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喂药事件谈个体差异
最近新北市幼儿园喂药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虽然不感意外,但也真心有感于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是否一直以来都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所谓的「个体差异」不该成为矫正的理由?
过去以来有不少的托婴中心或幼儿园虐待事件,多半是因为「睡眠」或「饮食」所引起。
我一直不解,为什么会认为每个小孩的生理时钟及饮食习惯会相同?而不同的孩子又必须被严厉「纠正」?
即便没有虐待之情事,仍然有许多幼儿园老师会对没有睡午觉的学生施以惩处,或是对吃饭比较慢、挑食的孩子进行责骂与剥夺权益,我们可以推测老师是为了方便管理,所以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老师期望的目标,深怕给予某个孩子开了先例会造成秩序大乱,完全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比如我的孩子也会跟我说下午点心吃得比较少或不想吃,就被老师惩罚待在教室不能出去玩,我马上回说为什么不能不吃?因为这样就不能出去玩实在很奇怪!孩子立刻露出无辜的表情告诉我:「老师应该是怕大家都不吃吧!」
才中班的孩子,就懂得去揣摩并体谅老师的心情,我听了实在非常心疼。
难道,从事教育事业,为的只是「方便管理」,而不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意志?
我不相信有一个非常好吃的孩子会因为别的同学吃很少或不吃就减少食量,老师也应该要具备当被其他孩子质疑为什么有人可以少吃的时候,要拥有适切的回应能力,而不是期望把每个孩子塑造成复制人。
或许有人会问,尊重个体差异的结果,可能会造成秩序大乱,那该怎么办呢?
老师可以针对秩序的部分去跟孩子说明请求配合,比如不睡午觉的孩子就务必要安静躺着,发出声音或是捣乱是不被允许的行为,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一定要睡着,最后演变成使出喂食禁药这么离谱的事件。
至于饮食方面,真的听过太多因为挑食或吃太慢而被老师痛骂或动手的案例,我真心感到莫名,到底有谁规定每一种食物都应该喜欢吃?老师真正该做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协助学习,怎么会把重点放在饮食与睡眠呢?
还是,老师身上所背负的是教学上的评鉴压力,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喜好与心情感受?
当然,我们期待的友善儿童的环境,绝非仅止于校园,试想在公众场合,我们是否也总是期望孩子能尽可能不发出声音?当我们的潜意识里仍旧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温文儒雅,势必会有一股想要抑制的力量在蠢蠢欲动,倘若我们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或许可以减少许多强制的行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