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
周信

哲学专业的基督徒

基督教與柏拉圖主義

這幅畫是貝諾佐·戈佐利的《聖托馬斯·阿奎那的凱旋》,現藏於盧浮宮。圖畫正上方是耶穌和眾門徒,中間剃頭的僧侶便是阿奎那,他的左右分別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而趴在他們下方趴著的的是阿拉伯哲學家阿威羅伊。表現的是基督教的聖托馬斯·阿奎那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幫助下戰勝了伊斯蘭教的阿威羅伊。

為什麼一副基督教的宗教繪畫要出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樣的異教徒作為正面人物?這不得不提到基督教與希臘文化的歷史淵源。有人把基督教影響下的西方文化稱為兩希文明,是受希伯來和希臘文化影響而產生的。 《聖經》舊約是由希伯來文寫成,新約是由希臘文寫成。可見基督教的文化傳統是由這兩大主要支柱構成。 《聖經》保羅也特別說到了: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哥林多前書1:22 和合本) 基督教正是受要神蹟的猶太人和求智慧的希臘人兩種文化的影響下而產生。

在《聖經》中有提到過希臘人的哲學家: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 (使徒行傳17:18 和合本) 按照我們現在更常用的翻譯,彼古羅是伊壁鳩魯,斯多亞是斯多葛。使徒保羅在雅典城內宣講福音卻遭到了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蔑視。因為伊壁鳩魯主義是無神論的,而斯多葛學派的神和亞伯拉罕系宗教中的神不一樣。在日後與基督教產生巨大共鳴的只有柏拉圖這一系的哲學。

柏拉圖作過一個比喻:一群人被困在一個洞穴裡,手腳被捆住,只能看到面前洞壁的光影,如同皮影戲一般。因為這群人從小到大就生活在這個洞穴中,就以為這些光影便是全世界。碰巧有一個人脫離了束縛,到洞穴外邊看到了陽光下的世界,才發現自己所經歷的光影世界是假的,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實的。這個洞穴之喻大致可以表示柏拉圖主義的內涵,柏拉圖相信有一個絕對永恆、不變、完美的理念世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諸多對像是這個世界不完美的複製品,就好像真實物體投射下的光影。並且柏拉圖認為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這個理念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公元3世紀,普羅提諾又在柏拉圖主義裡,加入了神秘主義元素,建立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者認為新柏拉圖主義認為,世界有兩極,一端是被稱為“上帝”的神聖之光,另一端則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圖主義也相信,完全的黑暗並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間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著神聖之光,但就像光線會逐漸變弱,神聖之光也無法普照整個世界。普羅提諾認為,靈魂受到神聖之光的照耀,物質則位於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圖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則微微受到神聖之光的照耀。該哲學思想很快就被早期教父們吸收利用,徹底的影響了今後教會的歷史。最著名的教父奧古斯丁提到過自己以前在沒有學過柏拉圖哲學的時候讀《聖經》感到很荒謬,在學完柏拉圖哲學後讀《聖經》才發現這都是真理。

基督教的教義很容易的與柏拉圖主義哲學結合起來,都相信我們所生活的此岸世界並非是真實的世界,只有那個彼岸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柏拉圖把彼岸世界表述為理念世界,基督徒把彼岸世界表述為神的國。也就是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非我們的全部,我們只是在世寄居。一個人如果相信絕對真與善的存在,便會毅然決然的扛起十字架去前往那裡。至善並不以現實為歸宿,而是以上帝為歸宿。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