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的自己,跨越我们与孝的距离那道鸿沟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刚刚结束,社群媒体里热闹的节庆贴图闹腾得满天纷飞,不禁思索,除了商业炒作的消费馈赠及行礼如仪的豪华餐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经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与父母的关系,紧密亲近而融洽,确实是个美好的祝福,你大可跳过这篇文章;但如果你与父母相爱相杀、既渴望靠近彼此却又害怕被伤害,亲子间充满剪不断理还乱的的爱恨纠葛,也许这篇文章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助益。
人生最美如初见
每个人都曾经是纯真无邪的婴儿,绝大多数人呱呱坠地时,父母满心地喜悦与期待,等着迎接着新生命的降临,除了祈愿平安健康地成长,别无他求。
孩提时期,我们对父母怀着纯然而无条件信任的孺慕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开始爱之深,责之切,从饮食、言谈、个人情绪与感受、学习、交友、穿着、消费、金钱观、就业、择偶、人生选择、隐私……,对子女投射的期待、评判与掌控愈来愈多,相处的摩擦与心结遽增,亲子间的距离愈来愈远,能与彼此分享的喜怒哀乐愈来愈少。
曾几何时,敞开的心扉开始紧闭,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筑起的心墙,日复一日,终至形成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世代间的难题,举世皆然。
身为华人,我们还被所谓炎黄子孙的「孝道」所束缚,不但要「孝」,而且还要「顺」。
若是胆敢忤逆父母的心意,就得背负「大逆不道、不孝」的骂名,于是,家庭成为是非对错、二元对立拉锯的战场,或者子女委曲求全、牺牲自己以满足父母需求与期待,这种道德枷锁将原已消磨殆尽的亲情压得更加沉重。
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如何跳脱身分角色、权利义务责任、道德规范、集体意识信念……种种框架,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本真纯粹的关系,只是纯然而平等地相处?
【延伸阅读】
树立界限,止损疗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成年人。即便面对自己的父母,仍然应该对于自己的物品、身体、空间、重要人生抉择,有清晰而明确的界限。
如果界限不清晰,很容易将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认定为了要孝顺,不愿拂逆父母的心意,因而牺牲妥协,障碍住自己的选择;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是源于不敢面对自己真心渴望的事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不容讳言,父母有其自身观点与需求,一份真诚而平等的关系,并非基于道德规范、社会信念体系,或出于角色及责任义务,而是尊重彼此的想法,在相互磨合及坦率沟通中,厘清彼此需求,尽可能找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无法和谐共融,家庭始终处于是非对错的拉扯中,也许分开会较彼此消耗更好。
倘若为了尽孝,不愿勇敢树立界限,勉强自己委曲求全,牺牲配合父母的期望,但内心怨怼愤慨,那么亲子间残存的爱持续消磨耗损,是必然的结果。
【延伸阅读】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设定界线、自我修复、终止控制的世代循环?
与自己和解,回归本真
成长期间,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与力量,去辨别父母的言行举止与管教方式,有哪些是出自于控制,哪些则是出自于真正的爱。
也许我们盲目地接受了父母的评判与信念,认同自己不够好、又笨又懒又慢、不如他人聪明、优秀、外貌出众……,或者我们走上了对立反抗的道路,而与父母渐行渐远……,不论是哪一种结果,都对亲子关系及自我价值造成了伤害。
绝大多数的父母并非蓄意伤害子女的自尊,囿于自身成长背景、人生经验、社会信念体系…,他们只能给出自己仅有的一切,无法给出不属于他们的事物;更多的时候,父母也深陷于恐惧焦虑、或对自我实现未竟圆满的遗憾中,而将此投射在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承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愿意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成熟的个体,从亲子关系中的受害者角色走出,明白父母已经竭尽所能,便会接纳他们如其所是,收回对父母的怨怼、期待、评判,从怨怼及爱的渴求枷锁中挣脱出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与自己和解,不再用父母的眼光评判自己,而是成为自己力量的泉源,学会呵护宠爱自己、为自己加油打气,放生自己、也放生父母,把生命的自主权归还彼此,对父母真心的感恩才有机会萌芽。
我们能给予子孙两个最大的礼物是:根和翅膀。
无论接纳与否,我们传承了父母的血脉基因与人生经验、信念价值体系,这是我们今生灵魂蓝图的脚本设定,这趟地球之旅的根源起点。
身而为人,我们藉由经历各种起伏跌宕的人生体验,以完成灵魂的进化。
如果父母给不了我们一双高飞的翅膀,何妨展开双翼,成为本来所是的自己,尽情翱翔于天地之间。
唯有体验过真正的自由与奔放,才能心甘情愿地归巢反哺,这难道不是「孝」真正的涵义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