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梗图、哭哭猫

要不要來我家看貓貓
·
·
IPFS
·

《百姓贵族6》居然五月就出了,吓爆。


思想、文化是怎么传播的呢?它们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时空中变化的呢?如果将生物学的概念放进人类文化中,我们便可以发现,词汇、语言、思想、乃至文化,都是具有生物性的;而其中一部分的现象,可以利用演化的概念加以阐述。

以现今的证据,生物在演化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1. 同一个物种 (species) 内,不同个体间具有可以遗传的变异。
  2. 该物种大量繁殖,导致资源匮乏。
  3. 具有不同变异的个体户相竞争资源。
  4. 具有竞争优势的个体存活,将变异传至后代。

如果把相同的概念套用在文化活动上,有趣的事情便开始发生了。首先,一个「迷因」 1可能大量传播,被引用、编辑、改写或是重新创作。这些由原始迷因「产下」的后代彼此间具有差异;然而,因为人类的思想与传播手段有限,仅有部分的「后代迷因」可以被长久留在社会与思想文化中。因此,后代迷因们便必须互相竞争,最终只有容易被接受、传播的那一群后代迷因可以被流传,进而产生出更多的迷因宝宝。

如果以图像来举例说明,文字在迷因的传播上,可以说是最初的载体;而后器乐、录音及广播的出现,使得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字。然而,以图像作为文化载体,相较于文字、声音又更容易为多数人所理解及记忆;网际网路的普及与技术提升,使得图像更加容易传播。因此,有趣、易于记忆的图像在近年来大量出现,进一步形成梗图现象;而文字迷因或是声音迷因则无法与图像竞争,在这一轮的竞争中渐渐屈居下风。

总结而已,文化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利用生物的演化加以阐述,这便是「文化的生物性」。迷因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变异、繁衍、彼此竞争,而后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与社会现象。在这之中,没有所谓「最好的迷因」,只有「最适合当下时空的迷因」,正如同声音取代文字、图像取代声音一般。

不过以影片做为载体的迷因开始慢慢兴起⋯⋯

帮梗图迷因哭哭

1 :迷因,用于形容文化单位的抽象概念,可能是思想或是符号。可以类比作生物学中的「物种」,详见Wikipedia, Mem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m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