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sis
Oasis

I only am escaped alone to tell thee.

亚运采访手记|但愿你没有那样的脸

一个人的周到可能是件好事,但上万人的的周到一定是被严格训练的结果。

采访外国友人对亚运会的评价,被提及次数最多的用词是,「well-organised」。

深以为然。

飞机入境落地杭州,每五米一个志愿者,一路护送至媒体村;接驳车,行李车,自行车,住宿,餐厅,超市,商业街,甚至拍照打卡点,媒体村应有尽有,各区域分工明确;餐厅从早上5点到晚上1点,一天四餐,准时放饭;村内专线公交从早上五点到凌晨两点,每十分钟一班,一秒不误;媒体中心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摆放了上千张桌台,万人记者共同办公……衣,食,住,行,一切井井有条。

但最让人震撼的井井有条,是工作人员的脸。千万张不同的脸,写满了相同的秩序,严肃是一样的,认真是一样的,就连热情都是一样的。

亚运村志愿者给每一位来访者——选手、媒体、奥组委数下来有上万人——一个个派发入村礼物;餐厅内,一长排工作人员守在饭菜前,在客人排队夹菜时一声声地说「你好」;住宿楼的工作人员一见有人进门,会闪电般地从座位弹起向他鞠躬问好;村内有上万张床,每个床位旁都有工作人员亲手写的祝福贺卡;大巴司机会在发车前几分钟不断抬手看表;保安眉头紧皱地一个个查验行李包;急雨来临后勤立刻分发雨伞……每个人都好周到。

这种周到让人心情复杂。它当然让我的工作更便利,让我在杭州的出差更舒适,它也极致地展示出了所谓「礼仪之邦」的好客之道,但这种礼貌,实在不能往深处想,细思只能恐极——如此庞大的赛事,要做到每个细节都井然有序,得要多少成本去支撑。我大概翻阅了几篇报道,从2016-2020年,光是基础设施,杭州已经为了亚运花了2248亿元,这还不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运行、通讯设备、能源消耗等各方面的成本。这笔钱未和民众商议,也默认无需商议。

这种默认,背后是怎么样的行政体系?这种体系又需要多么庞大的管理能力来支撑?

或者说直接些,需要培训多少心甘情愿被管理的人?

我不敢想这个问题,就像我不敢看到那一张张明明不同可又如此相似的中国人的脸一样。一个人的周到可能是件好事,但上万人的、成批的、规模性的周到一定是被严格训练的、被驯服的、恩威并施的结果。这种周到带有一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紧张,和一种「绝不能出纰漏」的胆怯。

这样的生活有惊恐,甚至密不透风的压抑,但东方人,尤其是被孔学紧箍千年的中国人早已对此习以为常,将它融进了血液和骨髓中,最终日复一日于麻木。在这个地方,很少有人会认为,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牺牲个人利益、磨平个人性格有任何的不妥,于是很多集体性的奇迹以及悲剧,成批成批地发生着。如果说参加亚运报道有什么收获,其中一条一定是,在短时间内,我看不到这种奇迹和悲剧,有任何,减少的可能。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