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雞
烤雞

關於我: 一隻生活在南半球的烤雞。 輸出學教練,ICF 認證資質,Member ID #009600446I 致力於推動「輸出」的思維體系,以「輸出」推動更多人成長。 我關注的議題有:自我成長、自我關懷、同志議題、建立個人品牌、職場轉型以及一切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話題。 和我聊一下:milagro0828@gmail.com

031|了解依恋模式,让孤岛也能互相联结。

本文是「依恋效应」一书读后感,写给那些困惑自己「为什么总是在爱中受伤,在人际关系中受挫」的你。

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请回忆一下你孩童时期的记忆,越早越好,你能记得自己明确的「照顾者」是谁吗?你与他们的关系又如何呢?

如果你很幸运,拥有稳定多元照顾者对象,且能与他们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那你很大概率上会是「安全型依恋」拥有者。

但如果是我的话,当我在书中看到这个在「成人依恋访谈」中的问题,我被难住了。因为事实上是,我并不知道自己的「照顾者」是谁。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的依恋模型为什么是「恐惧逃避型」 (就是又缺爱又害怕爱还特别渴望亲密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之前不怎么顺遂的「坎坷情史」。

「恐惧逃避型」的依恋模式,让过往的我太快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却又在后期仓皇逃离,无法容忍伴侣的出轨又或者容忍的过头。现在这些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解答(其实有时候三观一致也并不一定会顺利的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亲密关系来说,了解双方的依恋模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网上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有关「依恋模型」的测试,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测测看。


但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不论你与生俱来的依恋模式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焦虑或逃避)」,你都有机会通过后天的努力为自己获得「习得性」的依恋模式,我想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一点。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在人生困境的时候,选择用Coaching 的方式帮助自己度过这段困难的时光。而我非常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Life Coach,她与我一起,在长达半年的关系中,帮助我慢慢建立了一系列良性的自我认知。例如「自我觉察」「自我关怀」「自我认可」 ,虽然Coaching 并不是人生的解药,我也没有100%被治愈,但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当时自己拥有了一段非常健康的「安全型依赖关系」


随着之后自己去学习Coaching,成为了一名ICF的注册教练,虽未以此为生,但越发注意到了当今社会人类倡导的一些价值观之危险性。

书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就是:每个人都需要依恋(Attachement),即与人联结的需求是深刻在我们基因中的。

现代社会倡导每个个体需要独立自主,强调经济利益的关系,却反过来让更多的人活成了一座「孤岛」 。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背后反应的是人类对于「联结」的价值错置。 (当然离婚率不单单是因为单一问题,也有「女性解放」、「家庭结构进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

之前纽约时报(还是经济学人有点记不得了)有一篇报导指出,超过70%的伦敦上班族经常觉得自己「孤独」「孤独」也许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主要基调,伴随着「孤独」感的还有, 「日常焦虑」「中年失业」等世代型的负面思潮

在50年前的「大家庭」社会结构下,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来自多元的支持,一部分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人可以通过与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互动,从而获得充分的支持。当然,社会的进步有其更深远的成因,在此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不论你现在处在怎样的关系中,也不论你与生俱来拥有怎样的依恋模型(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下自己),都能通过后天的改变,来获得更优质的「联结」。

即使你是一座孤岛,也可以用桥与其他的安全岛联结呀。

愿大家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平和与爱。


书籍联结: https://readmoo.com/book/210120191000101

本书附录还收录三种依恋模式测验网址,立刻来找出你的依恋模式吧!

(1)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英文网站)(网址: www.web-research-design.net/cgi-bin/crq/crq.pl)

(2) 人际依附风格测验(网址: https://www.tip.org.tw/evaluatefree11)

(3) 爱情依恋量表(网址: https://www.tip.org.tw/aabti)


关于我:

一只生活在南半球的烤鸡。

输出学教练,ICF 认证资质,Member ID #009600446I

致力于推动「输出」的思维体系,以「输出」推动更多人成长。

联系我:milagro0828@gmail.com

https://button.like.co/milagro082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