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确诊Q&A】 同住家人没感染复原后的后遗症?

小竹
·
·
IPFS
·
确诊COVID后的DAY 20,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也没有旧病复发的感觉,我想是完全康复了吧?庆幸同住家人没受感染,自己病情算是非常轻微,感谢主!
居家隔离多天,进行自我筛检快测的结果


香港自年初经历第五波疫情,截止3月29日,累计确诊宗数逾113万(香港人口为700万,代表七人有一人已受感染),死亡人数突破7000人


打了三剂疫苗仍受感染?

因为香港只有两种COVID疫苗选择:科兴及BionTech(BNT),所以第三剂没办法混搭疫苗,连续三剂都是打BNT。

第三剂疫苗是在2月中旬接种,然后我发病的日期是3月8日,照道理接种疫苗后一个月内的防护力应该挺高的,但Omicron变种病毒的突破性感染能力更高,所以我也中了。依结果来说,打了三剂疫苗的确不代表不会受到感染,日常防护还是要做足做满。


你认为打疫苗能预防重症吗?

先利申,个人认为打疫苗是个人意愿,不应强求他人。我身边有认识的人,接种疫苗后的确出现严重副作用,也有死亡案例(但官方没有承认)。决定接种前,建议先征询家庭医生的意见,亦要充分了解现时身体状况。

以个人经验,发病时间是疫苗接种后的一个月,虽然没有彻底防护效果,但对比网上其他感染者的病况,我的病征算是非常轻微,顶多是出现鼻塞,流鼻水只是两、三天的事情,确诊后的第八、九天,自行快筛检查早已阳转阴,整个过程没有出现发烧、肌肉疼痛、头痛的病征。

这次大规模感染的浪潮中,挺多人都说喉咙痛得像被玻璃割损一样,还好完全没有出现在我身上。倒是睡眠期间难免鼻液倒流,喉咙长期感到干干的,也感到有少量清浠的痰卡在气管,但没有到很不舒服,整天只有一两下咳嗽,或许是疫苗的帮助?迅速抵抗病毒,把症状压到最低?

过去的一年,我也养成运动习惯,或许免疫力有所增强,多多少少缓减病情?

我的家人也在2月打了第三剂疫苗,给予他们一些防护力,而疫苗的作用是短时间内压低身体病毒量,或许是这样家人幸免未受感染。

当然,以上纯粹是个人推测,我也听过身边有人没有打疫苗,感染后完全没有病征(无症状感染),最后决定是否接种疫苗,一切按个人需要。


知道感染源头吗?

上篇Blog曾经提及,二月至三月期间,外出次数只有四、五次,最后一次是跟家人出门,由于他们没有受到感染,可以排除他们一起到访的地点是感染来源。

当天因为工作需要,与家人分开后去了大学图书馆一趟查资料,之后回家,第二天开始感到不适;换而言之,我染病的地点最大可能就是在大学图书馆及搭乘公共运输途中,期间没有与人交谈及接触,可想而知,这次病毒的传染力挺强的。

如果你不幸染上COVID,不要责怪自己,像我一样没有跟人接触,在人流不多的公共空间亦有感染风险。


同住家人没受感染?

非常庆幸,同住家人没有受到感染。

关键一点是外出后第一天的午后,我感觉有一点鼻塞、作感冒的样子,刚巧那天有天气转变的情况,通常天气一变,偶尔会鼻敏感发作。当天自行筛查结果是阴性,但以防万一,还是果断自我隔离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家人分开饮食、卫浴使用。

到了第三天,筛查结果呈阳性。


经验之谈是在疫情流行期间,只有不适感,还是早日自我隔离,有效防止把病毒传染给同住家人。

另一个重点是整天戴口罩,除了吃饭、喝水及洗澡外,无论在自己房间里,还是去一趟厕所,连睡觉也要戴口罩,尽量减少病毒残留量,相信这是有效阻止家中散播的因素。

每次去厕所及洗热水澡后,要进行彻底清洁,即是分开卫浴使用,也要全面清洁。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卫浴,家人被逼共用,就安排自己最后一个洗澡,之后自己全面消毒清洁。


隔离期间的感受?

悠闲宅在家里与患病困在小房间十多天的感觉很不一样,如果病征不严重,精神不算很差,尽量让自己维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工作可处理的继续努力完成,偶尔拉筋延伸,想休息的休息,平常心对待是最好的。

其实确诊后,我是有点焦虑。担心家人会被传染,担心不知道自己被送往哪个社区隔离设施,当时政府政策朝令夕改,太多不确定性,无形之中给自己很大压力。

确诊后第三、四天,鼻腔比较肿胀,呼吸不太畅顺,血氧稍低至95%(仍属合格水平),因为无法估计病毒会否诱发更严重病征,躺在床上休息,内心很不安。后来觉得这样不对劲,于是应用做瑜珈时的呼吸方法,重新调整身体节奏。

我也在Netflix及YouTube找一些题材轻松的影集收看,放松心情,没有胡思乱想,感觉好多了。

确诊后第五天,鼻腔肿胀感消失,睡眠质素转好,很快病征完全消退,心也安定下来。


患病期间要做的事?

纯粹个人心得,未必适合所有人,谨此参考:

💧多喝暖水– 感染期间,喉咙经常感到干涸,不停想喝水,特别是热水,有效舒缓喉咙不适。不过,喝太多也觉得整个人很浮肿,偶尔会喝维他命C冲剂、含矿物质的饮料,平衡一下。

😷戴口罩– 长期戴上口罩,特别是有打喷嚏及咳嗽问题,防止隔离空间累积更多病毒。同住家人也要戴上口罩,双重隔护,减低感染风险。

👕勤换贴身物品– 包括:衣服、被单、枕套、口罩,勤换清洗消毒,可以减少环境中的病毒数量

🧼消毒清洁– 使用过的餐具、水杯,工作用的电脑、平板也好,恒常消毒清洗,同样目的是减少病毒量;餐具及水杯清洗过后,可用蒸气消毒,尽量减低传染同住家人的风险。

🔆晒太阳– 刚好隔离期间天气不错,中午前后有阳光洒进自己的房间,每天都会坐在窗边晒太阳,晒完的感觉挺舒服的。

💊服用药物– 我怀疑自己感染COVID的第一天,立刻服用Panadol,提早一步止住鼻液倒流的状况,不想引发喉咙发炎;尽管没有明显的喉咙痛症状,我也服用喉糖,舒缓喉咙不适。

💛保持健康心境– 要彻底隔离,患病期间尽量减少步出房外,跟同住家人沟通也是靠电话和视讯联系。然而,这次发现自己长时间一人独处隔离,后期感到有少许郁闷,特别是筛检结果阳转阴,也要继续留在房内隔离数天,理智上明白,心情却更纳闷,所以调适是很重要,除了网上娱乐,跟家人朋友视讯聊天一下,有说有笑,立刻轻松下来。心情愉快,身体也快一些康复。

📝记录小事情– 有些人分享病后出现「脑雾(brain fog)」,注意力不集中,丧失短期记忆,我觉得更贴切的形容是「浑浑噩噩」。我在发病第五天,鼻水止住之后,曾经有一刻忘记自己吃了药没,之后偶尔发生忘记关厕所门、忘记关灯,精神恍惚的情况,但现在已经比较少。患病期间万一有此情况,准备一些记事条,有需要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惊慌。


有后遗症吗?

不太感到明显的后遗症,只是气弱很多,精力也有下降,只要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疲倦感会突然来袭,患COVID之前从没有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日间补眠充电的次数增多,但到了晚上会睡不着。

我的解决方法是随遇而安,重拾适量的体力训练。晚上睡不着,不要刻意勉强自己去睡,倒不如静心的看书,调整自己的呼吸,不久就会产生睡意,昏昏欲睡。日间要有运动习惯,有时跟YouTube的教学用瑜珈放松拉筋,调节呼吸;或是跟着教练做一些体能肌肉训练,改善久坐的姿势,确实重拾运动规律后,焦虑感觉消失,睡眠质素与规律也逐渐回复正常。


病后的调理?

由于我的病况类似伤风感冒,没有大病初愈的强烈调理需求,运动锻炼、瑜珈呼吸对我来说已经有很好的帮助。

香港政府为COVID康复者提供免费的「中医门诊特别诊疗服务」,出院日期/完成隔离日期起计六个月内有效, 详情可参阅此网页,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致电预约。



文章同步上载于个人网站方格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竹香港人,喜歡文字工作。 🔗 主網站:https://bambooworldtravel.ne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確診COVID居家隔離的日子

失去信心的搶購潮

香港第五波COVID疫情記事——折騰人的强制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