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8/8)
八、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去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也是國民黨退守台灣的六十年,六十年,這是兩代人的時間,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就是短短一瞬間。
十月下旬,我在上海醫院的病榻上,手術後的傷口疼痛,沒有使我流一滴眼淚,但是當我讀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最後一段,也是全書的點睛之筆,我的眼睛充盈著淚水,龍應台的幾段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龍應台寫道:
太多的債務,沒有理清;太多的恩情,沒有回報;太多的傷口,沒有癒合;太多的虧欠,沒有補償……
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六十年沒一聲“對不起”。
龍應台不迴避,不遮掩,以赤子之心,將她對公平正義的立場和態度,完全無保留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分量之重,超過了任何宏篇大論。
幾個月後,我還是在醫院的病榻上,春節期間的醫院十分安靜,我再讀龍應台的書,這次是在南京,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南京,是舊時國民政府的首都,也是中國歷代建都最多的城市之一,石頭城下,秦淮煙水,見證了多少王朝的興亡和更替。然而,在這兒建都的王朝幾乎都沒有興旺長命的,這就使得這座古城有一種淒涼落寞之感,白先勇筆下《台北人》中的南京,也有幾絲愁苦的意蘊。
1998年,蔣介石的機要秘書周宏濤,回到南京總統府舊址。 1946年初,他曾陪同蔣介石從陪都重慶回到這裡,那時南京万人空巷,歡迎蔣委員長勝利還都。可是三年不到,蔣介石倉皇辭廟,再也沒有回到南京。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他重歸舊地,觸景傷情,百感交集,想蔣氏去台後,“念念不忘光復大陸的使命”,卻事與願違,“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十年後,龍應台也回到南京,望滔滔長江,尋找她父親經歷的抗日的戰場和已消失的、在日軍侵占南京時關押過“八百壯士”的老虎橋監獄,造訪城郊的外交九烈士墓和航空烈士墓,著眼點是恢復歷史真貌和彰顯人性。
六十年過去了,南京已高樓林立,長江上已建成三座橫跨南北的大橋,中山路上的梧桐依舊,卻不復舊時的靜謐。就在總統府旁,建成了南京最大的仿民國建築的時尚酒吧區“1912”,民國時代達官貴人的住宅區--江蘇路上的洋房群,也被重新修繕一新,據說將作為城市的新的旅遊亮點。那些和1949年相關聯的地點:通往上海的下關火車站,已成為一個小車站,那個曾經擠滿逃亡人群的小廣場,如今只有幾個老人坐在那兒曬太陽。城東的中山門,是1949年國民政府各機關從陸路逃離南京,南下宜興、杭州的出發點和必經通道,現在已樹木蔥蔥,成為滬寧高速公路的起點。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在南京,我看到一個遠去的民國時代的背影。
歲月無聲,江山有情,今天,經濟成長了,國力強大了,和六十年前、三十年前相比,大陸民眾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離一個自由和公平、正義的社會,路途仍然遙遠。展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說台灣的外省老一輩,從中讀出“傷”與“痛”,那麼在大陸的許多讀者,則帶著自己的關懷,已不全然是為了追憶歷史,更是祈盼新價值成為福佑人民的燈火,從此照亮國族前行的方向。
家國六十年,河山千萬里,“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