痛一下就可以結束的事。小時候的我這樣自行定義,以便自我安慰。
沒想到在臨終時,還是對此有克服不了的恐懼。
一直對死亡這件事尋求各種角度的釋疑。有一些是我覺得讓我比較坦然釋懷的概念:
生命就是一場邁向死亡不可逆的旅程。
宇宙中不存在「死亡」,只存在著「有沒有生命」這件事。就像宇宙中不存在「黑暗」,只存在著「有沒有光」。換言之,「死亡」與「黑暗」並不存在,他們只是「生命」與「光」的消失而已。
這也太哲學了吧? 原來我都一直在擔心不存在的東西,那麼,我是不是應該再去思考「死亡」之前,那有關 "存在" 的「生命」的議題呢?
談到生命的形成,生物學上講到了「原生質」。
原生質並非單一的某種或某些化合物,而是由多種化合物所組成的複雜的膠體,這種膠體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能力,成為一種生命物質的體系。原生質包括細胞質與細胞核,是被原生質膜包圍而具生命的細胞部分。
1839年,捷克生理學家普金耶(Jan Evangelista Purkyně ) 把填滿細胞的膠狀液體定名為原生質(生命的原始物質)。
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植物學家默爾 (Meures) 用原生質概括細胞中的所有內含物(包括細胞質和細胞核)。德國解剖學家舒爾策(M. Schltze)強調指出,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十九世紀末生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 Thomas Henry Huxley ) 給原生質下了一個定義: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從組成的的化學元素來分析,基本的構成是相似的。其中有6種元素在數量上較多,分別為:碳、氫、氧、氮、磷、硫(占了總量的95%)。
科普了原生質之後,忽然想著,為什麼沒有人按照化學配方調製出原生質 ( 應該也不難吧? )呢? 但就算調出來,這一團膠質並不會因此就活起來。彷彿是少了一個「點石成金」的過程,以至於沒有被賦予生命。
那麼,到底是誰有這個權力可以點石成金? 是哪一位 ( 或哪個宗教) 神仙? 生命的消失也是由祂決定的嗎?
不知不覺,我想探索的範圍越來越大,從死亡,慢慢到哲學與生命,接著擴大到生物及化學,還將會觸及宗教及靈學。
沒想到臨終前的恐懼竟激發了我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