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成為算法的載體

rumandcola
·
·
IPFS
·

大數據時代下公民隱私問題的討論早已屢見不鮮。儘管技術進步為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早已人盡皆知,但任其繼續發展的未來人類社會形態,一直是創作者們樂於猜測和描繪的景象。

《第四公民》中揭示過,元數據被持續不斷收集的危險性。

各種系統除了詳細掌握你的消費記錄,還包括你的人臉信息、虹膜、聲紋,甚至你親自寄送的唾液裡的DNA信息。表面上這些操作,只是消費主義為了推銷商品,將你的信息持續由各種app收集分析並上傳到某個服務器裡。

雖然目前ai對其創造者——人類的理解程度尚處於分析階段,能力也僅限於賣貨和打廣告。一旦當其成熟到能進行預測時,隨著“使用目的”改變,產生的效果無人敢想像

某些政治目的

雖說開發者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預測人類未來的行動。比如通過了解你的喜好,推送你感興趣的內容,就是一項精準的預測。但與其說是人類在使用ai提高生產效率,不如說人類在用自身孵化一個對自己來說,全知全能的超級ai。

反過來說,如果掌握了完整的元數據,就可以用這一行行代碼再現某人的一生。過去人們只能依靠生前的蛛絲馬跡,來揣摩和再現某人當時的想法和生平。當代,再不起眼的人都能因ta在互聯網留下的痕跡獲得再現。

那麼有什麼理由不懷疑身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實際上存於缸中,或是由“另一種文明”用數據復原的產物呢?

即便我們是時間順序意義上的新產物,在未來,比你媽還了解你的ai算法,也能像西部世界裡的ai一樣,透過各種數據史早早為你的一生下定論。

也許我們和西部世界最大的區別,只是景別大小而已。西部世界中的host在有限的地理範圍內,反復和數量同樣有限的對象產生故事。相對他們,我們的一生“完整”很多,我們所處的世界“host”基數更大,地理範圍也更大,看似總有發展不完的故事線,本質卻是相同的。



5.第四公民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