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桌上的君臣兵卒,四色牌的精神世界
大家新年好,既然是过年嘛,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打牌的心得。我们老家在台湾的离岛澎湖,比起麻将,反而更流行「四色牌」,四色牌的玩法其实也与麻将相仿,分为红、白、绿、黄四色,印有将(帅)、士(仕)、相(象)、车(俥)、马(傌)、包(炮)、兵(卒)这几个牌面字,玩法是一人拿15张牌(庄家拿16张),出牌、吃牌、抽牌,将牌凑对,所谓凑「对」,便是集满同一牌面字的三色或四色,先全数凑对者便是赢家。
但在以凑对为原理的游戏中,有些特别的规定,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总觉得应该是一种传统精神世界的延伸。譬如说,赢家并不是将牌全数凑到「对」即可,还必须要有牌「底」,何谓「底」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同色的将、士、相
二、同色的车、马、炮
三、四款不同颜色的兵
也就是说,在四色牌的精神世界里,君臣可以做「底」,传统战争的器械车马炮也能做「底」,但若基层士兵四色俱全,也能是一个「底」,这是否在规则设计时,便隐含着一些传统思想教习的目的?我非常粗略地搜寻了一下,还找不到相关的论文可参考。
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则,就是:一般随机抽牌时,可以选择要「吃」或不要「吃」,但若抽到「将(帅)」就必须无条件地吃下来,没有选择余地。有时候已经万事俱全,在「等」最后一张关键牌出现,就能赢了,结果抽到「将(帅)」,就会被大家嘲笑「撞破」了,必须重新来过。此时就很考验玩家调度牌面的功力,如果是老手,有时把牌面重新组合一下,又可以继续「等」,不必因为要开门迎接你无法拒绝的领导大大,就停下了你赢牌的脚步(无误)
另外,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老人家会用一些口诀教你打牌的技巧,例如「孤卒不留」,意指如果你分到的牌面只有一支「兵(卒)」,就赶紧将它打出去,不要留着意图用它凑对,这也挺有战略意味的。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期间,真的有人曾经以四色牌进行战术沙盘推演,以防日军参透。我常在猜,四色牌当初或许是个儒将的发明,既有教化意味,也能做兵推,流传至今。
澎湖多渔村,打四色牌比麻将多一个好处,就是随时可打、随时可收,机动方便。有时看过老渔民在岸边打牌,会把已经凑好对的牌插在鞋子上,既防上下家偷看,又不会在兵荒马乱的渔港边搞丢,一旦需要干活,纸牌一收就可以起身。就算掉了一、两张牌,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不妨碍游戏的公平性。纸牌的价格也比麻将便宜,一副只要台币30块,整副搞丢了也不会太心疼,再买一组就好了,真的很适合乡间小赌。
四色牌既是澎湖人人会玩的游戏,免不了有些额外的「应用」,一个流传很久的民间轶闻(维基百科也有记载)是这样说的:某澎湖男子收到邻村女孩寄来的情书,信封里没有写字,只有一张红士、一张红相,表示只欠「将(帅)」,闽南语中的「将」念作「君」,是女孩对男性情人的称谓,两张四色牌还可以将君臣之情转化为爱慕之意,无字的情批,委婉含蓄,很有楚辞之风啊。
据说广东、香港,乃至越南都有人在玩四色牌,规则也不尽相同,有玩过的朋友可以交流一下!
附上我们家四色牌牌桌照:
这张是澎湖另一个小岛的年轻人拍摄的照片: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