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军备竞赛新项目— FinTech Hub

Neverlandseeker
·
·
IPFS
·
Level 39 — 目前欧洲最大的科技孵化器跟加速器
本篇曾调整后发表于关键评论网,欲看中英文完整版请见文后个人网站连结

你知道当红的Fintech Hub (金融科技中心) 在哪里吗?

前一阵子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 How London Became a Global Center for Fintech and What US Tech Hubs Can Learn From It " (伦敦如何成为世界金融科技中心,而美国科技中心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内容探讨伦敦作为FinTech Hub 的竞争优势。

文中的观点固然是从欧美市场出发,但我认为也可借镜到亚洲等地;在此总结以下三个让FinTech Hub 在各国军备赛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要素,不论你是有意进军该领域的创业者、传统金融从业人员,亦或放眼国际市场的求职者,希望能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

政府支援

首先,政府的支援当然是最重要的,过于保守的政策无助于好点子的萌芽。

你认为纽约的保险新创Lemonade若在6 年前成立之初,就被禁止贩售AI 计算的线上保单,它还能成为市值达美金40 亿元(截至10/1/2021) 的成功企业吗?而远在伦敦Canary WharfLevel 39 ,在2013 年若没有政府和创业家的同心协力,它也无法成为现今 欧洲最大的科技孵化器

让我们来看看亚洲吧!新加坡正在享受身为亚洲金融科技中心的甜美果实(新加坡单在2021 上半年,就促成了72 件总价值高达美金6.14 亿元的合作案);香港政府为了保持其在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正在大湾区积极布局;而成立已3 年的台湾金融监理沙盒,目前还主要是既有金融业者的实验场

另一个颇受政策影响的,是对外国高技术人才友善的就业市场;因为成功的FinTech Hub 不可或缺的,正是庞大的人才库。

过去几年,新加坡政府逐渐紧缩其移民政策,在疫情爆发后更是如此;但日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言表示,可能将对移民政策重新调整。而伦敦2020 年2 月起生效的Global Talent Visa ( 全球人才签证),在脱欧后正大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产业专才。

有鉴于现在FinTech 产业对高技术背景的专家求才若渴,欲巩固FinTech Hub 地位的国家已在积极检视其外籍高技术劳工的移民及就业政策,好的人才库可望产生群聚效应,提升国内产值,带动产业集体升级,那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问题解决者

成功的FinTech Hub 能聚集对症下药的问题解决者,塑造不同的FinTech 聚落。

总的来说,欧洲的FinTech 公司大多发迹于提供客户导向的问题解决方案:伦敦的数位银行独角兽Revolut从提供外汇和国际汇款服务起家、总部在斯德哥尔摩的Klarna开启了「先买后付( Buy Now, Pay Later) 」的风潮,而创立于柏林的纯网银N26则因能提供一系列无隐藏费用的银行产品大受好评。

美国的FinTech 新创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他们更注重打造金融生态圈。 SquareRobinhood正加紧马力建立强大的Super Apps ,同时也不忘抓住近年来「 去中心化金融(DeFi) 」带起的虚拟货币热潮。

FinTech 满地开花的时代,谁家的Super App 会是最后赢家?

至于亚洲市场,尽管香港和台湾最早于2019 年就发放虚拟银行执照,目前大部分业者都还处于以高额利率争取存款的阶段。目前要判断这两个银行泛滥(overbank) 的市场中,哪个玩家能成功开发出利基产品(niche product) 赢走大批客户还言之过早。然而,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的趋势,是这些FinTech 新创对传统金融业者施加莫大压力,迫使后者不得不跟着扩大金融生态圈,于是整个产业聚落都在加速数位转型的脚步。

接着来看新加坡,新加坡目前4 家虚拟银行都要到2022 年才会营运;背后的原因是狮城的民众早就习惯便捷的数位服务了,当地有跨境支付业者Instarem ,和从叫车服务跨足支付应用的Grab ,因此民众对虚拟银行的需求反而没这么迫切。

同一个FinTech Hub 里的业者当然各有千秋,他们先从抓住当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使用者痛点开始,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买单,就能产生放大效应,鼓励更多新创加入并催生出可持续的商业点子。

对追求国际舞台的新创或求职者来说,可借机思考你想创造出什么样的改变,并选择适合的FinTech 聚落出发。

成长动能

最后,驱动FinTech Hub 的动能是其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欧洲,跨境金融的复杂性埋下创新的种子,百家争鸣要打造无营运摩擦的架构,并放眼世界开疆辟土。英国的数位银行Revolut 不畏市场低迷,先后在2019 和2020 年进军新加坡和美国;而从阿姆斯特丹发迹的支付新创Adyen则花费15 年扩大版图到全球18 个市场。

那么,美国的玩家又如何呢? Fintech 产业的新星Square 和Robinhood 皆对拓展海外市场小心翼翼,主要营运还是集中在美国,他们在国内已有强劲营收,且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全足以支应其短期成长需求(Square 2020 年全年营收高达95 亿美元,同期Robinhood 也有9 亿美元的成绩)。

但也有例外,如美国的投资银行巨头们。 JP Morgan 睽违222 年,在今年9 月终于为了扩展个人业务再次横跨国境, 在英国推出数位银行app 。而Goldman Sachs 则是总算要升级其在英国的业务并开放投资产品交易,同时还加码投入6 千9 百万美元给英国的挑战者银行Starling Bank 。投资银行挟其在财富管理的专业,想必会对既有数位银行增添一些压力,后续发展令人期待。

JP Morgan 在英国成立数位银行的同时也在寻找下一个Fintech 收购目标

而地球的另一边,资金是带动FinTech Hub 成长的引擎。最近澳洲的FinTech 新创纷纷踏上新加坡,因为后者在新的Fintech Bridge备忘录框架下,提供充沛的资金和税务优惠(这可是17% vs 30% 的企业税差异)。也有澳洲同业转向大中华地区,跨境支付新创Airwallex 3 年前就毅然决定将总部从墨尔本搬到香港

从这些例子,我们了解要确保成长动能的稳定,才能打造一个能长远发展的FinTech Hub。

结语

随着5G、AI 人工智慧、 开放金融(Open Finance),甚至是Web 3.0的发展,FinTech 产业的前景不可限量。越来越多政府单位积极建造自己的FinTech Hub 和FinTech 生态圈。

有趣的是,过去知名的Finance Center (金融中心) 未必是当今成功的FinTech Hub,后起之秀如柏林和斯德哥尔摩正慢慢走到镁光灯下。若你有兴趣,可以参考FinTech HubFinance Center ,和Startup Hub的最新排行榜。

过去一个成功的Finance Center 要花费多年时间打造,但现在若能掌握上面3 个致胜要素,即使是FinTech Hub 的新玩家也有机会脱颖而出、成长茁壮,并带动整个金融产业聚落成功转型。

至于那些如火如荼地开发Super App 的FinTech 新创,谁知道呢?或许会出现一个笑到最后的人,赢家通吃!

也给想加入下一个独角兽的求职者一点建议:放眼国际市场、分析各个FinTech Hub 的竞争优势,拿出你的毕生绝活,锁定并拿到理想公司的入场券。

最后,让我引用行销大师兼畅销书紫牛的作者Seth Godin近期在自家网站的分享作结:

“But in many pockets of our economy, the new jobs and the best jobs aren't task jobs. They are jobs of initiative. Work that's taken, not simply assigned. Work that can't be easily forecast, and work that thrives with a different sort of teamwork.”

(在很多经济环境下,新的工作和最好的工作并不是任务型工作,他们是主动型工作。他们是被主动接下的工作,而不仅是被指派的任务。他们是无法被轻易预测的工作,而且这类工作会随着不同的团队合作成长茁壮。)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或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或追踪这个帐号。有什么悄悄话想说的话,可以透过email联络我。

在你离开之前也别忘了订阅我的电子报才不会错过最新文章。本文中英文完整版由此去,我的其他产业观察文章也会优先发表于个人网站

最后最后,如果你是Liker 一员也别忘了在下面帮我按赞5 下,谢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Neverlandseeker自許為在世界各地尋找從右邊數來第二顆星的旅行家,目前已拜訪 31 個國家,有時會因為好萊塢的花花綠綠而分心,正在努力從兔子的細毛往上爬,希望找到魔術師問對的問題!  歡迎透過個人網站 Second Star to the Right 或 FB Neverlandseeker 聯絡,有悄悄話也可以寫信到 neverlandseeker.sc@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讚賞公民 Web3 - 從交易所買幣開始的七步成讚賞公民教學

Web 3.0 系列 III - 跟著 FinTech 樞紐新加坡學習設計金融服務 (其他金融領域)

The Space 新春共創 - 不是像素戰爭而是召喚凝聚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