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批判省思|政治跟宗教只会带来分化和冲突吗?

HJ|Chaos to Cosmos
·
·
IPFS
·
这篇文章本来是作为教育出版业的公司,要给国高中生做阅读测验用的文章,结果就在讨论过程中被认为不太适合…我就只好放到自己的马特市小天地…

如果翻开历史课本,可以发现大规模的冲突总是与政治、宗教脱不了关系。

例如因为宗教而起的十字军东征与三十年战争,当然还有因为政治而开始的两次世界大战,又或者因为宗教与政治而起的以巴冲突。

目前被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的中东,也是不断面临政治与宗教的冲突。如果回到台湾来看,则是严重的政治对立总是层出不穷




道德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要解决立基于价值观差异的政治、宗教冲突,首先需要厘清基本道德观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人们依据什么来判断对错。

他们将价值判断的依据提出6项指标,分别是自由、关怀、公平、忠诚、权威、圣洁,设计问卷调查人们对这些价值观的重视程度。

他们发现,根据道德判断的差异,人们大致上可分成两种对立的立场,两边因为对六项指标的价值排序不同,导致道德观的巨大差异。为求实验的客观性,研究者不断变化题目与题型,结果发现不管怎么改变,得到的成果总是相当接近。

例如支持民主党的美国人会较注重关怀、自由与公平,较不在意其他价值,相对的,共和党支持者则大多认为,这六项价值没有明显的排序,必须兼顾才能维持固有的价值体系。

这套论述架构,详情可见写过的两篇文章,讨论《 好人总是自以为是 这本书




不同立场的政治或宗教社群,彼此的道德判断有着巨大差异,貌似根深柢固的差异,难道真的没有合作的可能吗?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uzafer Sherif)曾以实验证明,立场不同的群体为了解决共同危机,很有可能放下对立与冲突,进而携手解决眼前出现的挑战

实验中,21位11岁男孩带去参加营队并被分为两队,他们并不知情这是场实验,也不晓得有另外一组存在。他们在活动中熟悉彼此,按照所长自主分工,并且给自己队伍取名,

一组叫响尾蛇队,另一组叫老鹰队。设计者让两队得知对方的存在,设计游戏彼此竞争。两个队伍在得知有另一队的存在以后,都变得更加制度化、阶级化,更加积极投入活动




最后,实验设计者故意制造共同威胁:两队共用的供水系统被破坏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两队终于放下对立,共同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没有人教导小朋友该怎么做,他们却能自发性透过政治处理危机,被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本能

在这场实验中,我们可以看见两次的政治联盟。首先是第一次,当两个小队互相得知彼此存在时,以更加制度化、阶级化的方式,来对付另外一个小队。

而第二次联盟,则是在两个小队面临供水系统损坏的时候,他们暂时性的放下对立。也就是说, 「政治」不应该是毒蛇猛兽,反而有机会促成人们的合作




在另外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宗教不一定总是只能引起纷争

首先,行为经济学家葛尼奇(Uri Gneezy)实验发现,与无宗教信仰者相比,有宗教信仰者确实可以有效抑制欺骗行为,提升信赖感。

美国学者蒙斯马(Stephen Monsma)透过去教堂的频率判断信仰虔诚度的统计,发现信仰状态位于前1/5的人,愿意捐出7%的收入给慈善机构。同一个研究中,捐款人与捐献的组织信仰通常一致,而研究者认为这显示宗教具有凝聚人心、团结内部的作用。

由此看来,不能否认投身宗教带来的益处,也不能仅仅因为只看到坏处,便成为谈话的禁忌。在政治和宗教的研究中,我们都能看见其具有影响历史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的确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只看见激进份子的作为,便因噎废食忽略双方理解的可能。例如在街上常常被基督徒拦截传教,就认定全世界的基督徒都是这个样子




今日族群对立的情形越来越严重,不同立场的政治或宗教团体,彼此恶意攻击,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身处多元的社会,便应该关注更多的「共同危机」,例如:贫富差距、气候变迁等重要议题。

尝试看见政治、宗教社群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又例如基督教教会针对弱势族群所做的社会福利努力。不同立场的政治、宗教社群,就算面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不同也可以尝试对话并理解双方立场,以追求更加深度的认识


尝试敞开心胸,和立场不同的人对话吧!


最后附上写作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

Jonathan Haidt: How common threats can make common (political) groun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J|Chaos to Cosmos我們不說再見,我們在路上見|https://liker.land/redisyoyo/civic 多感善愁、哲思玄想與永遠拒絕政治正確的小天地 Chaos意即混亂、混沌,Cosmos代表規律、秩序的宇宙 寫作,對我而言,便是從雜多當中找回理解與共感的可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Chaos日常隨筆|憐惜

Chaos日常隨筆|也許你從未失去

Chaos日常隨筆|近日「無話可說」的困境與來到Matters一周年的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