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期——517,我們身邊的恐同行為和現象
今年的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我們身邊依然沒有可以站出來慶祝和紀念的活動。而就在517的前兩天(5月15日),為多元性別社群提供服務和做權益倡導有15年曆史的“北京同誌中心”宣布停運,理由是“不可抗力”。過去三年,上海驕傲節停辦、同志平等權益促進會宣布無限期停止工作、LGBTQ+社團自媒體被大範圍銷號……關注者都清楚這又是一次權力對於多元性別議題的打壓。
讓我們重新回顧每年5月17日的“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它是為了喚醒人們關注因為性傾向和性別認同而產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對待。這個紀念日的日期源於1990年5月17日,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
就恐同而言,這個詞彙更多被性少數平權者所使用,在我們的主流媒體中甚少出現。不少人排斥被貼上這樣的標籤,稱自己對性少數群體雖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對。另外,反感“同性戀恐懼”說法者提出自己不害怕同性戀也不擔心自己會成為同性戀,純粹是覺得同性戀是不道德的,沒有必要投入過多的關注。
——就在這幾天,“#浙江通報6男子參加同性淫亂聚會#”的話題也再次成為繼續污名化性少數群體的素材。
上述觀點都表達了對於同性戀的憎惡或歧視,也是恐同的一種表現。日本女權主義者上野千鶴子曾在《厭女》一書中分析過“同性戀憎惡”。書裡指出同性戀憎惡和厭女都是基於男權社會對男性和女性(二元性別劃分)的刻板印象和期待,都是一種對性別規範的強制和懲罰。兩者本質上就是“性別恐懼”,它們都是對自己或他人性別認同的否定或威脅。
而那些“不支持和不反對”派往往是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個人選擇,只要不影響他人生活,不需要表達和乾涉。這種態度也忽視了一個事實:性向是天生的,世界上不僅有異性戀。不同性傾向的人都有愛和被愛的權利和需要。但我們往往身處於一個被異性戀所主導的環境當中,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誕生了“性少數群體”的說法。
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將同性戀從中刪除。在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中,官方明確提出要消除公眾對同性戀誤解和歧視。但在法律層面,法官在內的大多數法律工作者對性少數群體的了解依舊有限。一份去年發布的基於公開司法數據的研究分析了1024例涉及性少數的司法案例。這份研究發現大多數(86.91%)法官未在裁判理由中對LGBT相關事實進行分析,採取了迴避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性少數群體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娛樂等方面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歧視。例如:
一份2017年的報告顯示,跨性別群體的失業率高達11.87%。
在2021年,有同性伴侶在廣州長隆購買情侶票被拒絕。
對於性少數群體的“扭轉治療”至今仍存在
即使是認同性取向自由者,亦可能在同妻、代孕等議題上,對同性戀者產生偏見;類似JK·羅琳事件的發生,以及跨性別權益倡導下所可能帶來的傷害,亦讓部分女性抗拒跨性別者的存在。
而性少數群體權益議題能見度雖然整體有所增加,但性少數群體發聲依然困難,相關平權組織被暫停、相關自媒體被禁言銷號、影視作品中同性鏡頭被刪、LGBT主題書籍被視作非法出版物……
我們有必要去看到性少數群體所面臨的區別對待和正當權益被侵犯的事實。這一期茶話會,我們想邀請你環視你所處的社會,你生活的“附近”,去發現和分享身邊的恐同、恐跨行為和表現,思考這些行為和現象為何會出現,而這些行為現象又是如何影響具體的人的成長和生活;也歡迎你留下你關於性少數平權的經歷和想法。
點擊此處鏈接: 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318ee74a-d471-44e5-9cef-6cac66a89839參與本期好青年茶話會,期待你們的聲音。
ps:本期問卷截止時間為5月25日12時
這裡是好青年茶話會,我們會每周定期向大家發起一場討論,並最終呈現給大家。如果你希望加入這場討論,可以通過以下鏈接訂閱我們的郵件:
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d1adce36-5715-4007-adf5-abec5da35c8c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