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評Matters文學】淺評松子《我...》

xyzzyxyzzy
·
·
IPFS
·
我...

我抓住了機會把它想明白無論...標本的...意義...
抑或......的一生都演繹不充分的美

而這不充分將成全“我”的...複數表達...像弓箭...找到靶盤...
我們的恐懼把我們......釘在一起

那些重複的、錯誤的練習將證明......
在日常解體以後仍有人...去海邊

也會有人指著粉末,說...
“多可笑,生命是配角”
而我不會,所以......
我是我

2020.07.27, 6 am

《我......》 ,作者: @松子


我們時常好奇事物在發展途中,何時出於何因,以至於此後步入不盡相同的軌道。如果我們在那些時刻有所洞見,或許在之後神經元的時空交錯中就能如此坦然:“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對於松子的這首詩,我作為第一個讀者,感受到的即是類似時刻。

這一突破的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對於省略號的層次化運用——同時包含對關鍵對象的故意跳過( “抑或......的一生” )、對語氣的拿捏( “表達...像弓箭...找到靶盤...” )——將整首詩歌收斂於內容的“減法”和高度自省。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由學院派把持的大陸青年詩歌圈,人人都為缺乏(或被剝奪了)落腳點的表達欲爭先恐後堆砌繁複的句式和辭藻,儼然甘願讓文字先行於其所承載的含義。在松子與我討論對詩歌的看法時,時常流露出對這一風氣的駁斥,聯想到另一位留美詩人王敖一貫所表達要“將中文詩歌的套路全部粉碎”的言論,恐怕能革中文詩歌命的還需要“局外人”。

回到這首詩。整首詩很清晰地記錄了詩人一次思索的歷程:人生之不完美、“我”與“人們”的應有聯繫,最後思維的結論指向詩人所推崇的人本主義。省略帶有維納斯的斷臂色彩,即以“少”傳達“多”,也有助於表達思索、敘述中斟字酌句的自然停頓。內容上的跳躍性是具有鬆子個人特色的——“在日常解體以後/ 仍有人...去海邊” ,全詩在此處達到陌生化的高潮,然後快速得到收尾,簡潔且有力。

而我說的“類似時刻”的感受,也是在詩的尾聲時迎來:我感到剛剛自己彷彿讀了一首博爾赫斯或阿米亥的作品,不但在節奏的把控能力上,這種以強大、精準的表達為內容服務的能力也是作為一個業餘詩人的我所夢寐以求的。語言上鮮明的“非中文”表達習慣可能也加強了這一感受,但我認為這完全是可接受的嘗試——中文寫作不應該被限定在傳統表達方式裡。

所以若讓我在此處回想,這顯然又是松子的一個突破時刻。從脫離學院派的堆砌式寫作,到私人化、敘事化,再到強調表達的意義、對新風格永遠秉持開放,即使寫詩的頻率不再追求以往一周數首,精力也是被注入了值得突破之處。

她的下一時刻令人期待。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