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的博弈機制

刘果 | Guo Liu
·
·
IPFS
·
一種新的人與人的組織方式正在成為可能。不管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社交媒體、DAO 還是DeSoc,背後有共通問題:什麼樣的機制能讓社群產生價值,並實現良性循環?這樣的機制需要社群共同演進,我們如何一同描述和討論它?

去中心化的應用或組織既然不依賴權力機構,便需要用博弈機制來替代權力機構。通過博弈,個體和組織以類似市場的方式來參與自治。能夠實現如此高效和大規模的博弈,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該怎麼設計這樣的機制,我們還知之甚少。

在過去幾年的討論與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很多種設計,對應一個社群需要解決的不同問題。這些設計與問題的模式,各自適用於社群動態的一個側面。當我們把它們連綴起來時,便可以描繪出一個社群的大致結構。

要真正做到去中心化,就需要社群參與,對機制的設計達成共識、共同演進。那些行得通的、原子化的模式,是可組合的產品模塊,也是用於共同想像的詞彙和語言。這樣讓社群共建的“ 模式語言”,被用在建築學、城市規劃、計算機語言設計、產品設計等領域,也會有助於去中心化應用或組織的建立。

以下是一些我最近在思考的模式,都是一些能夠應用在社交媒體或者創作者社群上的博弈設計。大部分應用用不上所有模式,但能夠用上一部分。以下模式的排列,從最不常見、但最基礎的部分開始,到最常見、最個人化的部分。

  • 用謝林點進行仲裁:一個社群會需要偶爾啟用仲裁機制,比如維護社區規章。 “謝林點”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去信任的仲裁方式。
  • 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內容創造的過程中需要高效和持續的內容治理,預測市場提供了一種高效且相對可靠的機制。
  • 以廣告位NFT 作為社群共有資產:注意力來自於整個社群的貢獻,也應當為社群所共有。如果廣告位作為社群共同資產以NFT 的形式存在,便可以藉助激進市場設計將注意力變現的路徑。
  • 代幣質押遏制惡意評論:社群擴大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惡意評論,即使作者能夠刪除或隱藏惡意評論也不足以避免負面影響。一種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質押代幣來遏制惡意評論。
  • 以小額捐贈進行社群策展:一方面每個社群能夠自行決定什麼樣的內容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另一方面讓創作者通過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獲得激勵。
  • SBT 標記個人信任關係:每個人可以授予其他人自己的信任,當這種信任公開時,便能夠開啟許多在社群層面的機制。 SBT 提供了在鏈上公開信任關係的方式,為其他信任機制提供了基礎。

以下是每種模式的討論。


用謝林點進行仲裁

社群中常常有對於仲裁的需求,比如內容是否屬於抄襲或假新聞,一個賬號是否違反了社區規程、需要受到處罰。最直觀的方式是,通過某種機制產生一個被人們信任的小團體,執行仲裁的權力和義務。這種機制有許多問題,一方面任何對小團體的選舉過程都有低效和參與率低的問題,另一發麵仲裁團體永遠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也就需要承受來自其他成員的壓力。

前Reddit CEO Yishan Wong 關於為什麼無法通過仲裁團體進行內容治理

如果我們可以通過博弈機制保證公允,就能夠隨機抽取成員參與決策,仲裁可以更加高效、結果也更容易獲得共識。我們甚至可以讓仲裁者的身份匿名,讓決策過程不受社群輿論的壓力。 “謝林點”有可能能夠成為這樣仲裁機制的基礎。

“謝林點”是指那些人們在不進行合作的情況下會共同選擇的點。比如,某一天有一群人試圖在紐約相遇,但又無法定下具體時間地點,大部分人可能會在中午十二點的時代廣場相見;因為前者是一天的正中,後者是紐約的核心地標,分別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謝林點。

我們可以據此設計一種仲裁規則:在質押一定代幣後,仲裁參與者對一個問題的答案進行選擇;與大多數人答案一致則獲得獎勵,與大多數人答案不一致則失去一定代幣。此時,參與者傾向於選擇自己認為其他人也會進行的選擇,即這個問題的謝林點。

參與者之中任何形式的共同知識( Common Knowledge ),都是謝林點;如果一個問題的答案類似共同知識,便有可能以這種形式進行仲裁。比如,當一個社區對人身攻擊或者抄襲有明確定義後,便可以用於判斷一篇文章是否屬於人身攻擊或者抄襲。一些更複雜的問題,比如假新聞,如果一個社群能夠達成定義上的共識,也可能可以採用這樣的機制。

在實際情況中,會出現“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情況,這些情況也是推動共識演變的機會。這樣的仲裁就需要結合重新申訴的機制,讓有爭議的情況能夠以更適合公開討論、常常也更低效的方式重新決議。所以,謝林點並不會完全取代人治或者中心化決議,而是讓常規決策更加去中心化。

除了針對處罰進行“負面決策”,謝林點的機制也可能用於針對獎勵的“正面決策”。比如,如果一個社群每天都會選出當日的精選內容,那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謝林點的機制,讓社群成員輪流進行投票,選出公認的優秀作品?如果行得通的話,這樣的內容精選也可以用於付費訂閱,成為社群的收入。

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

仲裁機制是被動的,需要觸發才能進行,同時每次仲裁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對內容的篩選,不管是推薦還是隱藏,常常都需要效率和連續。一旦有一種對內容篩選的最終方式,不管是前述謝林點仲裁機制,還是傳統的中心化仲裁,我們都可以用預測市場對其進行擴展,使之更加去中心化和高效。

預測市場的思路是,當人們去押註一件還未發生的事情的結果時,每個結果的價格可以作為群體對這個結果的預測。比如,對“明天是否下雨”的預測,我們可以有“下雨幣”和“不下雨幣”,分別在明天下雨和不下雨的情況下能夠兌換成1元錢。如果今天“下雨幣”的市價為0.8元、“不下雨幣”為0.2元,說明市場對明天下雨概率的預測為80%。如果“我”認為明天肯定會下雨,我就可以買入“下雨幣”,期望在明天賺取差價,與此同時將“下雨幣”價格推高。

因為利益相關,人們在決策時會更加慎重和理性,所以預測市場一般比問卷調查更加準確。預測市場既被用於總統大選等事件的預測,也用於公司等組織內部的去中心化決策,甚至有學者提出作為政府運作機制的一部分。最近人們則預測SBF 是否會進監獄Twitter 是否會在今年宕機。那我們是否可以將預測市場用於更高效的內容篩選

如果有了一種對違規內容進行仲裁的方式,我們便可以隨機挑選內容應用這種機制;與此同時,任何人都可以押注任何內容的仲裁結果。比如,“我”看到一篇明顯是假新聞的內容,而當前預測市場對它的預測不是100%被制裁,我就可以押注“被制裁”代幣。如果這篇內容不被挑選仲裁,那我押注的代幣全額返回;如果這篇內容受到仲裁,仲裁結果將決定“我”盈利還是虧損。

一旦有了對優質內容的篩選方式,就能夠將預測市場用於篩選優質內容。這種篩選方式可以是前述的社群內容精選,也可以是其他的機制。比如,在Relevant中,具有reputation 的用戶可以對內容進行“精選”,而普通用戶可以以預測市場的機制對內容進行質押;質押的收益取決於最後內容是否被精選。

這樣,預測市場的結果可以直接用於產品上對內容進行排序,或者決定是否隱藏。讀者一方面得以對內容進行反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為社群篩選內容而獲得獎勵。

廣告位NFT 作為社群共有資產

許多社群需要外部收入來維持運轉,除了前述精選內容的付費訂閱外,廣告是一個常見的收入方式。當廣告與社群代幣掛鉤時,也有助於穩定代幣價格。因為對社群的注意力來自於成員的共同努力,所以廣告營收應當也為社群成員所共有。我們可以將廣告位作為公有NFT,並應用適合公有產權的市場規則來進行廣告投放。

Vitalik 曾經提出過用“ 二次方支付”的方式來購買廣告,即投放廣告的人可以花少量錢佔據少量時間,但繼續購買時間的話,價格會以二次方形式上漲。這樣的機制能夠降低普通人參與的成本,讓非廣告商也能參與進來。這個思路的問題在於,需要確保每個賬號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否則註冊小號就能夠繞開這個規則。但在大部分社群中人們需要假名甚至匿名,所以這種思路很難行得通。

另一種思路是,類似於TheSpace.Game 實驗,用哈伯格稅來交易廣告NFT。此時,廣告投放者以當前標價買過來NFT,並標以新的價格、上繳對應稅收;下一個廣告投放者,則需要以新的價格買下NFT。這種機制讓廣告投放者與社群的利益更加一致,因為廣告位NFT 的價格也是廣告者的收益。

在現實生活中,廣告投放者有諸多選擇,並且大都不熟悉區塊鏈相關操作,讓廣告投放者直接競標NFT 並不現實。此時,我們只需要將上述廣告投放者替換為廣告代理商,由廣告代理商以傳統、便捷的方式與廣告投放者進行對接。廣告代理商可以一開始由應用的開發者承擔,但因為哈伯格稅的機制,廣告位仍然存在充分市場競爭,仍然能夠保證社群的利益。

通過代幣質押與銷毀遏制惡意評論

公開內容的一個常見問題,是惡意的評論或者回复。這在用戶數量多的情況下尤為嚴重,Twitter 的幣圈用戶中非常常見,Matters 上也有很多例子。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內容原作者可以隱藏惡意回复,或者舉報惡意回复者。但這個過程非常低效,且沒有增加惡意回复的成本,也無法防止惡意回复造成的損害。

一種解決的思路是,評論者需要先為自己的評論質押少量代幣,而被評論的原作者有權銷毀這些代幣。這增加了惡意評論者的成本,同時動態確定了一個社群對“惡意”的定義和邊界。理論上,原作者也可以惡意銷毀這些代幣,但因為這些行為是公開的,這樣會使得原作者失去讀者和評論者。

這個思路可以有很多變體。比如,用戶可以只有一筆“評論質押”,只要這筆質押還在,就可以評論他人的內容;但任何被評論過的原作者,都可以選擇銷毀這筆代幣,此後該用戶需要重新再質押一次。這樣,我們可以達到同樣的博弈結果,但正常情況下用戶只需要進行一次質押。

以小額捐贈進行社群內容策展

社群策展非常常見,不管是Reddit、Hacker News、Discourse、批踢踢、豆瓣小組還是微博熱搜,內容都是通過“贊”等行為篩選出來的。在加密貨幣和小額支付普及之後,我們可以把“贊”替換成小額捐贈,一方面讓創作者有了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贊”的成本來提高了篩選出來的內容質量。

除了Matters.News 外,比特幣社區Staker News和Gitcoin 的社交部分也在實驗這樣的內容策展方式。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起來,這會成為比PageRank 更加通用和準確的衡量內容價值的方式。但是,直接通過捐贈行為來呈現內容很容易被攻擊,因為用戶可以通過兩個賬號相互捐贈來控制社群注意力,小團體也可以通過相互之間高頻捐贈來排擠掉其他內容。一些計算方式,比如二次方配捐中的pairwise coordination subsidies ,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無法完全解決。

一個解決思路是,讓捐贈和策展行為有不同的權重,對應每個賬號的某種“聲望”;社群中受到信任人能夠累積這種聲望,而虛假賬號則難以獲得。比如,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社群代幣質押給自己信任的策展人,然後將質押數量作為聲望和策展權重。這需要保證質押者、策展人和作者不是同一個人;我們可以通過前述仲裁機制,銷毀不合規質押的代幣、對作弊行為形成威懾,但是證明兩個賬號是否是同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

另一個設計策展權重的思路是,人們將自己對一個賬號的信任關係以SBT(Soulbound Token,靈魂綁定代幣)的方式記錄在鏈,在呈現內容時通過某種算法映射成策展行為的權重。比如,人們可以認證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見過的另一個用戶,頒發對應的SBT;策展時考慮策展人被多少人認證過,這些人又被多少其他人認證過。 SBT 還開啟了許多其他內容策展的可能性,後面會再繼續討論。

內容策展也許是社群博弈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直接決定了什麼樣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但也是最未知的部分。內容策展的背後是一個通用而影響深遠的問題:我們如何評價一個公共物品的價值,並為之提供獎勵?創作公開內容為社群提供了公共物品,對它的價值評價會對應發現機制、配捐機制的方面。但一旦提供了獎勵,就需要防止作弊的方式,讓注意力、金錢等資源的分配是公允的。

SBT 標記個人信任關係

如果一個系統是開放的、同時支持匿名或假名,一個人就可以生成多個賬號、發起女巫攻擊,使得內容策展、仲裁等機制都有很多作弊的空間。我們無法保證(或許也不應該限制?)一個人只有一個賬號,但是我們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的認證,讓每個人去信任其他賬號,不管這些地址是一個個人,還是一個機構。這種信任關係能夠成為整個系統安全的基礎。

現有的社交網絡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信任關係。我追踪一個人是對他的信任,信任他的創作值得我的注意力和時間。捐贈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打賞,而也是一種信任,對這篇內容價值的信任。也有許多信任關係是跨越線上線下,比如我在線下見過的朋友,便會信任他的賬號不是機器人賬號。

類似這樣的信任關係可以在鏈上以Soulbound Token(靈魂綁定代幣,SBT)的形式記錄:SBT 和信任一樣,可以單方面授予、也可以單方面撤銷,但是不能轉移。這些信任關係發生在任意用戶之間,包含大量不同維度的信息。一旦將信任關係記錄在鏈上,我們就可以設計出許多不同的機制,用於解決需要信任的場景。

比如,在前述社群內容策展中,我們可以用SBT 的重合度來計算兩個賬號之間的相似度,並對高度相似的地址的策展行為降低權重。這一方面增加了女巫攻擊的難度,另一方面讓受到不同社群認可的內容更容易被發現。再比如,一個緊密、半熟人性質的社群,可以將准入門檻放在SBT 上,要求新成員在一定數量老成員見過後,才能加入社群。對SBT 的驗證可以結合Zero Knowledge,保證信任關係的存在,但不暴露信任鏈條的另一端是誰。這種機制對於社會運動會很有幫助,因為既維護成員之間的信任,也保障了隱私和安全。


下一步的問題

以上模式要么還處於構想階段,要么只有小範圍的實驗。距離一個主要以智能合約運行的社交網絡,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這些涉及社群動態各個方面的模式,說明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是可能的,我們有望通過博弈替代中心,來得到一種更好的組織形態。

要讓這樣的組織形態成為現實,需要區分這些模式中哪些是可靠的、能夠作為底層模塊直接使用的,哪些是需要持續討論和演進的頂層機制。同時,也需要識別出哪些模式適合作為首先落地的應用邏輯。 “以小額捐贈作為內容策展”在Matters.News、GitCoin、Staker News 中都有自然的需求。那麼其他的機制,比如“代幣質押遏制惡意評論”,或者“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是否能在應用中讓使用者體驗更好,為社群成員提供價值呢?

和所有其他組織一樣,去中心化社群是否可持續,取決於是否有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廣告是目前內容產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注意力經濟的內在動力與優秀內容的產生有諸多矛盾;直接支付能夠帶來更健康的內容產業,但對於公共內容並不適用,對於大部分創作者來說門檻太高。對於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內部又了更多經濟流動的渠道,但什麼樣的機制能夠讓外部的直接支付變得更容易,不管是捐贈、付費訂閱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形態?


參考

用謝林點進行仲裁

用預測市場進行內容篩選

以廣告位NFT 作為社群共有資產

代幣質押遏制惡意評論

小額捐贈進行社群策展

SBT 標記個人信任關係

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

每一次阅读和写作都是新的开始

logbook icon
刘果 | Guo Liu“To change something, build a new model that makes the existing model obsolete.”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游记
2 篇作品
分布式信息网络
9 篇作品
纽约诸法门
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