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東南西北飛
鴻雁東南西北飛

不入流作家,用文字記人、記鬼、記食、記人生……

车站行脚(10):到百福,跟着基隆河走的水文之旅

如果以百福车站为原点,徒步探访它的周围,说实话,百福社区和科技园区并没有太多的旅行亮点。因此,抽到百福车站后,我一直提不起游兴,再加上前几个礼拜梅雨接力而来,这一趟百福车站行脚,距离上一趟的汐止车站行脚,拖了足足一个半月总算成行。然而,真正走了一回后,我却有意想不到的体会……

四月中到汐止车站行脚回来后,我们马上抽出了下一站--百福

我上网搜寻这才发现,原来百福是六堵的别名。然而,百福车站的上一站是「五堵车站」,下一站及下下一站分别是「七堵车站」和「八堵车站」,那为什么百福车站不干脆取名为「六堵车站」,按照数字顺序帮助乘客理解它的地理位置呢?这个问题,我在网路上也找不到答案。

百福车站周边最明显的区域,除了百福社区之外,还有和它比邻的六堵科技园区(原称六堵工业区)。如果以百福车站为原点,徒步探访它的周围,说实话,百福社区和科技园区并没有太多的旅行亮点。因此,抽到百福车站后,我一直提不起游兴,再加上前几个礼拜梅雨接力而来,这一趟百福车站行脚,距离上一趟的汐止车站行脚,拖了足足一个半月总算成行。

为了避免疫情严峻的时刻与人群过多的接触,我和老婆从车站出发后,避开社区人潮较多的中心地带,沿着实践路,打算顺基隆河绕六堵的外围走一圈,浏览此地景致。

实践路往北方向

这一带之所以这么多以「」为名的地区,根据学者考察,从五堵到八堵(五堵之前还有四堵、三堵、二堵、头堵,但地名没有流传下来)都是位在曲流处;而曲流的地段上有小山丘,仿佛一堵墙,故名。 (注1)我以前读到书中的这段关于「堵」的命名由来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直到今天亲自站在跨越基隆河的五福桥以及六堵桥上,亲眼见到两个基隆河的曲流处,终于深刻体会到「堵」的涵义。

在五福桥上眺望基隆河的景致

实践路走到底过五福桥后,路名改为工建西路,河堤旁一面墙上的斑驳壁画中,为我们呈现六堵早期的农村生活面貌。不过,当年的水田在六○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之际,便迅速被六堵工业区取代,完全不见一点痕迹。

如今,六堵工业区又摇身一变成为六堵科技园区,但这个科技园区和我印象中的科技园区却不太一样,散发出死寂破败的气息。

工建西路再往前走,一旦过六合桥,就到七堵的范围。于是我们在上桥前右转,走上河岸旁的「顶圳景观步道」,这一带之所以「圳」为名,显然和先民开发的水圳息息相关。再走三百多公尺,一连三座庙宇--三圣宫、慈凤宫、顶圳福德宫--在眼前出现。

顶圳景观步道

值得一提的是「顶圳福德宫」,这座福德宫建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据今已有一百八十八年历史。

左为顶圳福德宫,右为树仔公

早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安溪余氏家族大举落脚于此,拓垦六堵,并且于草滥溪(拔西猴溪)挖水圳引水到这里蓄水,以备灌溉,他们将这条水圳命名为「顶圳」。竣工后,地方人士便在这里盖了一座石头小庙,即顶圳福德宫。走进庙龛,在土地公牌位前,可在门联上清晰见到「道光拾肆年」的字迹。

庙前广场上陈列了三块名为「三仙古石」的墙石,它们是福德宫经翻修后保留下来的原始建材,弥足珍贵。

三仙古石

然而,在水圳的修筑过程中,有一段峭壁尤其凶险,让先民吃尽了苦头,因而称之为「险圳」。岩壁上有前基隆市长许财利所提的「六堵险圳」刻字,感念先民的辛劳。

顶圳在修筑过程中,以这一段「险圳」的难度最高
前基隆市长许财利所提的「六堵险圳」刻字

打开Google地图一看,我们从百福车站出发走到六堵险圳,约四公里的路程,已经跨越了两次基隆河,目堵了基隆河的曲折盘绕。

或许,这里不像汐止车站周边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可供饱览,不过脚踏实地走了一回,让我跳脱书本和地图上对于六堵和基隆河的描绘,真真切切感受这里的水文流域,并体会先民拓垦的辛劳,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在六堵桥上眺望基隆河的景致

注1:参考翁佳音、曹铭宗着,《 大湾大员福尔摩沙:从葡萄牙航海日志、荷西地图、清日文献寻找台湾地名真相》,页166-171。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