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貿易究竟誰「舔」誰
原文發表於2021/5/11《多維新聞》
當前中國大陸在美中科技戰中,處於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地位,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依賴程度,在一段時間內只會增不會減,這對於台灣的相關產業是難得的機遇,卻也成為民進黨政府在面對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批評「比我還更舔中」之時,敢於誇口「是中國大陸依賴台灣」的底氣來源。
台灣解不開的「舔中」心結 舔舔相「爆」何時了
面對馬英九的「舔中」批判,台灣經濟部特地於當地時間5月8日發出《對中出口成長為半導體出口帶動,反是中國大陸依賴台灣》新聞稿,指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額成長,近半數為積體電路的需求所帶動,原因是因為中美貿易戰,中國大陸考量風險而大量進口囤貨,也說明台商對大陸投資的件數、金額及佔比自2010年來皆有降低,得出了中國大陸其實更依賴台灣、台灣持續降低對中依賴等結論。民進黨政府透過話術收割廠商心血結晶,轉化為自己政績,並對自己未曾在正面對決中擊敗過的馬英九如此重砲轟擊,究竟是被踩到了什麼痛腳?
依據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統計資料來看,2021年截至4月,台灣的出口貿易總額為1,329.17億美元,其中出口至中國大陸及香港(下稱陸港地區)的總額為568.4億美元,佔比42.76%;進口總額則為1,079.41億美元,其中來自陸港地區的總額為250.3億美元,佔比23.19%。兩相數據對比,台灣對陸港地區的貿易順差為318.1億美元,而有意思的是,台灣總體的貿易順差為249.76億美元,換句話說若沒有出口至陸港地區的貿易額的話,台灣將會淨吞68.3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這種現象並非只有今年才出現。
儘管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強調了對美、日、歐、東協等主要貿易夥伴出口額均有創高,但是截至2021年4月,與陸港地區的出口額與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金額140.64億美元,而其他地區的出口總額加總起來,也只比2020年同期增加116.99億美元,還不及陸港地區貢獻的多,其中日本和歐洲甚至還「拖後腿」,台灣從二地進口金額的增長數,高過出口金額增長數。
至於台商赴陸投資,金額及件數減少,顯然是美國及台灣當局施加了種種政治壓力,而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時,民進黨政府主導下爆發的「小明事件」更是令台商心寒透徹,在如此操作「自己要對選擇的國籍負責」的氛圍下,台商赴陸投資還能不有所保留嗎?
兩岸究竟誰更需要誰?
促成今日全球「晶片荒」風暴的,毫無疑問就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科技龍頭企業華為發起的封鎖戰,整個過程封鎖對象不僅僅是華為自身,也陸續有多加企業被拉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中,而這場「絞殺」的過程還尚未見歇。這場獵殺戰激起了中國大陸科技企業的恐慌,在沒有把握是否成為下一個被獵殺對象的情況下,各企業開始加大訂單增加晶片庫存量,北京當局也重金補助晶片製造業者,期望能夠實現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
然而現實總是擺在眼前的,在《瓦聖納協議》(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的制約下,中國大陸實際上幾無可能取得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中芯國際在2018年向艾司摩爾(ASML)下訂的極紫外線(EUV)光刻機,在華府的阻撓下至今仍未獲允出貨。而中國大陸境內能夠自行量產的光刻機,最先進者為上海微電子公司的SSA600/20光刻機,其製程為90奈米,儘管2020年12月就傳出攻克28奈米製程光刻機的消息,但當前也僅能投入風險試產階段,達到商業化量產尚有大量的測試及調整工作需進行。在設備遭到限制的情況下,即便是強如梁孟松,在先進製程領域也只能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可諱言,在晶片製造領域中國大陸確實是對台灣的依賴更深,但其實也僅限於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而此一領域的主要使用者為手機、穿戴設備及電腦,這顯然是民進黨政府不願向台灣民眾說明清楚的事情。
另方面,儘管台灣的聯發科等企業的產品深受中國企業採用,但是晶片設計的進入門檻是比晶片製造還要低得多,競爭也更加激烈,華為麾下的海思即展現了具有壓迫性的競爭能力,只是受到美國的華為禁令封殺而不得不暫時退出賽道,但其他的大陸企業未必無法進入晶片設計的賽道,諸如小米、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均顯露出自己設計晶片的決心。
而台積電、聯電、力晶等台企也在中國大陸設有晶圓代工廠,它們顯然不可能坐視自己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打水漂,尤其台積電近來也宣佈投入28.87億美元擴建南京廠的產線,要讓這些企業直接就此退出中國大陸的市場顯然難如登天,且對台積電來說,後方還有韓國的三星在虎視眈眈。
在可遇見的未來,中國大陸在ICT領域有著可觀的發展機會,台灣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舉例指出,儘管遭受歐美等國抵制,但第三世界國家大多使用華為的設備,而即便華為遭受美國商務部的行政打壓,所空缺出來的手機市場份額也多為小米、OPPO、VIVO等中國企業填補,歐美廠商並沒有在此一過程中佔到便宜;此外張善政也指出,中國大陸在人工智慧投入甚大,數據蒐集難度上亦較優勢,他認為台灣的科技產業應當提前布局,搶進中國的高階研發領域,以便若在將來中國大陸拿到科技自主權時,尚能保有一席之地,「若不這麼想,就是頭殼壞掉。」只是,張善政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台灣科技企業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