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hoYan
NechoYan

河北-->天津 --> 西安-->香港-->英国 大学教书,偶尔写作,愿意思考,诚心分享。

機器覺醒?人工智能當下的危險

(編輯過)
人工智能不僅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也帶來的可能的危險。人工智能現實的危險是什麼?

今天聊聊人工智能。

這幾年火熱的人工智能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2016年谷歌的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戰胜李世石,人工智能再一次引起了各行各業的關注。谷歌DeepMind在人工智能上的突破,也促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嘗試。

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機器翻譯,自動駕駛系統,推薦系統等等這些基於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改變著相關的各個行業,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人們又一次開始擔心人工智能的潛在危險。

談起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危險,我們常常會聯想到機器的覺醒,原本服務人類的機器開始反抗,甚至要與人類為敵。但AI和機器學習對人類的挑戰,以目前的發展水平,顯然機器覺醒還不是人類目前所應該擔心的。

但機器學習的廣泛採用也確確實實對人類造成了切實存在的威脅。目前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兩大主要應用是圖像識別和推薦系統。其中圖像識別,特別是人臉識別,正面臨嚴厲的監管。人們一方面擔心信息洩露,另一方面擔心個人信息誤用。而隨著監管的深入,人臉識別所帶來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尚不足成為主要的威脅。

推薦系統是機器學習的另一個重要的應用。基本上目前我們所用的各種網絡服務都採用了基於AI的推薦系統。我們常常會驚訝系統推薦的準確性。打開購物軟件,心裡想的東西可能已經出現在推薦框了。剛看完一個視頻,類似一大堆的視頻跳出來,不知不覺已經過去大半天。人工智能通過觀察和分析用戶行為,給用戶推薦最適合的產品與服務,這看起來完全是人畜無害。當然也不會面臨太多的監管,但也正因如此,這種人工智能係統對人類個體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特別是在言論自由有限的空間,正在重塑我們的意識,並加深群體偏見。人類的決策其實也是一種算法,其中個人經驗和通過視聽所獲取的他人經驗,是個人做出決策的關鍵。隨著人們花在視頻和網頁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長,甚至於超過和現實互動的時間。相比社交活動,人們更願意躲在家裡看視頻。虛擬網絡空間佔用的時間甚至超過了人們和真實世界的互動。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視聽內容將和現實世界一樣會逐漸改變我們的認知,從而也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決策。在承載這些視聽材料的網站,人工智能技術被引入,引導用戶發現內容,並佔用用戶盡可能多的時間。對網站來說,引入人工智能的目的不是提高信息的中立性,而是為了增加網站和視頻的點擊率。其中一個例子是基於人工智能推薦的新聞網站。人工智能將點擊率、閱讀時間、點贊、評論、轉發包括點贊進行量化,對用戶進行標籤化,並針對用戶感興趣的類別和主題、關鍵詞、來源、興趣,年齡、地點等進行推送。如果用戶只依賴於該類網站獲取信息,逐漸人工智能將只推送符合用戶價值觀的新聞。這個過程中,用戶通過點擊等行為,訓練了人工智能;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進一步強化用戶的思維模式。一個有偏見的思維,通過找尋同道,將進一步加強偏見。由於獲取信息的單一化,該過程將大大加快,從而人工智能也完成了對個人意識的強化甚至訓練。當該思維模式開始影響該用戶的決策時,用戶將無從分辨該決策是自己的主觀決定,還是由於人工智能對該用戶的馴化的結果。加強用戶偏見,顯然是人工智能信息推送最有益的策略。以前由於人們獲取信息的多元化,不同信息的衝擊,將有助於改變用戶的偏見。如今,人們獲取信息來自單一網站,比如今日頭條等,各種缺乏中立性的信息,甚至虛假信息,由於符合大部分人的偏見,更容易傳播,從而也更容易影響人的思維。所以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在改變著人的思維模式,將思維模式固化,甚至加強群體思維偏見。這個馴化的過程是溫和的,甚至是愉悅的。但這個固化偏見的思維模式,對於個體來說危害巨大。人工智能推送的內容讓他認為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他的同道中人,從而在虛擬世界獲得了群體認同。但現實並非如此。認知和現實的隔離,必將在某一刻以某種方式,產生衝擊,並造成個體判斷和決策失誤。

另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改變這些缺陷,避免給用戶標籤化麼?答案是不能。推薦系統,本身就是對用戶進行打標籤。相比人的多樣化,標籤永遠是有限的。所以最開始谷歌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郵件進行分類。但對客戶進行標籤化,並針對標籤推送相關的內容,對於營銷來說無疑是最有效的。這也就以為這種技術將被更廣泛的採用。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觀點和理念似乎變得越來越正確,很難在網絡上看到與其相左的聲音,多半情況下,不是“從心所慾不踰矩”,而是網站為你屏蔽了你不喜歡的聲音。

個人如何對抗這種人工智能的馴化呢?

1. 開拓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渠道,擯棄以點擊量為目的的新聞推送媒體。

2. 如果無法避免,盡量採用匿名身份進行登陸,避免人工智能收集過多信息,對個人進行標籤化。

3. 不斷學習,並創造內容,以自己的思想和知識,創造思維的多元性。

但悲觀的是,這個馴化過程無法避免,因為整個社會正在被馴化。終究我們難以逃開群體效應。言論自由,並能夠在公共平台正常進行思維的碰撞,思辨是對抗這種馴化的關鍵一環。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