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到假大米?要是放在古代,原来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芝士历史
·
·
IPFS
·
中国315晚会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今现代流行网络购物,消费水平日益上升,伴随着假货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频繁发生。因此国内就有了消费者举报电话,甚至开展315晚会,目的都是传递出深入观察消费领域、叩问市场良知、期望消费生态改善、眺望美好生活前景的寓意。中国古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因此历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从而就形成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局面,商人地位地下且商业无法在我国展开。其次,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益,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只会发国难钱,因此被视为不义。商人追逐利益的手段也是“无奸不商”,使用小伎俩和奸诈的手段赚钱,更被人们看不起。回到古代,假如古人碰到假货会怎么处理呢?那些不良的商家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此,看出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假如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而中国最早的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保障制度应该是在上古时期,在《礼记》还记载,人们对吃的东西要求更高,“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鬻于市;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沙,不鬻于市。”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完全生长的粮食、没有成熟的果实不能拿到市场上卖;没有经过完全生长的木材,不得砍伐,不得拿到市场上卖;禽兽鱼鳖等没经过完全生长或没有进行必要的杂质清除,也不能拿到市场上卖。当时,人们认为没有经过完整自然周期生长成熟的动植物,吃了对人身体有害,拿到市场上去卖也是一种造假行为。可以说在此之前,人们就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礼记》

最早的打假制度

据考证,中国最早关于打假的法律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内容非常丰富,在其中的《五杂法》中规定经营药材的人不得售假,要按医生所开的处方配药卖药,如胆敢制假售假,一经发现将受笞刑处罚,因此而造成人员伤亡的要被流放。到了秦朝,相关法律规定更加严厉,卖假药者将会受到墨、劓、刖、宫、大辟等刑罚。因此,对于打假需要法律做震慑,提高造假成本,又往往国家层面的制度是比较有效果。

李悝的塑像

最早的退货制度

到了唐朝,经济繁荣,甚至出现盛世。对于打假变得更加专业化和普遍化,对于造假的行为致以更严格的惩罚。对于缺斤少两,商品质量不合格的贩者处于六十大棍。除此之外还出现最早的退货制度,据《唐律疏议》,唐朝法律还为消费者制定了人性化的一些规定,如规定购买商品后3天内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可以找卖家要求退货,如卖家不同意,可向官府举报,官府一经查实,不仅判令卖家退货,而且将对卖家处以“笞四十”的刑罚。唐朝法律在打击制假售假方面的规定十分详细具体,其中的许多规定被之后的历代所沿用。因为明确规定任何有问题的食品都必须退货,吃了任何商家的食物中毒,都要判一年监禁。如果有人死于食物中毒,那么小贩必须被判死刑。

《唐律疏议》

除此问题以外,《唐六典》还明确的规定,“布帛皆阔尺八寸、长四丈为疋,布五丈为端,绵六两为屯,丝五两为绚,麻三斤为綟。”也就是说,这里面我们已经强调了企业所有的物品之间都有自己一个国家标准,如果不达标可以将不使用得上架贩卖。

最早的监管部门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到一个历史高潮。与此对立的就是造假现象频发,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这里说的是宋朝临安市场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奸商比比皆是,有人用纸做衣服、用铜冒充黄金、把铅块掺进银锭里、用一般树木冒充檀香,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宋朝的食品更是重灾区。

从前有个叫苏顷的人,根据他的记载在开封曹门外有个制作豆豉的作坊,这个作坊的老板收购大量死马,然后把死马埋进土里再重新烹煮,使得死马肉看起来很新鲜,又掩盖了死马的腐烂臭味。最后,再卖进酒馆提供给顾客食用。

为了制止市场上的制假售假、尤其是食品领域里的造假行为,宋朝也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宋朝颁布有《关市令》,借鉴唐朝的做法,对商户使用的秤、天平、布尺等进行定期审验,同时要求市场管理人员每月抽查一次,检验、抽查不合格,或者被人举报缺斤少两的,处以“杖六十”的刑罚。对于其他制假售假行为,根据情节以及所造成后果的轻重,分别给以不同的惩罚。甚至还成立了一个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主要就是核定税收,核定价格,监管食品安全。

繁华的宋朝

明清时期的防伪验证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度,还沿袭了唐朝的法律,对造假加大力度打击。 《大明法》:“知道假货自动销毁者,杖十;不销毁者杖一百;因为假的食物出现问题,轻者充军,重则斩首,情节恶劣者诛三族,经过商家劝告还不听者,出现问题不需入狱,但需赔偿损失。”

朱元璋的画像

其次,明朝这时候连打假的技术都高大不少,出现了“防伪验证”技术。明代,水印圣旨的布料考究、绣法精妙,两端的银色巨龙是“防伪”标志,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就跟我们现在的防伪水印一样。

清朝的晋商采用了一种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设定一套看似毫无关系的语言,实际可以通过规律识别出日期、数量等隐秘情报,并且隔一段时间,密押还会变更,增加破解的难度。

清朝密押技术

据载,日升昌票号自1826年至1921年的95年间总共换了300套密押,没有发生过一起被冒领的现象。

结尾:

总体来说,古代的历届君主都十分注重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造假问题,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打击措施,甚至出现高科技。一为了保证市场的秩序,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当然,古人是十分重视“诚信”这两个字,这些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