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
horse

這裡漂浮一個節點,留存那些不甘心。或者是沈溺在自我世界時,基於語言的日常文藝實踐。

為什麼會有Web3 — — 不規範的談一下Internet、Web、Mobile的歷史發展

捋一下這個過程在於釐清為什麼會有Web3 這個概念出現,Web3 的獨特性是什麼。雖然歷史都已經發生了,但是它還是告訴我們去中心化、自治和開源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是理想,一致沒有被實現;我們現在找到了一個跟價值捆綁的方式即Web3,嘗試去實現它,去參與對抗和博弈。

這個題算是很早就想寫了,在熊市寫寫更心安理得一些。先做一下免責聲明,我對技術只是摸摸的狀態,知道的甚少,我更多是從個人使用、大眾應用和發展階段的角度來看待Internet、Web 和Mobile 這些概念,而且我更多是從“分階段”的層面來應用這些詞。

這些認知決定了我是怎麼定義和判斷Web3,以及我會如何看待它的核心。討論這個題目,也是想捋一下自己為什麼覺得Web3 是成立的,尤其核心訴求,並且基於它的特性或者本質,可以更好把握、判斷Web3 的未來。

1.

我可能是最早在國內公開做以Web 2.0 為主題的演講的,2005 年第一屆中文網誌年會。區塊鏈,尤其是過去兩年Web3 眾多討論,在我看來是十分熟悉的,所謂自組織、所謂去中心、所謂開源等等,在Web 2.0 的早期,就是這樣的理想在吸引和團結著我們。所以曾經十分有熱度去學習、探討和傳播Web 2.0 有關的理念。

可能Wikipedia 目前還是最成功的Dao 吧?以及Blog 和RSS 是真正呈現過一個完整的去中心化生態的。那個時候,已經有了一些小的平台,比如blogger 這樣的BSP,比如Flickr 這樣的圖片網站,比如有了myspace 和youtube 等。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服務商”的方式出現,創作者擁有產權。大家也都是以理想、創業的方式進行,還在探索商業模式,並且主要以用戶為服務付費作為主要方向。

我記得還蠻清楚的,當作為Web 2.0 的演講時,有人提問:你覺得什麼是Web 3.0。我當時是覺得這個問題過於提前了,因為Web 2.0 才處於開始階段,似乎一場新的革命才開始,誰能預料到下一場革命呢?我是這麼回答的,並且我也試圖展望了一下未來,我說如果有Web3,可能是一個完全是API 驅動的互聯網,信息和數據是基於API 自由流動的。

這是一個正常的想像。那個時候所有人強調數據是自己的,所以創業網站尊重了數據流動的可能性,並且API 也幫助小型開發者參與到生態裡面來。那個時候Facebook 還是一個非常有“互聯網再架構理想”的公司,它在F8 會議上不斷推進API 的發展,以及推動開發者參與,那個時候我們(可能他們自己也)想像Facebook 只是想讓自己成為個人身份和人際關係的底層結構,而將這個數據和能力賦能給其它開發者和應用。

可惜的是,這麼巨大一個事情,以及它的開發團隊需要持續的支持,商業公司需要獲利,因此,慢慢的Facebook 成為了吞噬機器,吞掉了所有數據和關係,變成了今天高度封閉的準獨立王國。

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所謂Web3 能有效對抗巨鱷嗎?它會不會繼續是打著各種理想旗號的又一輪巨鱷洗牌,甚至一開始就在大規模收割呢?大部分Web 2.0 過來的人,應該都持有某種懷疑態度吧。

2.

我撥號時代的尾期進入Internet 的,最早同時使用Telnet、FTP、Newsnet 和Web — — 那個時候Web 還沒有具有統治地位,還沒有實現Internet 約等於萬維網(WWW:World Wide Web)。所以,在我的認知裡,就存在一個明確的Internet,或者更具體一點可以描述為Internet 1.0。這個時候,基本是一個沒有大規模商業化的狀態,網絡通訊服務商,大規模商業化提供入網服務的才算是正兒八經的大生意。

至於你開個FTP 服務器有海量數據可以給人下載,或者開個Telnet BBS 有十萬計的人在上面玩耍,依然只能是“愛好”行為,包括個人網站等等。 NewsNet 郵件服務組也是一樣。早期Internet 確實是去中心化、Dao(以愛好組合,志願方式參與)的,也是自由軟件方式驅動的。跟我們每一輪理想熱潮時的狀況一樣。

Web 上慢慢產生出來大型商業,比如Yahoo、AOL 和搜狐新浪這樣,建站也算是個正兒八經生意,然後小型站點也能自循環,大量的網站出現催生了Google 這樣搜索引擎。這些構成了Web1.0 時代吧。理想雖然還可以存在,但基本上被商業替代了。

嗯,這是Internet 1.0 和Web 1.0 的故事。

3.

即便這樣,大規模中小型網站,依然存在收入問題,於是開始廣告聯盟,它們的客戶基本就是電商和SP (移動互聯網內容服務)。我們回顧發展歷史,經常會跳過Wap 和SP 這段,大概是因為不夠光彩吧。

但是如果我們需要回顧一下產業歷史的話,我覺得這段是無法跳過的,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Mobile 的開始。由於我們基本上沒有使用Mobile 1.0 和Mobile 2.0 這樣的概念,所以我也不隨便引入了,這段們就成為SP 時代吧。

為什麼它很重要,在於2000 年前後以Web 投資為主體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大量的團隊和網站需要找到活路,加上移動通訊快速發展,Wap 協議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結合,出現了SP 服務— — 它的野蠻狀態跟今天的幣圈相比絲毫不遜色,某種程度它還是高門檻、中心化的野蠻狀態,通過各種坑從非常大範圍的用戶那裡撈錢…

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是不能忽略的。它作為Web 2.0 早期的背景,以及Mobile 時代的序曲,對後期產業發展和認識是有幫助的。

4.

Web 2.0 早期是一個黃金一樣的理想時代,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在對抗Web 1.0 內容的中心化,並且SP 被濫用和批評的狀態下,人們需要找一個新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內容生產、彼此交流。

Web 還算是一個低門檻的、低成本的參與方式。於是有了RSS 協議和Blog,有了各種Web 2.0 早期的網站,有了非常多的開源軟件比如Wordpress 已經有悠久歷史了,有了大量的社群活動等等,更多前面已經寫了。

這裡的問題在於,成本和收益問題。個人的持續付出,收益如何體現— — 個人收益更多要建立在流量平台上,基於更多流量來獲益;Web 服務平台收不到足夠多的用戶繳費,必須依賴廣告收入,它要么變成更大的平台,要么就會存在“增長只帶來成本”的困境。

所以,在這個狀態下,Web 2.0 的服務平台就已經開始逐步“變大”、“中心化”,更依賴風險投資的增長邏輯;或者是賣身給Web 1.0 大鱷。理想褪色。

但即便是這樣,API、信息所有權等,還是按照一個合理的邏輯進行的,大家對信息資產還是處於開放的狀態。只是,苗頭已經出現了,比如Facebook 限制了Google 的搜索等等。

那些希望成為“互聯網基礎件”,比如互聯網的視頻存儲地Youtube 、比如互聯網的實名身份和關係Facebook 、比如互聯網的匿名身份和短信息Twitter 等,開始逐步封閉。

5.

Mobile 強化了這一方向,我自己認為,Web 2.0 在走向集中化的過程,還是有所約束的,但是Mobile 放大、加快了這一趨勢,並且放大了大數據用戶分析的價值,以及風險投資和商業驅動,讓Web 2.0 最後變成了若干巨頭。

在手機上,封閉、功能完備的App 成為了主體,它們確實更符合一般大眾的使用習慣,所以不斷捆綁增加功能,就跟Web 讓更多的人成為Internet 的接入者一樣,這個Mobile 時代,基本上讓老老少少都成為了互聯網用戶,極大膨脹了這個市場。

但問題是,Web 2.0,用戶作為貢獻者,在集中化的時代變成了義務工作;而且數據還讓用戶成為了生產資料;用戶被算法調度甚至戲弄;用戶所有的生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因為App 的封閉性,API 的限制,使得它們實質上歸屬於平台了。

於是,就是一個完全割據的巨頭市場,有理想的人、年輕人怨聲載道。只是如此而已,這個時候,還沒有變革契機。直到區塊鏈、NFT 這些東西的出現。

6.

區塊鏈那麼難用,距離Web 3.0 還為時尚早。所以以前有朋友知道我曾研究過Web 2.0 的背景,跟我討論這是不是3.0 時,我是覺得區塊鏈算是Internet 2.0 的階段,它的參與者還是很少數,而且有很高的理解門檻,是技術人員和技術愛好者在推動它的發展和應用。

而且它確實是底層的。同樣區塊鍊或者說Internet 2.0 的這個階段,它試圖用新的技術架構,來推動一些互聯網早期沒有實現,或者說被掠奪了的理念。比特幣真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東西,它既是區塊鏈,本身也是一種應用,所以它是極大挑戰了現實世界,提出了區塊鏈很多核心理念。

我自己認為,它最大的價值在於,給網絡參與者提供了價值。它在Internet 的基礎上,假設一個新的東西,每個參與者和維護者能分享這個收益,從而使得它具有循環下去的可能性。所以,這裡最大的變化是,理想的推動和利益的獲得,一致了。不再依賴於風險投資或者大量前期投資,給與理想者一個結盟的工具。

同樣,ETH 的合約我覺得也有類似的價值。以及,BTC 更多提供了一個網絡層面的可能性,ETH 則在它出現幾年後,推動了Web3 這個應用潛能很大的領域。

7.

所以我能接納巨大的投機、炒作,如果區塊鍊和Web3 真的能給現在的世界提供一種威懾力,或者一種可能的話,那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巨大的浪費和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你能說傳統金融和資本沒有巨大的掠奪性嗎?無非是它更隱蔽,讓現有的權力、資本階層獲利更容易而已,新的貨幣發行,產生了一種新的製衡。理論上,一組生產和消費足夠龐大,能夠形成它的循環和可持續,那麼它就可以用自己的幣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所以,Web 應用也是,如果沒有一個共識作為開始,如果沒有一開始就有經濟體系和“收益”,它沒有任何潛能去跟現在的Web2 巨頭們競爭。不管是個人本身就需要中心化的方便,還是商業本身需要更大規模獲利,Web 2.0 的結果是符合人性和商業規律的,必須用另外一組人性和規律來對它進行製約和平衡,參與到博弈裡來。

不用希望BTC 替代法幣, 如果替代了它也不再是BTC 自己了,無非變成了數字法幣而已,它就是一種博弈和平衡,一種對現實世界的威懾。同樣,Web3 大概率不是去替代Web 2.0,它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讓中小型應用找到某種方式,讓不同的應用可以更好的基於利益、合約進行聯盟。

因此,我還挺期待Web3 的。

8.

對於Web3,我自己覺得NFT 和Opensea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口,因為發幣權不再需要技術支持,發幣門檻答复降低,如果跟Dao 結合,跟Web 應用結合,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可能性,包含了應用、組織和價值兌付,從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 — 但是如何走到未來,可能現在還是非常早期,大概率需要一個比Web 2.0 長得多的周期— — 因為這裡是人們自己去中心化的試錯,不是風險投資所驅動的快速迭代和擴張。

對Web3 來說,錢、幣、利益、合約,這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結合我前面介紹的整個發展歷史,去中心化、自組織和開源,都不是重點,它們在Internet 1.0 和Web 2.0 都是核心概念,但都沒兌付自己的價值。 Web 2.0 如果我們溫習一下,會發現“什麼是資產,資產是誰的,資產以什麼方式應用”是最重要的點,當API 不被尊重,人們的生產不在是自己的資產時,才發生了後續的壟斷化。

只有一開始就是資產,就有合約,就有利益關係,人們才會在“合同”和“資產”的層面重新看待自己的互聯網參與行為。所以,Dapp 是處理區塊鏈的,它更重要的是處理資產和合約,它和Web App 結合,就變成了Web3 App。

比如我現在用的Prsdigg.com ,關於付費、分成這些合約以及自動化處理部分,是很區塊鏈的,如果一定要找個詞,用Dapp 我覺得ok ;但是發表文章的這個內容平台,它基本上就是Web 2.0 早期的一個服務,可能還沒有一個小型BSP 那麼完整。然後包含了Dapp 的這個Web App 突然就變了,它就是一個Web3 的應用了:每個人都知道這裡存在一個利益問題。

9.

很拉雜的寫了這麼長。其實大概就是Internet 1.0 到Web,然後到Wap 和SP,然後到Web 2.0,被Mobile 收割,然後進去Blockchain / Internet 2.0 ,再然後有了Web3 。這樣一個大概的發展歷程,既包括一個概念的推廣歷史,同時也包含了一個產業發展/商業發展的歷史,也包含了一個大眾認識和應用普及的歷史,它不是簡單的按照升級換代的方式進行的,不是替代的方式,也不是已給簡單的技術問題。

互聯網,一開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的、開源軟件(自由軟件)推動的。然後大商業參與進來了,掠奪了成果,傷害了去中心/自組織/開源,走向了反面。每一次革命都是想奪回,每一次失敗都是被掠奪。 Web3 的意義在於,這一次革命一開始就標價了,被掠奪時每個人都在算賬。

我是很願意捋一下這個過程在於釐清為什麼會有Web3 這個概念出現,Web3 的獨特性是什麼。雖然歷史都已經發生了,但是它還是告訴我們去中心化、自治和開源一直都存在,一直都是理想,一致沒有被實現;我們現在找到了一個跟價值捆綁的方式,嘗試去實現它,去參與對抗和博弈。

10

最後,我們再看看,資產化、利益化,是如何幫助Web3 來捍衛互聯網那些基本價值的:

  • 「錢」能推動開源,因為你代碼不開源不被很多人審計,我的錢安全嗎?我的資產會損失嗎?所以Web3 可能有助於保護開源這一理念。
  • Web3 能支持去中心,並不是反對中心化,也不是人們不需要中心,人們不介意「導航站」這樣的中心,小網站還努力SEO 利用Google 這樣的中心。但資產有所有權並且資產能流動,這樣「中心」是個服務者,使得可被替代性很強,從而使得「多中心」能夠實現,比如NFT 掛在不同的「中心交易所」。
  • 因為資產化了,中心平台收益有限以及發行商存在退出,資產的升值、保值也就自然依賴於資產所有者。因為是資產,參與資產管理的熱情也更高。如果完善了經濟體系,DAO 就能落地,是獲益自組織而不是志願自組織。

所以,不管有多亂,我還是挺希望Web3 獲得某種方式的成功的。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