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Web3
Matty@Web3

Matters web3 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Web3 matters in Matters For general announcement in Mandarin, go to Matty: @hi176 For general announcement in English: @Matterslab

会说故事的NFT:能代表自己的头像和航行日志|Rug Pull Frens x Matters AMA(文字纪录)

「希望区块链可以让互联网世界更多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聊天、或是行动或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这个进程中,你越想看到这样的世界发生,就应该越早参与进来,因为也会有坏人想参与进来,所以好人要早一点开始行动。」

Matters 每周都会在Discord举办AMA(Ask me anything),找来Web3的实验项目、社群、作者跟我们对谈,将围绕以下四个主题持续探索,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

  1. 「Web3 学习分享」 :东八区每周五早上11点,围绕不同的Web3主题,请不同讲者进行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免费开放给所有人参加,请点击这里了解详情。
  2. 「Web3实验者」 :我们将邀请积极在Web3进行不同方向探索的实验者,与他们分享他们的经验、收获与疑惑。
  3. 「女性在Web3」 :关注Web3世界中的性别议题。
  4. 「创作者经济」 :关注创作者如何在Web3中开创新的创作、共创模式。

希望通过AMA,我们能与大家一起不断深入探讨以上问题。如果你错过了,我们也会在Discord张贴影片重温,以及整理出文字纪录放到马特市,让所有人都能轻松重温,成为Web3共学的资源。

以下是Rug Pull Frens x Matters AMA的文字纪录。


日期:四月十一日(周一)
时间:21:00 - 22:30(东八区)
 嘉宾:陈慕天(RPF 项目负责人)、张洁平(Matters 创办人)

影片重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L2ix0wGpI&t=747s&ab_channel=Matters

(注:9:30~14:30 中录音有小部分重叠和重复的情况,在14:30后恢复正常)


【文字纪录】

Q:开始前请洁平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洁平:

  • 2005年到2018年都在新闻媒体做记者、编辑和总编辑,2018年离开端传媒创办了Matters Lab,认为「去中心网络」可能是新闻媒体行业痛点的长期解决方向。目前是Matters Lab的Founder 与CEO。


Q:洁平在2018年离开端传媒创立了Matters Lab,想问洁平当时在传统媒体产业看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在区块链这里又看到了什么机会决定创立Matters Lab呢?

洁平:

  • 长久以来已知的问题是传统媒体很难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维持严肃内容的生产。
  • 但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垮塌,问题不单单是出现在内容的形态或是读者的阅读习惯,背后是整个生态的变化。
  • 在Web2时代,Facebook, Youtube,微信这样的社群媒体拿走了传统内容行业自己是平台的时代(比如纽约时报,或是小的自媒体帐号),现在的规则是社群平台决定的。像是经济学里的土地产权问题,当虚拟空间里的土地产权不属于创作者本身时,一部分是演算法、平台说了算。
  • 在Web3我们希望把所有权回归给作者。区块链是在技术上保证技术产权,在2017年还没有Web3如此火热的概念的时候,我们相信区块链起码是当下中心化大平台垄断内容之外的选项。


Q:是否可以分享一下Matters和其他Web2内容平台,或是其他Web3的内容平台(比如Steemit)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洁平:

  • Matters这四年做了许多不同的尝试,在过程中我们也在慢慢定义我们自己与其他Web3平台的差别:
  1. 2017年时大家对于区块链应用的想像都更简单,Matters最初的服务是「永不删除、永不消失」 ,所有的内容会直接储存在IPFS分布式网络上,IPFS在存储的同时会提供可以access的公共节点。所以即使在未来Matters因为某种原因消失,所有的节点也依旧可以访问。在部分网路被封锁的地区,也可以使用IPFS节点来传播自己的文章。比如现在Matters上的俄罗斯用户,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播。
  2. 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在Matters上聚集的时候,我们在思考:如果人与人的关系与互动不是依托在大平台上, Web3如何让人和人建立有效而独立的关系?在Matters从几千到几万到现在将近十万的创作者聚集在这里时,交流、争端都会发生,因此我们也在Matters努力推动社区自治,自治的经验(包括激励、惩罚、调节的机制)是与Web2的bbs(比如Reddit或是PTT)是相似的,但我们希望通过Web3互动的工具来实现。
  • 与Mirror、Steemit这些更Web3的平台不一样的是,我们希望做Web2与Web3的桥梁。我们现在有钱包和邮箱登陆这两种方式,而非只有钱包登陆。我们依然有非常强的社群,我们有平台来承接你的文章,会有人评论、打赏、拍手,而拍手也会有具象的回报,但我们希望作品的核心所有权属于作者本身。


Q:最近Matters也推出了自己的NFT:Travelogger,也是华文首本可以写日记的NFT,可以请洁平介绍一下Tranvelogger这个项目吗?

洁平:

  • 一开始是简单的想制作一个PFP,因为Matters有庞大且具有凝聚力的社群,我们希望透过透过发行1500张NFT给社群成员「身份」。
  • 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对于「你拥有这个头像你能做什么」的想法,我们希望Travelogger的holder是最先和我们一起探索Web3的「探险者」,比如参与Matters其他生态项目的优先使用、自动成为白名单或是获得五月份上线The Space的空投。
  • 我们希望Travelogger可以回应「创作者」这个主题,所以除了头像本身是由不同性格、不同人物特质组合而成的1500个的形象,也希望Travelogger是有互动性的,既然NFT是一个空白的凭证,那每个人或许也都可以在这个NFT上写点什么,加入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推出第一版的Travelogger时,也自带了Logbook(航行日志)。第一版的Logbook的问题在于它直接写在以太坊上,要花很多钱才可以写下一行字(是一字千金的概念)。
  • NFT本来也不应该单单是一个静态的、只让大家收藏的东西,NFT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作为提供稀缺性的所有权凭证,在Web3的世界里应该是可以拓展的、可以互动的、也是可以分润的
  • 第二版的Logbook我们把它放在了Polygon上mint,大幅降低了gas fee。同时我们也增强了它「共创」的属性,让Logbook与Travelogger分离,写完Logbook后可以将自己的Logbook 转给下一个人,而转让的过程中并不联动Travelogger的头像,(即虽然Logbook转给了下一个人,你还是Travelogger的holder)。下一个人会接着你的继续写,使得Logbook 2.0变成了一本「集体日志」。
  • 因此Logbook目前已经实现了转移、共创这个场景,之后的迭代中我们希望可以实现「分润」。希望某一天Logbook被再次售卖时,回报是可以分给之前连载过1,2,3,4,5…棒的创作者。
  • 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认为这样灵活的智能合约其实正是我们在Matters生态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我们把Logbook当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样开放的、共创的智能合约是否是可行的,是否是被需要的。我们也希望之后可以把这样的方式应用在Matters的生态里。


Q:RPF希望大家购买的NFT头像可以真的成为大家在Web3里的身份,所以我们在上周也推出了Story Paper。 Story Paper是每个RPF的持有者可以拥有的一张「白纸」,你可以在白纸上写字,来客制化你名字的叙述和介绍。在这里也想请慕天分享一下Story Paper发想的起源和未来的展望是什么?

慕天:

  • Matter算是在台湾最早期做文字型NFT,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启发。文字型的NFT一直都是一个空缺,视觉的形式是很容易出圈的,但是文字型的NFT在未来一定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在思考一个好的PFP真正的用意不是纯粹用来炒作的,而是可以代表你在元宇宙的「身份」
  • Hashmasks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项目,它有一个自己的Name Change Tokens (NCT),Hashmasks放的够久,它就会产生更多的Name Change Tokens, 这个NCT可以拿来兑换「我想要的在我的PFP上mint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匿名的、区块链的元宇宙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
  • 因此有了Story Paper:我们在技术上尝试去实现改完名字后是可以直接显示在OpenSea上,RPF的智能合约已经完成,我们在想如何在智能合约上外加NFT来实现这目的。很开心我们终于在这一两周实现,自己写完后也会有一种「这真的属于我了」的感受,用这个头像来代表我在元宇宙的身份。
  • 我们也很坚持所有的description都在链上,虽然大家会花费一些gas fee,但是会让大家真的有一种「它属于你的」感觉。
  • 在台湾相对早期的项目,都带着一点点实验精神。无论区块链或是NFT在未来如何发展,我们都希望可以做一些开创性的事情,带给大家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希望让大家意识到NFT有很多玩法,除了头像之外,NFT也有很多别的可能。
  • Story Paper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算是在做PFP的概念来讲走得蛮前面的,我们把创作和定义的权利还给大家,留给大家一张空白的纸,把你想对自己和大家说的话写进去。 RPF之后也会有更多实验的内容,请大家多多期待。


Q:RPF社群里也有很多喜欢文字的蛋饼,想问洁平之后有什么合作的可能性?

洁平:

  • 个人很喜欢命名这个想法,虽然我们都是在做写故事这件事,但是RPF和头像的结合更紧密,而Logbook更像是一本「公共日记本」,内容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没有带那么强的个人的色彩。
  • 交换日记是直觉上冒出来的想法,但是还需要继续思考如何实现让两个Holder来交换自己的NFT。
  • 我们也可以赠送一本Logbook给RPF社区,在大家有各自的story之外可以有一个共有的连载的本子。这个Logbook可以在社群之间transfer,把各自的头像故事复制一份在Logbook上,这个Logbook也可以成为RPF Holder共有的「集体日记本」。


社区提问:

Q:The Space未来如何和Matters结合?

洁平:

  • The Space是一个致敬r/place的项目,是一个是人人都持份且永不下线的巨大「数字连侬墙」或是「像素画布」,我们希望把它NFT化(用NFT来确定每个像素的所有权)并引入哈柏格税的治理机制。也会有无条件基本收入(UBI)来发给每一个创作者。
  • 简单来说,哈伯格税是每个人上缴的税收取决于自己对于自己私有财产的估价,市场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支付你提交的估价而强行产生交易。 (举例来说,如果你对自己的财产很低的价格,则你无须支付很多税收,但同时会很容易让别人买走你的财产。)
  • 我们希望用The Space来测试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下的哈伯格税公共治理是否可行。我们认为在任何的公共性质的言论平台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大量的不同意见、不同创作者的竞争。如何让竞争成为一种良性的博弈而非恶性的消耗?除了拉黑对方我们是否有别的公共空间治理规则?
  • 我们可以把The Space这种像素游戏当作最小单位的意见表达,是简单的用色块来做的意见表达。这与Matters用文字进行表达会有所不同,但如果哈伯格税可行,它会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Q:Travelogger的holder之后还会有什么权益呢?

洁平:

  • 可以获得The Space项目正式上线后的token空投,可以优先体验到这个游戏。
  • Matters Discord之后会有更多内部讨论和分享会逐渐开放过Travelogger holder一起参加。
  • Travelogger会是未来参与更多社区活动的门票。


Q: RPF 为何会发展出文字NFT的面向呢?是后来加进去的吗?是因为持有者共同底气的原因、想发展创作NFT?

慕天:

  • 是出于想让PFP可以更能代表自己。我们认为Raimochi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艺术性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在想如何让艺术创作更Web3,所以想到了把创作权还给所有的持有者。
  • 团队是比较实验性的团队,我们的NFT可以换肤色也可以取名字,也可以写自己的故事,这也是RPF想代表的,我们想探索NFT在创作上的更多可能,未来也会做更多的有趣的事情。
  • 我会负责push更多实验性的东西,而Raimochi会负责在作品画面和视觉做更多的创新。对我们来说文字是众多载体的一种。我们未来也会想有更多的合作来让生态系更完整。


Q:好奇两位的第一个NFT是什么?

慕天:

  • 我第一个买的NFT但是没有买到,因为钱转错地方,损失了0.5ETH。当时是国外的朋友推荐说晚上有一个超级OG邀请了很多很奇怪的创作者来分享,觉得很酷。是一个病毒的专案,它有一个病毒的母株,你如果有那个母株就可以用它去感染别人,被感染到的人钱包里就会多出一个变种的病毒。 0.5ETH是一个母株的价格,(一共只有十个),我超兴奋去抢,可是因为是第一次不熟悉OpenSea,不知道为什么点到了错误的钱包地址,所以损失了0.5ETH。
  • 第一个购买成功的NFT是Artvatar , 是非常早期用Polygon的案子,他们集结了非常多区块链知名艺术家,每个人脸部的部件都有不同的风格,有一点点致敬Hashmasks,只是放在了Polygon上。当时觉得很创新所以忍不住就把钱花了(但事实证明赔惨了),后来有节制一些。

洁平:

  • 自己买的都比较贵,是舍不得卖掉的那种,所以也不是一种投资行为。一个很庆幸买到的是关于纪录片的项目, 「We Are As Gods」 ,是一部讲述Stewart Brand的纪录片,他是1970年代一本非常酷的杂志「全球概览」的主编,这本杂志是1970~1980年代的嬉皮士的启蒙。我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是看这个故事也很被吸引,因为这像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互联网,这杂志想做的事就是后来互联网想做的事。
  • 这本杂志最出名的信徒是Steve Jobs,他在苹果公司最经典的语录比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来自于这本杂志和它的创办人Stewart Brand。他从1960年代,从Web0到Web1到Web2到Web3都非常先锋,人类所有的创新和先锋的想法都在他身上汇集,对我来说他的生命就像化石一样纪录了所有先锋的时刻。
  • 这部纪录片在去年九月透过发行NFT的方式来做群募,最后募集到了大约56个ETH, 目前已经拍完并且在一些电影节上映,一直很喜欢他的书和演说,所以这是自己感觉收藏的最好的NFT。也强烈推荐这部纪录片和他所有的书给大家。
  • 也有一本2016出版的中文书「寻找新乐园」,英文版就叫做「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就在写这个「全球概览」和创办人的故事,可以在博客来买到。


Q:希望慕天和洁平可以互问一个问题。

洁平:一直有关注慕天以前做的「美感教科书」或者是「文化银行」,NFT是Web3的子集,我相信Web3对你的魅力不仅是NFT本身,很好奇对你来说Web3的吸引力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这样一头扎了进来?

慕天:

  • 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最吸引自己的,后来发现「影响这个世界」是最吸引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做任何决定都会以「影响力」作为优先的判断考量。
  • 「美感教科书」,目前也在持续运作中,今年也会有两三个全新的计画,会影响全台湾的各个学校。这个项目做了八年,团队伙伴也在慢慢成形,自己会想做一些影响更大范围的事情,本来想说在35岁过后想要做一个国际性超大的题目,但是我完全被以太链的技术吸引,当你和我解释这个东西会改变世界后,我会马上脑补这一切然后想说要加入这个世界来做一些什么。
  • 我相信这个技术会改变下个二三十年的世界,不单单是金融,也包含所有的政治和法律,政治会下放到所有的组织,所有的组织会进入民主化。觉得这是非常大的革新,虽然本来想35岁做这件事,但觉得错过这个时机点会错过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因为自己本来也做设计,所以会从NFT开始切入。


慕天:我想问洁平,我是一个很喜欢想未来的人,你觉得三十年后区块链会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可以从内容或是政治各个层面来讲?

洁平:

  • 这个问题就好像我们站在1990年问Tim Berners-Lee万维网会怎么改变这个世界一样。我们现在刚好是2022年,也是30年左右的时间。就好像www第一行代码刚刚被写出来的时候,应该没有人可以如此具体的描绘出2022年的互联网社会。因为它经过了太多了意想不到的发展,现在的互联网世界的一部分机制一定不是当年发明者想看见的,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发明也是一种对传统金融体制的颠覆。
  • 自己没有能力描绘出30年后具体的事情,但是相信这次的改变是底层逻辑的改变,就好像一开始分享讲到的这是「产权革命」,「产权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就好像土地革命,任何国家刚成立时的土改都是最根本颠覆原有利益分配机制的方式。
  • 会觉得未来人会更绝对的以数位世界为主体在生活,会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希望他们有各自的去处。一群人是自由对他们更重要,另一群人是安全对他们更重要。这是两个不带价值评判的分类,这里不是指左派右派或者是自由主义国家主义,这是大家的需求不同,是一种价值选择。我觉得现在的数位世界没有给这两种人足够丰富的选择,Web2走向了后者(自由的人越来越没有选择),希望30年后这两群人可以互相不干扰,各自有各自的去处。
  • 希望区块链可以让互联网世界更多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聊天、或是行动或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这个进程中,你越想看到这样的世界发生,就应该越早参与进来,因为也会有坏人想参与进来,所以好人要早一点开始行动。

慕天:

  • 我自己在看的时候会从产业链或是技术结构来考虑这件事,会认为最核心的改变会影响到的是金融和法律。
  • 所有过去的金融体系都会变成「人人都可以是银行」的概念,自己会对标2000年时的Web影响的媒体和房地产产业,以前媒体会独大,但现在是只要你有帐号你就可以报新闻,所以媒体的产业就这样被瓜分,Youtube也是一样。觉得金融行业在未来也会是这样,只会有两种类型能存活,一个是超大的平台比如现在的Youtube,另外一个是所有人都可以很简单开的银行,所有的股票、债券、期货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 加上智能合约的功能,在未来次贷风暴这样等级的金融危机会不断发生,因为以前你会经过很多复杂审查,但是未来政府会越来越难审查,它只会越来越自由。但是还是会乐观的觉得这个金融危机会被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只是这种崩盘一定会发生。
  • 在法律上最大的影响是,未来和商业相关的法律我们都不会有「签约」,而是会用智能合约来取代,这会很大影响我们的组织治理,我一直相信30~50年后民主治理的公司会变成主流,专制会变成是小公司的管理模式,在营运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民主,因为民主已经被验证过是稳定有效的机制,这是我会思考的方向。
  • NFT对这个事情的影响是,未来可能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可能转向NFT,因为NFT可以跨域、跨国家、跨平台的流动,你买一个东西在寄到你家之前都可能是一个NFT作为你的凭证(包括发票、收据),未来所有的会员证或是票券系统也会NFT化,因为票券就好像是合约一样,可以变成智能合约处理。比如你现在的Netflix的会员证无法转卖给任何人,可是当它是NFT你就可以转卖给别人。或是Costco可以宣布说你如果持有Netflix NFT超过六个月你就可以获得某种优惠,这在未来都是非常有趣好玩的事情。

洁平:

  • 慕天的大部分描述我都非常希望可以看到,我希望他是区块链可以带给我们的好的东西并且我们可以让他延续的久一点。如果你问我5年后我可能会回答的很具体,但是30年太难了。因为30年我们可以见证一个文明的兴起和衰落,历史的进步和倒退可以在30年里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 但是如果缩回到5年、10年,或者是是说历史的改变带来的比较巅峰的样子,对我来说如果围绕内容产业来说,我不止是希望看到,甚至是觉得一定会发生,是(以创作者为中心主体的)「创作者经济」这个概念会变得更加社群化,变成stakeholder economy的概念,事实上这也更符合今天实际情况。
  • 假设内容是一个金融化的资产,这个内容的生产者可能会有60%~70%的股份,第一批支持者可能会占有20%的股份,后来的忠实观众或是普通观众多多少少都会占有1个piece的share,这是内容方向未来会走向的方向。
  • 事实上我们在Web2看到的粉丝经济,明星、饭圈都在往这个方向走了,但是NFT、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给了工具让这个Stakeholder Economy可以更具体被形塑出来,我相信它一定会发生并且是一个好的方向,也是5~10年内容产业很大的变化。很难预见之后如何衰落,但无论如何兴起的过程自己要添把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