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DDoS 與去中心化的碎碎念
昨晚Matters.News 遭遇了一次大規模的DDoS 攻擊。雖然Matters.News 歷史上遭遇過幾次DDoS,但這一次時間最長、流量最大,前後持續9小時,峰值達到每五分鐘五千萬次請求。
這次攻擊成功之處也在於它的去中心化,發起請求的IP 均勻分佈在全世界各地,導致我們無法通過地理位置來屏蔽攻擊者的流量。最後我們只能無差別地通過CAPTCHA 來判別真實用戶和機器人,來讓用戶可以正常訪問。
有一種抵禦DDoS 的思路也同樣是去中心化,將處理請求的服務放在邊緣節點。每個請求會被分發到最近的服務器,即使攻擊者流量集中的地區服務器不再響應,其餘地區的用戶仍然可以正常使用。這本質上也是Google、Facebook 等大型服務抵禦DDoS 的方式,但小型團隊和服務一般無法承擔對應的成本。迫使服務的成本上升,本身就是一種常見而有效的攻擊方式。
更徹底的抵禦形式也是更徹底的去中心化。如果一個系統中,轉賬都通過區塊鏈全節點客戶端進行,內容數據都通過IPFS Desktop 或者Planet傳輸,那就也不存在能夠被DDoS 的服務了。不過問題是,用戶不願意這麼用,我們也還無法做到像Matters.News 這麼好用,儘管我們也費力 嘗試過。
DDoS 的攻擊是能夠顯示出去中心化有用之處的。即使Matters.News 網頁無法訪問,也不影響區塊鏈上的資產和IPFS 中的內容。但這種“有用”非常罕見,相反我們早就學到了,大部分情況下去中心化並不是需求,大部分使用者也並不在意。
許多理解技術的人都會直覺地支持去中心化,甚至成為一種審美或者理念。這種直覺背後也有分析的支撐,因為去中心化的網絡更加聯通、穩健和可擴展。信息系統同樣遵循進化原則,那些能更好地為人們傳遞和承載信息的系統會更容易活下來,而那些更容易被干擾和阻塞的系統則會逐步淡出。
活下來的去中心化網絡、去信任化網絡、Web3,最終會帶來新的組織形態和經濟結構,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這些預判是沒錯,但對於每個項目和團隊,它們又無濟於事。就好像森林裡每隻動物的存活與繁殖組成了進化的方向,但知道進化的方向卻無助於每隻動物的存活與繁殖。
我想起八十年代個人計算機時代剛剛開啟的時候,創業者們需要向用戶和投資人證明這是世界的未來。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各種表格軟件,一個個黑白的、不堪用的早期Excel。各個團隊擠破頭搶占電子表格市場,還需要證明自己不是花高價造出了一個笨重的計算器。
現在個人電腦無處不在了,誰都能看見個人電腦開啟的新世界里遠遠不止Excel。但處在技術變革之中,總是滿腔雞血、滿地泡沫,拿著大砲打蚊子,卻總也打不准。那些趨勢和理想,宏大而飄渺,與每個當下的創造關係甚少。如果你身處八十年代,能做的事情,仍然只有把Excel 做好。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