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心得]天桥上的魔术师:一起去99楼找自己的魔术师吧!
(内文有爆雷!内文有爆雷!内文有爆雷!很重要所以讲三次!)
去年台湾金钟奖的最佳戏剧作品《天桥上的魔术师》,刚开始看前4集时,有点抓不到重点,没耐心如我,即使一集长度不到1小时,还是差点放弃要这种剧情节奏。
后来我才发现「没有重点就是重点」。
前4集先铺陈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带领观众搭上时光机,一点一滴的去熟悉1980年代的台湾人是如何生活的。那时候的中华商场还很繁荣,那时候的小孩跟年轻人还对任天堂游戏机充满好奇与憧憬,那时候的台湾人完全无法接受同志的存在,那时候只有考上建中、北一女跟台大才是乖孩子,那时候的台湾人不能轻易脱口「共产党」三个字。
等观众摸清楚1980年代的台湾后,再带大家一集一集窥探当时存在于社会的各种现象。导演不是刻意要拍白色恐怖抓禁书的议题,本剧也不是专门在探讨同志议题,而是白色恐怖真实存在于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性别意识也确实落后现在非常大一截。
若真要抓重点,重点就是告诉你1980年代的台湾人怎么生活的。
「消失,才是真的存在。」
前4集除了铺陈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氛围,故事也比较没有高潮迭起,那4集记录了商场里的年轻人与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光。然而时间会流逝,幸福也会随之变质,从第5集开始,商场里的人们开始面临「消失」。
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人事物,往往在消失以后,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举凡存在过的,也必然会有消失的一天,像是片中无法互许终生的初恋、以及不得不告别童年的三个小男孩。
孙淑媚饰演剧中的「点妈」,很可惜去年金钟奖最佳女主角没有颁给她。有时候要把一个角色演得好,不只靠演员的演技,也得靠运气加乘,去遇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角色」,点妈大概就是孙淑媚的人生角色,希望她这次的好表现,让更多导演看见她,未来还有机会再遇到这么适合自己的角色。
「我爱你」不一定只能用这三个字表达,它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点妈对着在庙会中歧视男扮女装的男人飙八字经,那个八字经就是点妈想对同志身分的大儿子说的「我爱你」,就算你变成了不是我一直以来期待的样子,我还是爱你。
小不点帮家里叫卖皮鞋时喊的口号,也是专属于他对父母的「我爱你」。虽然你们对读建中哥哥非常偏心,深深伤了我的心,离别前夕我还是愿意用卖皮鞋的叫卖声,这个属于我们之间爱的暗号,对你们做最后的表白。
人心就是这么矛盾,想要消失,却不是真的想要消失,就像剧中的大小佩姐妹经常吵架,希望对方永远消失,等到真的碰上生离死别,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希望对方离开。因为我们充满失望的心情,其实还是常常藏了一些期待,所以太爱一个人,得不到期望的回报,可能就会不知不觉衍生出恨意。像是剧中的少年阿猴跟少女小兰,因为各自的人生规划与社会地位差别,磨光了初恋的甜蜜,便种下了无法理解对方、爱人的人生规划不符合自己期待等因素,衍生出悲剧结果。
剧中不断提到,人们只要伤心就去99楼,还有天桥上神秘的魔术师,总是不经意的用一个举动或一句话点醒商场里迷惑的人们。
那99楼与魔术师到底是什么?
这题是开放式回答,并不是导演掰不下去才把问题留给观众,而是99楼与魔术师,对于每个人来讲,本来就有不同的意义。
就像剧中不想成为父母心中的模范儿子的同志Nori,去了99楼。也许他选择死亡,离开这个容不下他的世界;也有可能他放弃的不是生命,而是放弃模范儿子的角色,到了能够容下自己的地方,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
所以Nori到底是自我了断还是远走高飞?导演没有告诉我们,全凭我们想像,因为关于人生的答案,并非只有一种解答是正确的。
99楼是一种人生困境的解脱,也是人生梦想,你是选择死亡,还是继续活下去,都是个人的选择,都是属于你的99楼。
魔术师也藏在每个人心中,他神秘奇幻的形象,就像我们人生未解的谜题一样难懂,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看清楚他的模样,看清楚自己心里的想法,不再迷惘。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