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当世俗成就不再满足你,你要如何为生命找到意义?
重新思考 <br class="smart">在参加完这次的对话是阅读后,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变化,让我重新思考的不再是开头的第一个问题,反而是在「人生导师」的这个问题上
让自己多著墨及思考这一个题目,但这也是我与本书作者发生不同观点的一刻,在讨论的当下,自己被形式上的「导师」给拘泥着,并没有把「书籍」列为我的答案之一,过程中虽列举了许多身边的朋友、主管、师长,甚至是作家,但却没想过若不把导师定义为「人」,「书籍」算不算是一种无声的导师呢?
我重新阅读本书后,看到作者写出这段话「书本或课堂讲述可以告诉你如何做一件事,但就技艺而言,都有某些知识是无法化为规则或方程式的,那是只有导师能教的实务知识。 」
进而联想到...其实有些现在的书籍,已经不太像过往的形式,除了纸本翻阅外,其实还有「有声书」、「电子书」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存在,各方的作者透过文字及多元的小工具,传递给读者,他们想传递的讯息。
在讨论的过程中得知,要身为一个导师,会告知无法明言的智慧,并透过分享实作来让我们了解,且看到什么是卓越,以及如何得到理想、怎么拥抱挣扎,最后再推向世界。
我个人觉得,书籍其实也是一位无声的导师,是因为若要让这些文字达到导师在执行的使命,需要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读者本身愿意执行臣服于书中作者传递的内容,并试图实践,在挫败中成长,并把在阅读过程中汲取到的知识分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际体会其中的奥妙。 (以上纯属只是个人的浅见及疑惑,并没有想要挑战作者本意的想法)
你不是读完书本,而是居于其中在它们的字里行间,你在一段间隔之后重新打开他们,在你驻足的地方让你自己惊奇。 ---节录自《阅读地图》
总结延伸<br class="smart">从一开始,其实就被这本书的子标题所深深吸引
当世俗成就不在满足你,你要如何为生命找到意义?
这样说,不晓得会不会很浮夸,还记得约莫是国小时期就开始在探讨
- 自己为何要来这个世界上?
- 为何要一直按照着别人的准则过生活?
- 为何现实总是与理论存在这很多的落差?
- 何时才能离开人世间?
- 死亡后的世界是什么?
但这些问题,终究在这几年的悠悠岁月里,没有寻觅到一个合适的答案,直到2018年分手后,外加遇上人生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在沈寂自我的过程中,才慢慢透过内外部的支援协助,渐渐找出一些端倪。我很认同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几段文字
- 生命必须把我毒打一顿,我才能变得柔软(这里的「柔软」,指的是能被外在的事物碰触)
- 生命必须将我稍微打碎,我才能敞开自己
- 有时候你对苦痛做出反应,可以让你第一次体验到崇高的感受
- 苦痛会做促使你做出反应,没有人能逃避受苦但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要用哪种方式回应苦痛
- 一个人如果有价值永远不会失业,但可能有段时间不会有收获(没有报酬只是阶段性)
- 挫折,只是考验是不是想做这份工作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利用低潮的这一年中,重新找回自我,当讨论到「第一座山」之时,老实说,我的达成率可能搞不好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当下讨论脱口而出的答案,只是单纯不敢面对,原来自己原来虚度了这么多时光,过去的自己到底都做了哪些虚度光阴的事啊! ?
但,值得开心的是,意外却因为低潮而发现,自己原来不知不觉已渐渐在迈向第二座山的入口,现在的我只想...
好好把握每一个当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充实自己,并试图召唤找寻属于自己的志业,纯粹因为喜欢而去做,倾尽自己所有的意志力坚持,专注于每个当下的感知。
另外,作者所说的「专家够不够深,取决于纪律及结构」,让我顿时联想到自己当初创业时期,无法成功的关键因素,原因就在于「无法自律」一味地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却没发现,到头来却因为不够自律,而无法真正获得理想中的自由人生。
虽然现在有时仍会觉得,懵懂无知,但透过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精进自己,重新把自己掏空,臣服于外在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事物时,让我得到前所未有的喜乐。
金恩博士也曾说过
长:一生精进广:接触很多很多的人高:为理想而服务
以前的我,比较追求的是「幸福」,但现在打开自己的心房后,获得更多的是「幸福中伴随着喜乐」,且这种感觉会不停的产生涟漪,进而让外在的互动关系维系的更为紧密而自在。
至于「自己到底可以承诺什么」,我想只有自己才能够给自己评断,任何人都无法在资讯不对称的情况下,去批判对方的一言一行,因为承诺是自己给自己的束缚,感受也是自己给自己的,这让我联想到,最近听的一场专访,受访者(张德芬作家)提到「亲爱的,外面其实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说明外在的一切都只是投射的状况,有可能是某个小部分自己。
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做任何的评断,只要想想
- 自己需要这样做才能处理事情吗?
- 还是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一切的答案,都得靠自己来解答
如果不懂得享受孤独,真诚的面对自己那又如何期待自己可以跳脱「自己不爱的那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很喜欢作者提出的这个问句
当别人出卖灵魂得到更多,那我们得到什么?
在这种问答中,更能激发自己去思考每个行动背后的意义,以及自我的感受,进而能去思考「生命,要我们付出什么? 」
在此,我也非常认同,另外一个观点「真正的关系是在摩擦中产生的」,然而科技的诞生是为了减少摩擦,但却让我们变得完全没有交集,变得一点人味也没有。
而作者也提出「人生是质(浓度、深度)的努力,而不是量的多寡」,每天打开3c产品,迎接而来的是一堆资讯爆炸的现象,何时才能够真正敞开心胸,互相面对面交谈呢?
庆幸,在这样的世代,我还能够被许多的喜乐给包围着
- 虽然还没当妈,但被平时非常怕生的小姪女却愿意主动拥抱、玩球、献舞时,那种暖流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动;为海另一端的台澎混血姪儿,找寻新款的配方奶(内心OS 为何一个奶粉要有这么多版本啊!药师应该在电话的另一段被我搞得也很崩溃...),多亏这次的跨海江湖救急(婴儿断粮可不能开玩笑,使命必达的任务),也让我又回想起,父母的辛劳与伟大(拉拔小孩长大,真的是个非常伟大且烧脑耗能的艰巨挑战!)
- 另外,还发现,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与好朋友共同买到的同一本书,还在不同的地点透过远距的方式,分享对于书中的心得,是如此的美好;遇见相同频率的人,就算隔着萤幕,不用对眼,也可以说出同样字句的惊奇,真的让人瞬间会起鸡皮疙瘩的感动。
- 最后,就是在一切看似没有刻意安排下,却获得了老天最丰硕的赏赐,也再再证明了「等待,不见得可以获得与期待相符的结果,但却可以迎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
想要帮助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先展开个人的智慧之旅。学习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保持真诚,真诚地悲伤,真诚地温柔,也真诚的面对自己。 ————丘扬・创巴仁波切
反馈建议<br class="smart">真实的美感,是在原地扎根,而前提是必须先找到自己的渴望,因为...
我们最终会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继续勇往直前
也因此在参与本场次的对话式阅读后,我参与了「找到你的为什么|个人工作坊」如果你也有兴趣可以先来看这个影片连结(我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找到自己的为什么:赛门‧西奈克)
参与过后的我,深深觉得收获是完全让自己震撼的,也进而发现原来一直都有某些运作逻辑,是不断出现在自己生命中,也时刻影响自己的,透过一整天的探索,更讶异原来自己默默地有在往自己内心中想要的方向前进。
在学习及创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的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而是纯粹喜欢当下的感觉及互动,也没有想要获得什么好处或奖赏,透过主办方两位伙伴的梳理汇整后,竟意外的有点爱上这样的自己,也更能意识到自己该做哪些行动,来让自己的理想可以实践,也因此有了前进的动力及干劲。
最后,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参加了十场对话式阅读,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坚持这么久,也很感谢家庆的用心经营,这是第二本我参加完对话式阅读后,有念头想要购入收藏的书籍,第一本是少有人走的路,但发现是成套的书籍,所以反而是先购入了本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嘉庆君真的很厉害,能够透过「对话阅读式」的方式,来让大家读懂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并在过程中透过不同的问答来让大家有更深层的体悟,在此,真的要鼓励主办方能继续坚持持办下去,不管未来的路有多艰辛,都希望萤幕前的你,可以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
「自成目标」的原文「autotelic」是由两个希腊字所组成的,其中auto的意思是「自我」, telic则是「目标」,指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活动,做这件事的目的,并不期待能在未来获得什么好处,而是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心流》
最后感谢在萤幕前的你,耐着性子读完这篇心得愿您一切顺心平安,一起珍惜当下如果你也刚好有阅读到此书也欢迎留言分享一同交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