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作者,那你应该从自己很菜的时候,就该学着了解著作权益
看到新闻,广播主持人的「乙方事件」有个不错的结果。最近我刚签了一篇文章的授权合约,虽然谈不上什么大作,不过也与创作者的著作授权有关,有点心得跟经验想谈谈。
如果写得让专家觉得是野人献曝的话,就多多包涵啰。
当年大学还没毕业,就被自称在商场上打滚见过很多世面的老爸,跟服务单位俗称为铁饭碗,在公门服务的老妈,轮流谆谆告诫过,以后出社会应征工作,要面试或是刚拿到职位,「千万不要」跟公司谈薪水、问福利。
这两位的高见是,要做个让公司觉得随和、好用的员工,做得好人家自然愿意给你更多薪资跟福利,或者是等自己在公司有资历了,或是日后转职还是被挖角,有更好的机会再谈。如果刚出社会还没帮老板把事情做好,就想谈叙薪跟福利,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事过境迁,当事人一个已经失智,如果问另一个,他会告诉我那么久的事,不记得自己说过。
我是不清楚别人家父母是否会有这种言教,至少我在很随机随兴的情况下,问过的同侪或朋友(当父母跟还没当父母的都有),他们都说没被上一代这样说教过,自己也不会这样跟下一代说。
即使当年我面对父母这样的说教并不很以为然,也把自己内心的怀疑吞了下去,但随着年齿渐长,也多读了几年书,了解到父母会这样说,肇因于他们成长的历史背景,所以才会出现一种就职活动叫做「你爸妈以为的就职活动」。
但是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多读了几年书,越来越发现当年不以为然的说教,还有它背后隐藏的文化脉络,其实影响我蛮深的。很多台湾人从小的家庭跟学校教育,很少被教导有疑问就要说,而且也很少教导人,从小就开始了解,权益需要自己提出跟争取,以及怎么争取。
插播一下,「多读几年书」不是要贬低没有高学历的人喔。不需要像我一样持续求学,就能有上述体会的,其实大有人在。
反倒是那些做为台湾最美风景的人们,总是很爱评断一个人够不够「格」谈论跟争取权益。他们所谓的「格」大概有几种情况:
- 已经不是小萌新了,没有一年换24个老板,算熬成老鸟了。
- 终于在职场上还有个不错的位置。
- 站在一个更高层而且拥有发言跟决策权的位置。
当一个人达到了1,想说应该可以提问权益了吧?不是喔,那些「台湾的美景们」会说你还没达到2。好不容易过着乖巧听话的日子,没出什么大包还被赏识,终于挤进2的位置了,总该给问了吧,但这时候他们又会靠北说,欸你谁啊你又不是3。
活在这种时代,谁都知道如果要爬到2或是3,很大的关键在你爸妈是谁,而不光是努力跟幸运。 「台湾的美景们」很爱用这套论述来叫人闭嘴,让人觉得自己不够资格问,或是争取权益,连问都不鼓励喔,更何况是争取。
他们还会说,有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还不如努力往上爬,在其位就能谋其政,你想怎样都行,或是要你好好做事不要啰嗦,人家自然会想到要给你。
如果实情真是上面这样,应该就不会有知名广播人发难,为乙方请命这件事。
再说了,我看/听过很多曾经的乙方,在变成甲方之后,开始理所当然的认为乙方本来就要承受那些不合理,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你当乙方就不行?一定是你抗压性比较低,你不想努力,有本事你就努力从乙方变成甲方阿!
有些人坐在某个还算不错的位置上,为自己争取权益都不见得够力;有些人则是坐上了某个位置,就换了脑袋,无意要为后进者改变那些以前自己承受过的不合理。
所以呢,权益从来不是埋头默默做,不问不吵不闹,人家忽然想到然后跟你说:「喂!蔡凯西你应该配得上可以获得这个的门票了,拿去吧!」,然后我还得内牛满面的谢主隆恩。
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几乎不提供孩子这样的刺激与思考,只希望孩子无论家门内外,最好都乖巧不吵不多问,说这样才会有人给糖吃。
即便当年我对父母那番话,心里是质疑的,但是很多时候自己在待人接物上,还真的是会很不假思索的想当个随和、配合度高,不要被说是个难搞,东西还没写出来就问东问西的合作对象。
这两三年在网路平台上写学术论文以外的文章,被邀过稿,也曾经被邀一起合写书,随和不多问而且太相信别人,因此吃过亏之后更觉得,著作权益最好在有人邀约合作之前,就自己先预习一下。
先了解自己该注意哪些事,而不是合作来了,或合约放在自己眼前了,喜出望外马上说YES,但忘了先询问权利义务;或是看到合约,有一堆专有名词就懒得看,随手就签了。
成为乙方之前,要先假想自己已经是乙方,作为乙方,你应该得知道什么,去学着找资料找问题。
下一篇来稍微谈一下我这种鲁蛇作者怎么在吃亏之后,学着当个讨厌的乙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