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件事l 灌水的成绩,对学生好吗?
我前阵子在处理特教生奖助学金的业务时,发现有些学生成绩高得离奇。以我对那些学生的理解,他们的认知功能十分薄弱,有些学生程度确实不如国小一年级生。就算老师再怎么帮忙学生课辅,学生再怎么努力,但就学生的能力来说,短时间要拿到高分确实是极度困难的。
就我入职近一年的观察,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来上课,鼓励学生多尝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将出席分数设定为期末总成绩的一大比例;抑或是老师提供学生各种加分机会。前述还算是理想的状况,还有的状况是,学生本身的程度就已经是极度低落,然后还经常旷课,学生本身也没在课堂上有何积极作为,期末总成绩还能够8、90分起跳。抑或是老师直接泄题,学生只要把答案背下来,就轻松得到满分。显然,这些「高分」是「灌水」的结果。
分数被灌水后的结果:价值观偏差、错误的自我认知
这看似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顺利毕业,但这现象会衍生出两个问题:
第一,学生价值观容易偏差。
我认为,老师把「出缺席」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一大比例,或是提供各种加分机会,这些作法都是老师们的善意。可是,如果「出缺席分数」、「加分题」已经占据期末成绩的一大部分比例,那它就会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是学生在该科目的能力值?抑或是努力认真程度?
更何况,有些科目几乎都在「灌水」,当学生不需要付出太多学习的时间,靠「加分题」就能获得高分,抑或是连拼加分也不用,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及格,甚至高分。这些分数似乎就在告诉学生们说:只要不缺席就能通过,取巧就能得到高分,获得及格甚至高分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学生再也不会想要在课业上付出更多心力去学习。
第二,学生容易误以为自己不需要特教协助,反而错过获得帮助的机会。
我近期在忙特教鉴定的业务,需要跟学生进行会谈,评估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是否遇到障碍,是否需要特教协助。翻开学生的档案,或是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发现他们过往会有一些生心理上的障碍,导致课业学习进度落后于同侪。
可是一上了大学,状况瞬间好转。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开窍般,成绩突飞猛进。学业成绩进步当然很值得高兴,可是仔细探究,会发现这些高分通通都是被「灌水」的。学生就会从被「灌水」的分数中,判断自己的课业成绩已达标,根本不再需要特教协助。然而,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就可以发现他们仍需要特教方面的协助。
长远来看,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开始面临到相对于学校,要求更严苛的社会环境时,他们会因为在校园学习阶段没有被要求,或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协助,而没获得应有的协助并及时建立起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反而无法适应。
少子化的冲击,老师们的善意,都不应是对学生毫无底线降低标准的原因
在我看来,少子化对不少学校带来冲击,尤其像我现在就职于一所蛮后段的大专院校,更是为了求生存,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甚至只要报名就一定会被录取。在「饥不择食」的招生制度下,招收的学生往往都是认知功能与能力低落,不少有特教需求的学生,抑或是毫无学习动机,抱持只求一纸文凭的心态来报读的学生。如果课堂要求太高,反而容易流失学生。
无可否认,也有些老师确实是出自于善意,确实是想要协助特教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毕业。因此,老师们也会试图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达到毕业的门槛。若老师不调整评鉴方式,很可能也会因此让学生感到挫折,失去学习动机,更糟糕的下场就是导致学生休退学。
然而,为了留住学生,为了不让学生在学习上过度挫折,而只是一味简单粗暴地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却没有思考过恰当的配套措施,这无疑只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乌托邦,反而让学生的价值观偏差,也让学生失去现实感,导致违背教育的意义。
解决方法:降低及格分数、善用其他评鉴方式
我认为,若教育单位要招收更多特教生,有一个作法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能力上的真实情况,又可以不让学生过度挫折,同时也可以对那些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是公平的,就是特教生可以申请降低及格分数。例如,一般生的及格分数是60分,但特教生的及格分数可以降低至40分。
其实在我们的学校,只要是特教生,就可以免去考证照才能毕业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何不降低特教生的毕业门槛?一旦降低,授课老师也比较能够按照特教生的实际能力给予分数,而不会担心因低于一般的毕业门槛,而造成学生过度的挫折感,反而给出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或是实际学习态度的分数。
另一个作法就是:善用其他适合特定学生的评鉴方式,例如:用写报告、心得等方式,取代一般的纸笔测验,或另出一份有别于一般生考试难度的测验。虽然这样的做法很常见,但这种替代方式往往都会被「滥用」导致评鉴方式的公平性与可信度令人质疑。比方说:学生只要写一篇心得的分数,就可以取代一份期末考;或是老师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另出不同的考卷,但其考卷难度与一般生的有巨大的差异,但「特殊考卷」的分数与「一般考卷」的分数权重却是一样的。
不是不能调整考试方式,但使用这种「特殊考试」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变得轻松,而是要让学生透过不同的考试形式,以测试他们的实际能力。这时候考试形式的权重拿捏就要更仔细地思考。例如:有些学生认知功能较为薄弱,不太可能把一学期的课程内容给完全吸收,更别说要用一般程度的测验来检视他们的学习表现。若老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而另出一份比较容易的考题,测试他们的「基本功」就好,那么该考卷的成绩可能就要乘于百分之七十,并且搭配写报告、写心得等方式。至少让所选择的「特殊考试」形式可以与一般生的考试方式,在「得分难度」上可以相匹。
在特教生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要因不同特教生的特质而给予不同的评鉴方式,确实是蛮吃力的。但在少子化的结构性问题下,我认为在这种后段班、求生存的大专院校教学,必定会更容易接触到更多特教生。我想,认真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评鉴方式,才能让特教生在求学过程中确实获益,也不至于让他们价值观偏差,会是未来需要持续努力的部分。
完稿于2022.03.17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