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 让资料重获新生、金融服务无所不在
嗨,我是区块势的作者许明恩。这是区块势的完整文章列表: https://blocktrend.substack.com/archive 。每个月240 元,就能解锁全部内容。
12 分钟阅读
开放银行
若要票选近期金融圈最热议的话题,开放银行(open banking)肯定名列前茅。我之所以会注意到开放银行,除了因为曾经专访将来银行策略长吴建颐,也是因为近期多篇报导都不约而同指出—— 开放银行就是银行将金融资料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
身为研究区块链的作家,我马上就被「银行想归还资料所有权」抓住目光,可惜最后发现是空欢喜一场。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先说明什么是开放银行,再讨论开放银行带来哪些影响。看完这篇文章后,不仅会知道银行是如何将资料所有权「归还」给用户,还能进一步认识开放银行和区块链之间的关系。
你的存款有多少?
你知道目前自己在银行里的总资产有多少吗?多数人的存款会分散在好几家不同的银行帐户。长辈可能会先找出每家银行存折,出门刷折后再手动加总所有余额。熟悉数位操作的你我也没有多高明的方法,出门刷折变成是在银行app 输入帐号密码。不变的是,我们仍然得分别记下帐户余额,再自行手动加总。如果你和我一样,常常忘记网银的帐号密码,可能还会跑回去刷折。
为什么到了2019 年,要计算自己的总资产仍然这么麻烦?背后有商业和技术两大障碍。
每家银行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换句话说就是竞争激烈。各家银行都将客户资料视为创造差异化服务的武器。武器当然不能分享,因此所有银行都采取封闭的方式管理客户资料。银行愿意服务用户,但可不愿意服务其他银行或竞争者。而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最终却导致用户的不便。
回想开户过程,我们得在不同银行重复填写相同的资料。这就和在网路上不管是要买东西、申请电子邮件,都会要重新设定一组帐号密码一样。直到Google 和脸书的社交登入功能出现,才帮我们省去一些麻烦。几乎人人都有Google 和脸书帐号,两大巨头可以一呼百应。但金融领域欠缺这样有号召力的角色,谁也不愿意配合谁,用户就沦为藩镇割据下的牺牲品。
英国政府开第一枪
2016 年,英国政府以强制手段打破商业利益的拉扯,并主导技术规格,建立统一的开放银行API 标准。明令只要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之下,银行就必须透过统一的API 资料接口,将资料授权给其它业者使用,改善用户的金融服务体验。
举例来说,许多用户早就有使用记帐app 的习惯。这些app 与银行串接之后犹如大升级,不仅能够记帐,还能与特定银行的帐户资料同步更新。许多用户会为了方便查询与管理资产,舍弃既有的银行帐户,跳槽到有和记帐app 串接的银行开户。这时银行才恍然大悟,原来开放资料不仅不会让自己丧失竞争力,反而可以带来更多新客户。
有了英国的成功经验,全球吹起一股开放银行(open banking)风潮,台湾最近也搭上了,根据数位时代报导:
财金公司的开放API 平台,在10 月16 日正式上线,首波「公开资料查询」的应用场景民众也都能开始使用,台湾的金融产业,将迈入「跨界、跨域」的新阶段。
以前银行就像是个资料的黑洞,用户的资料进得去却出不来。如今银行愿意透过API 资料接口,让资料得以重获新生。不过第一个挑战是标准制定问题。
在USB 尚未成为全球统一的充电插孔标准时,各家手机品牌的充电插孔形状千奇百怪,互不相通。银行的API 资料接口也面临相同的技术瓶颈。与其等待银行协议统一规格,台湾政府决定效法英国经验,站出来制定标准的API 资料接口。根据iThome报导:
透过财金的开放API 平台,麻布记帐在3 个月内,就完成与20 家银行的签约和API 串连。过去,光是一家就得花上8 个月时间才能谈妥。
有了标准的API 接口,其它业者才能更容易取得尘封在银行内部已久的资料来打造新服务。就像现在3C 产品公司可以依据USB 的标准接口推出许多周边商品,让整体的数位生态系变得更加繁荣。
那么,开放银行会对用户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主要有两大好处:
- 用户可以授权银行资料给其它业者。
- 用户会发现金融服务越来越无所不在。
先从前者说起。
用户能授权银行资料
目前开放银行的进度,只进行到第一阶段—— 公开资料查询。也就是银行将存款利率、外币汇率与ATM 位置等资料,透过API 资料接口提供给其它业者。这是用户最无感的一步。毕竟这些资料早就已经公开在网路上,唯一的差别是其它业者可以快速地整合不同金融机构的资讯,方便用户比较。
真正的有感的改变是第二阶段的「消费者资料查询」以及第三阶段的「交易面资讯」,这才真正触及到原本银行没有对外公开的用户资料授权。其实授权资料你我都不陌生,以脸书登入虾皮拍卖就是。只不过,银行以前将用户资料视为自己的宝贝,用户只能在银行app 里取得资料,即便用户同意,银行也未必会积极授权给其他服务使用。
有了英国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台湾政府统一API 资料接口,资料授权将会逐步成真。不过许多报导认为,开放银行就是银行将金融资料的所有权还给用户。这点我并不认同。
假如我买了一台单眼相机(用户资料)寄放在朋友家(银行),朋友偶尔会借代管之便使用那台相机。但朋友因为对他的室友(第三方服务商)有点误会,即便是在我同意的情况下,朋友也不愿意把我的单眼相机让给他的室友使用。直到最近,他们两位总算化解先前的误会。朋友就跑来跟我说:「只要在你同意的情况下,我就会把相机让给室友使用。这算是把相机的所有权还给你了。」
不对吧?首先,相机本来就是我的,是以前朋友因为个人因素,将相机据为己有。其次,即便现在朋友愿意尊重我的意思将相机借给他的室友,这也不算是我完全取回相机的所有权。毕竟朋友自己还是会不时的拿来用一用,而我也管不到他。这就是银行透过API 让用户取得资料授权的情况,资料仍然在银行手上。
若我要真正取回相机所有权,不再受制于朋友,简单可以分为两种方法:
- 直接将相机拿回家,自己保管。
- 继续放在朋友家,但将相机上锁。
以第一种方法,取回实体的相机自己保管或许可行。但若是想以相同方法,取回数位的资料自己保管目前仍然不太可行,我们的手机还没准备好用来保存个人产生的所有资料。
因此,目前区块链领域讨论的取回资料所有权,都是采取第二种方法—— 将资料加密之后保存在企业的资料库内。无论是谁要使用,都得回头向资料的拥有者取得钥匙才行。而那把钥匙,就是用户自己保管的私钥,这才算是真正取回所有权。两相对照之下,显然目前的开放银行,只是用户能授权资料,并不是银行将资料所有权归还给用户。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开放银行虽然比银行各自封闭的现况还来得好一些,但也只做到了类似Google 登入与脸书登入的功能,让用户能逐步授权资料给指定的服务提供者,生活变得便利。
开放银行的第一个好处是让资料开始流动,第二个好处则是让金融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金融服务走入生活场景
我认为现在人们接触到的网路银行服务,完全没有发挥数位化之后应有的潜力,银行只不过是把实体的银行变成一款app 而已。就像是把大英百科全书扫描成电子档,就说它是一份数位的百科全书。在我们用过维基百科之后,已经对数位化的百科全书有不同的期待,至少要可以搜寻或是有超连结吧!
目前银行的app 也有相同的问题。打开银行app,就像是有人问你今天要办理的业务是存提款、贷款还是购买外币?选项多到令人眼花撩乱。这是用实体银行的思维,打造网路银行。实体分行多半开在市区的精华地段,才有足够的人流。在店租、人力的营运成本考量之下,银行会尽可能在实体分行内提供最完整的服务。
但是到了网路世界,在网路上开设新据点、营运成本都比实体分行便宜许多,甚至开一家网路分行可能和开一百家网路分行的营运成本近乎相同。不仅如此,在网路上的精华地段变成是应用商店里的热门app,例如经典手游、理财应用甚至是社交app。因此,若要让金融服务走入数位的生活场景,银行首先必须打破想建立一家完整分行的旧习惯,将银行的功能拆分成多种金融服务,再将它们以API 的方式「塞」进热门app 之中。
这就好像人们都会去文具店买明信片,于是邮局就派员进驻文具店为人们提供寄信服务。在实体世界的人员派驻成本很高,但在网路世界的成本可能近乎免费。因此,银行的数位策略应是从人们的使用场景出发,寻找每项金融服务的潜在异业结合机会。当金融服务已经融入应用场景,就更能凸显独立的银行app 只是银行数位化过程中的半成品。
同样的事情,在区块链世界也正在发生。有越来越多虚拟货币钱包,都内建交易所的买卖功能。以前若要用稳定币USDT 购买以太币(ETH),得先把USDT 先从钱包转到交易所,在交易所兑换成ETH 之后,再转回自己的钱包。但现在像是imToken 或Trust 钱包都直接将交易所内建在钱包里,用户直接在钱包里面就能买币。
钱包既然可以整合交易所,当然也可以整合银行。若钱包以后串接银行提供的API,用户就可以在钱包里以银行帐户里的新台币购买ETH。而不用先到中心化交易所入金、买币之后,再把币汇出到个人的钱包。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热门的钱包app 也是网路上的精华地段,自然也会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合作的对象。
更长远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数位资产交易平台,开始透过区块链交易全新的数位资产,例如数位收藏品、数位版权。未来这些交易平台,肯定也都会陆续有银行「进驻」服务,让用户体验更加顺畅。
看到这里,相信你会发现开放银行乍看之下和区块链有一段距离,但其实运用区块链提供数位资产交易的那群人,若不免要跟银行打交道,就不能忽视这波开放银行的潮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