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导言〉读书会纪录
作者萧阿勤的文字精炼且顺畅,尽管本书是一部学术性的作品,但读来并不会过于的艰涩。 〈导言〉可以说是最「学术」的一章,本章以分段的方式,罗列了整本书的期望与希冀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意识:
文化特殊性概念,如何促进了台湾「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关于台湾文化独特性的意识形态,如何透过文学、语言与历史三个重要的知识活动领域,影响民族主义政治?台湾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知识分子们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再者,他们对于台湾文化特殊性的论辩说理,如何在论述上创造了「台湾民族」的概念?
台湾岛人民、语言、历史概况(极简@@):
以时代演变为轴心,讨论了台湾岛上自十六世纪以来的各种族群推演。综观而论,可以视作中国移民逐渐壮大且成为主流的过程。日治前各汉人族群与原住民冲突不断,以汉人(福建与广东)为大宗。日治前二十年以武力抗日,后二十年受国际思潮影响,改以非武力争取自治,直到与中国开战后,社会运动告终。
49年国民党开始一党专政,有限度地开放地方民选,经济复苏。七零年代,外交受挫,两岸国际身分争端达到一个高峰。岛内政治运动愈烈,随后民进党成立,试图争取台湾之独立。
90年代统独意识对立高峰,影响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随着政治逐渐自由,自我认同为「台湾人」的民众渐多,民进党的诉求也逐渐务实化。
民族主义与台湾民族主义研究回顾:
必须要说的是,民族主义本身即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题目。相对主流论述就是大名鼎鼎的《想像的共同体》,此书作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代表着典型的「非演化决定论」的民族主义式论述。此论述强调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民族视为一种集体认同,它基本上依赖文化建构而发展,而这种文化建构由那些追求建立子几的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者由已经存在的国家所推动。
而台湾的民族主义研究则分为两派,一派为受安德森影响的「想像的共同体」取向;另一派则强调「政治竞争」取向。
前者聚焦于日本的殖民以及民国政府的独裁统治。前者提供了「台湾民族」概念的想像,并挪用安德森「印刷资本主义」以及受殖民而获得独立自主性格的概念;后者则援引安德森「官方民族主义」以及「朝圣之旅」的概念来诠释台湾民族主义的发展。这种研究取向的缺点在提供了一套制式民族主义论述,并未讨论到相对具体且带有主体性的民族主义论述。后者则聚焦于国民党专政与党外运动两股势力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下,台湾民族主义进而得以茁壮。透过政治的斗争建构一套台湾民族主义的论述,将台湾视作一个「被宰制」的主体,进而挑战既有的国家政权。
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关系:
本书的民族主义定义则援引盖尔纳(Ernest Gellner)的论述:
「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主张政治单位的界线与民族单位的界线应符合一致。」在这种定义下,民族主义情感是「违背此原则所激起的愤怒感」,或是「达成此原则所带来的满足感。」,而民族主义运动则是受这种情感所激励的运动。 (页48)
那么台湾的民族主义核心便落在了所谓挑战「中国人/外省人」的宰制,追求族群的界线(台湾人)与政治的界线(台湾国)之一致。换言之,族群的不平等(本省与外省)奠定了台湾民族主义发展的基础。
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去思考下一个问题:所谓被宰制的族群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民族?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呢?
作者在此引述史密斯(Anthony Smith)对民族主义两种不同发展脉络的整理,建构了本书立论基础的转向。第一种为以贵族阶级或称横向社群为首,进而建立起民族主义。大部分为西欧等早期现代国家。为了巩固与维系自身的利益与共同的信仰,藉由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教育、行政等,接纳并掌控了下层的人民;第二种为受殖民的国家,推行民族主义的为受殖民的知识分子,透过教化的方式「唤醒」旧时代的古老记忆,提供族群得以生存的准绳。编造一系列的教育计划创造一个「历史的与命运的共同体。」为政治转型提供动力。
回到刚刚的问题,我们就不难回答了。族群如何得已成为一个民族?他们需要在论述上进行一个跳跃!换言之,就是「从基于族群本身的特殊性而坚持追求平等的公民权,跃进到基于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企图建立一个新国家。」而这个过程则主要靠着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也就是萧阿勤于本书所著重论述的部分。
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关系:
文化民族主义主张民族认同为一意识问题而非政治过程。建立权力分散的机构,透过教育大众的方式达到民族认同的效果;政治民族主义认为应当透过建立一个国家来确保民族的正当性。采取「法理的─理性的」路线,建立权力集中的机构。
那么,两者是并行的吗?抑或是谁先谁后呢?史家赫罗赫(Miroslav Hroch)提出了所谓民族发展的三阶段公式:先是极少数对文化有所爱好的人们开始收集文史资料→→人们开始用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争取政治正当性→→建国。这样的普遍公式应用在多数的殖民国家中,但萧阿勤认为台湾的民族主义发展不甚相同,他主张台湾是先有政治上的激进,受这种激进的政治冲突影响后,人文知识分子才开始被激励而创作。
文化特殊性政治的本质:
作者于本节驳斥了以文化特殊性作为动员大众的行为基础,认为文化特殊性的本质是政治的斗争。人文知识分子在建构民族意识的时候,并非是透过一个共同共有的基础,反之,那是一个透过辩论,抗争的流动性场域。
简单来说,这同样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传统、历史、文化等皆是被发明而非本来及固有的。知识分子创建了一套「我们」所共有的体系,这套体系决定了何谓理性的、正确的以及真实的。透过这个被建构的论述形塑了政治的元素。
尽管是老生常谈,但他们却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心中无法自拔……
现代化意识形态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关联:
非西方的民族主义往往与现代化进程相关联。追求西方的先进才能与之抗衡。就台湾而言,日治时期普遍知识分子将台湾本土土的文化视为相对落后的,而须与相对进步的日本文化学习与模仿。国民政府时期,台独知识分子则不满于现代化过慢,建构了一套二元的文化论述:中国是相对落后且僵化的;台湾则是反动的、本土的、根植于土地的、是民主的。 (这种矛盾就像是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中所述的那样)
对文化民族主义者而言,宣称要追求现代性,也许比宣称要拥抱民族传统,是他们所更加在乎的。如果历史过往就像一个储存库,储藏着这个民族想像共同体的种种象征,那么对文化民族主义者来说,同等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必须逃离的牢笼。 (页67)
文化民族主义者借以传播理念的管道与途径:
本小节在讨论当时的人文知识分子是如何与大众互动?萧阿勤实际的去访问了那些知识分子,透过这样的访谈了解到文化工作者常利用演讲、工作坊等方式影响大众。其次,大学生社团影响也相当深远。台湾文化民族主义透过组织与活动创造一个「反文化」的空间,以另类的教育方式发展出一批文化民族主义者,这些民族主义者同时也影响着文化政策。
问题讨论:
后续我们讨论到了台湾民族主义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厘清了就目前主要论述中,台湾民族主义的发展主要有两波,第一次为日治时期,但此时期的民族主义发展相对的模糊;第二次则为萧阿勤所关注的二战后,尤其是80年代之后的发展。因为台湾自身历史因素,受强权殖民或统治相对频繁,两次民族主义之发展是否彼此涵摄或者彼此分离其实是需要再去思索的。
以下是我们当时讨论的一些问题:
台湾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是否如萧阿勤所说的是政治激烈先于文化发展呢?
你认为追求现代化比较重要还是追求传统比较重要?为什么呢?
欢迎各位在下方讨论!
参考文献
萧阿勤,《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台北:联经,2012)。
无情工商:
读Bar建构中,欢迎一同打造共学社群!
读Bar的Discord ,内有学习会影片讨论回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