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時料理小P
書時料理小P

書時料理是一個Podcast讀書會 每週兩小時,幫你養成閱讀習慣。 如果你願意跟我一起 讀書 or 討論 的話, 就趕快收聽吧! (ゝ∀・)b 聯絡小P:ba88052@gmail.com

我们还有希望吗?从《行为》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完结篇》

哈啰哈啰~大家好,我是主揪小P


这周,是行为的最后一集了。

老实说,我真的没想到自己有办法走完这本书。

我也没想到自己会花半年的时间在解构一本书。

而我感觉,自己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

我慢慢的觉得,这不只是一个读书会节目。


总之,我想听到这的你,应该知道了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一个podcast节目做这样的书,根本是自讨苦吃~

但,就像甘迺迪在1962年说的话,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他简单,而是因为他难。

我知道,如果我做完了,我将会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至少,是在台湾的第一个。


我可以很大胆的说,如果你听完了我全部关于行为这本书的集数,你是少数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人。

而,如果你跟着把这本书看完了,那,恭喜你,我猜全台湾完整看完这本书的,应该不多。

但你应该也会知道,虽然很少人看,但这是一本被低估的书,他不但值得讨论,更值得反覆阅读。



不过,我想对那些,被我骗进来说,看完这本书,你能够大概预测他人行为的人,说声抱歉。

要说这本书最主要的主旨,那大概就是,行为,很复杂,很难预测,而且横跨多个学科。


这本书打破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

行为有可能根本不经过脑袋,我们对自己可能完全没有选择权,

童年的挫折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歧视和刻板印象是写在基因里的,看到不同肤色的人,你的杏仁核会活化,

以及,同理心的本质是为了自己。



如果你看到这,你没有感觉自己快要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没有感觉自己做的一切毫无意义,甚至没有变得有那么一点点悲观,那我觉得你没看懂这本书,给我重看一次!


小P我会感觉,自己是被决定的,而且不只是哲学上支持决定论而已,而是实际的感觉自己对行为根本毫无掌控感。



而这就让我想到最近的电影,没错,就是天能。



既然我们的未来已经决定了,那我现在还要做什么


就像我的男神尼欧说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既然我们现在还活着,是不是表示未来人的计划失败了?那我们还要努力什么?



我们好像都在行为发生以前,就已经被决定好要做这件事。

而我们真正做的,只是完成那个行为。

但是我们还是得奋不顾身的努力,完成它。

甚至是在知道结局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得去做这件事。



因为如果我们不努力,那谁来做那个完成行为的人?




不过,行为这本书,也不只是带来冷冰冰的悲观事实而已~


我们知道大脑直到成年都还是可塑的,

我们知道如果同理他人,以慈悲帮助人,慢慢变成了习惯的话,那你就成为了一个道地的好人。


而整个世界也在证明,情况有所进步,我们最糟的行为已经减少,而好行为则不断增加。

至少在2020年以前是这样拉..哈哈


我想,人类都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我们想要增加好事,减少坏事。


就像惩罚不是手段,而是减少坏事的目的。

我们也能想些方法来增加好事。

我想告诉你几个故事,告诉你,或许我们还是有希望的。


首先,我们先从,狒狒开始说起。


讲了好几个月,我想你或许已经忘了萨波斯基是个灵长类动物学家。

他曾经花了30个夏天,到东非去研究草原狒狒。


草原狒狒是一个蛮暴虐的种族。

弱者总会被强者咬伤。

他们有大量的攻击行为,甚至包括那些替代攻击行为,就是当你被比较强的人攻击时,你会转向去攻击比你还弱的人的这种行为,而攻击的对象包括母狒狒和小孩。


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本来就是如此,这没有好坏。


可是,有天人类在那设了一个垃圾场。

这群狒狒就变成了垃圾场狒狒群。

因为垃圾场跟这群狒狒的距离还是有点远。

所以只有一些比较强壮的公狒狒会跑去那里觅食。

这群公狒狒常常去那里开趴,吃人类吃剩的垃圾食物,他们开始变胖,而且出现新陈代谢问题。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辈的狒狒就是过太爽了,才得了一些现代狒狒症候群。


但过太爽的幸福的日子没持续几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旅社的肉品稽查出现问题,餐厅抛弃了沾有肺结核病毒的牛内脏。

不知情的狒狒再大吃特吃了牛肉全餐后,

得到了肺结核。

这使得垃圾场狒狒们几乎全部死光。


而这群垃圾场狒狒,是本来族群中最强壮,最凶的公狒狒。


这让作者很难过,因次有六年得时间没在接触这群狒狒。

后来,作者的未婚妻来到东非玩的时候,作者才又重返遗迹。

结果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


因为那一次的中毒,狒狒群中一半的公狒狒都死了。

公狒狒和母狒狒的比例是1:2

而且,剩下来的公狒狒攻击性也比较低。


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变成了友善的狒狒群。

公狒狒还是有地位区分,还是会为了地位而打架,但是他们不会出现替代性攻击行为,他们不会因为争权失败,就随意攻击母狒狒,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指数都很低。

而甚至是那些新加入的狒狒,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变成友善的狒狒。


作者推断,或许是因为在这里的母狒狒,是受到压力最小的狒狒了,他们不必担心会莫名的被攻击,这使得他们更能接受外来群体。

而当外来者被友善对待时,他们也会友善对待其他狒狒。


曾经,草原狒狒被定义成

攻击性无法控制,层级分明,雄性支配的灵长类动物。

如今发现,这不是普世皆然的,文化可以改变。


狒狒是如此,能在地球上所有环境生存的人类,又怎么不是呢?


如果有人说,我们无法避免那些最糟的行为,那他一定不熟灵长类动物,也不够熟人类。

人类是可以改变的。



不过既使可以改变,人类还是有些出厂设定。


就像是,你觉得,人类是个爱好杀戮的种族,还是爱好和平得种族呢?


1863年时,南北战争中有一场关键的战役,被称作葛底斯堡战役。

双方死伤的人数超过五万人,战场上躺了7000多具尸体,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那请问,整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开枪了呢?

从战场上回收的两万七千把枪中,有两万四千把枪只上膛而没开枪,甚至有六千把枪,上膛了三到十次,但都没开枪。

很多军人只是心想。

我该开枪了,对,没错....但让我再重新上膛子弹。


人类不太会,或者说不太敢,因为仇恨或服从而杀人。

真正在战场上,人们并不想开枪,大部分时候是在大喊大叫,奔跑,有时照顾病患,但是就是不打算真的开打。

甚至是对方尝试想杀掉自己,也不太会下手。

反而是为了保护队友时,为了不让旁边的人倒下时,才更有可能杀人。


原因是因为,人其实不喜欢杀戮,人其实无法接受近距离的杀人。


事实上,在二战期间,真正开枪的士兵也只有15~20%的人而已。


那,那五万多人是怎么受伤的?

真正造成死伤的,是手榴弹,机关枪,和炮弹。

因为上面这些行为,不是针对特定一个人。

我是在作战!不是杀人。

这跟瞄准一个人,再开枪有所不同。

就像是在电车难题中,拉下拉杆是为了救五个人,推下胖子是杀人一样。

启动的是不同的道德直觉。


这时候,我就想到。

如果是现在常见的无人机呢?

如果是使用无人机杀人的话,人类还会不敢下手吗?

毕竟无人机完全谈不上近距离杀人。


而结果是一个,人类会觉得开心,军方不开心的答案。

用无人机杀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获得PTSD的机率,跟在战场上是一样的。

就算操作的人没有物理上的接触他,他大可在完全无压力的杀了人后,回家买个甜甜圈,不会受到任何威胁。但所有操作无人机的飞行员,和大部分的人类,都不喜欢看着活生生的人变成地面的残骸,既使是隔着银幕。


这是一种天生的自制力。

文化能够改变,行为能够改变,而我们也不是一个爱杀戮的种族。

虽然我们还是常常因为隐喻、权威、利益,还有一些种族认同而下手,但至少我们知道,虽然人可以变成杀人机器,但那不是天生的,这一切是能改变的。


不是每个被要求用最高电压电击的人,都乖乖服从了。


1968年美国越战时,曾发生了这么一个震惊的事件,美莱村屠杀。

在当年的三月十八日时,中尉威廉.凯利下令攻击美莱村中手无寸铁的平民,原因至今仍很模糊。

是上级指令吗?是仇恨越南吗?是平民中有越共士兵吗?

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有350~500个平民,包括婴儿妇女老人被杀害,肢解,接着丢入井里。

当然,并不是整个连队的人都陷入疯狂,有一个军人在杀了一个母亲和小孩后,拒绝再杀更多人,另一个军人协助把平民集中,但拒绝放火。有些人完全拒绝任何指令,既使被子弹威胁也是如此。

但,真正带来改变的,是来自连以外的人。

一位名叫小休伊.汤普森的25岁准尉。

当时他正驾驶着直升机,打算支援与越共对战的美国步兵。

但他却发现,现场没有战斗,只有大批死亡的平民。

在20年后,当汤普森再度谈到这件事情时,他描述对那些军人的感觉:感觉,我想,在那个时刻,他们才是敌人。他们绝对是地面上那些人的敌人。

他把直升机停在平民和军人之间,并用机枪对准他的美国同胞,命令所有人,只要美军再试图杀害村民,就立即开枪!


而在那之后,这个事件终于有了转机,高层注意到这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也引起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


我群和他群的定义,在那一瞬间,就改变了。

而这一个人的改变,造就了历史的改变。



我们能够成为汤普森这样的人吗?

我们能够在火灾时当冲入火场的第一人吗?

我想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这很困难,不是每个人都能直面恐惧,还狠狠的打了恐惧一拳。

当我面对眼前的火舌时,我想我未必冲得进去。

当我在战场上时,我更可能是那个连续装了十次子弹,而一次都没击发的人。

但至少,我们能成为牛顿。

我知道你在想哪个牛顿,不,不是那位。

这个故事中没有苹果。

这个牛顿,是约翰.牛顿。


我猜你应该是没听过这个人,他最有名的也就是写了普奇神父最爱的奇异恩典。


牛顿这个人是个圣公会的教士,同时是个废奴主义者,

他甚至是当时英国废奴先驱威廉.威伯福斯的顾问。

可以说带领着废奴运动


好吧,听起来他是个还不错的好人。


但是,更有趣的是他年轻时的行为。

他曾经,是个奴隶船的船长!


在青少年时,他本来是一艘西非的奴隶船上工作,他近距离的接近了奴隶。

牛顿跟船员的关系不好,船员们讨厌他到把他丢在陌生的国家里,害得他被另一个奴隶贩子,当成奴隶使唤。

实际接触奴隶,甚至被当成了奴隶,这使得他开始同情奴隶吗?不,这没有发生。


接着他被人救了出来,本来想搭船回英国的,却路上遇到暴风雨。

牛顿跟上帝祈祷千万不要沉船,而船也奇迹般的安全抵达,于是他改信上帝,改信福音派基督教,好,你当过奴隶,又信了上帝,你是不是要改邪归正了呢?


不,他声称对奴隶感到同情,但他却当上了奴隶船的船长,又这么做了六年。

六年的经过,让他认清自己的作为了吗?

nope

他的健康恶化,他开始研究神学,成为牧师。接着,投资了奴隶贸易。

这家伙真的是齁。


但是,想法开始发酵了。

他变成了很受欢迎的牧师,因为布道还有关怀他人而闻名。

他开始创作圣歌,他开始为穷人和受压迫者发声。

他慢慢地停止投资奴隶制度。

或许是因为良心、或许是想维持好人的身份,或许是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

又30年后,他写了一本谴责奴隶制度的书。


他当了盲目的坏蛋很长的时间,他亲眼见证了甚至就直接造成了奴隶制度的可怕,却没有任何行动,但最后,他变成了废奴运动的重要领导人,见证了奴隶制度的废除。


一个曾经从奴隶制度获益的人,因为宗教信仰和道德,于是把我群和他群的概念重新定义,戏剧性的成为人道主义者,又戏剧性的表明要修正他曾做出的残忍行为。

如果我们能核磁共振他的大脑,他的神经肯定在疯狂的重塑。


我们或许没有办法成为汤普森,但牛顿,牛顿不同,牛顿就是我们一般人。


他用圣经寻求安慰,他用十几年的时间,抗拒自己的道德发展。他有同理心,但却选择性地付出。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承认自己过去做错。

那些能冲入火场救人的人,通常在思考前就行动了,那是自动化的反应。

但是牛顿不一样,「我无能为力」「一个人没办法挑战这一切」「关心身边的人就好」「那些人跟我们不同!」「我累了」

牛顿在踏出了十步后,因为自私而又退了九步。但是就这么一路的跌跌撞撞,不断的去思考,慢慢让同理心发酵,慢慢地踏上慈悲的帮助,最后,当惯了好人的人,变成了道德的巨人。


人类不只能能够改变,一个人也能造成改变,而且,是好的方式的改变。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觉得很感动的故事。



战争,是个很奇妙的事件。

他常常带来人类最糟的行为,却也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宛如奇迹的事件。

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发生过一个,我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件事,但每次听到,我都感觉这是无法想像的奇迹。


在1914年的圣诞节时,英国和德国的战场前线,军官本走在壕沟中,用对方的语言,尝试性的呼叫,停火!

接着双方在战场中央见面,宣布休战。

德国和英国在圣诞节期间停战,并取回尸体。


结果,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首先,双方先互相借铲子来帮忙挖掘坟墓,举行共同葬礼。

接着就开始交换食物、酒、烟草。

然后,所有军人开始跑到战场中央,一起祷告,吃晚餐,交换礼物,互相拍照。

到了最后,他们甚至用一颗临时拼凑的足球,在战场中央举办足球赛。


注意!这可是战争时期啊!

这两个国家的上层,都巴不得把对方给毁灭殆尽。

但在前线,在那个人们说一去不复返,战况最紧急的,双方交战的地方。

两个本来是敌人的人,却互相拍照,交换对方的头盔当纪念品。


而战争是如何继续的?

是后方的人,是远在国家中央,根本没听到炮声的高层,逼着这群士兵往刚刚还在一起踢球的对方开枪。



一个前线军人曾在日记中记下。

在家乡,我们辱骂敌方,用讽刺漫画羞辱他们。我多么讨厌讽刺漫画中的荒诞帝王。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因为敌人的英勇、武力高强,足智多谋而尊敬他们。他们也有所爱的人在家乡,也必须忍受泥土、雨水和钢铁。



上一章谈论自由意志时,我们谈到了,当未来的人看我们法律的做法时,会不会心想。

天阿,那时候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他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啊!


现在,我们看向过去两个国家的仇恨,我们会心想why?

而未来呢?

未来的人看向我们现在的仇恨,难道不也觉得不解吗?


如果,让你在没有接受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但是,手术只要一结束,你就会忘记痛苦,那这个手术会比较不痛吗?

如果知道国与国之间的仇恨终将化为乌有,我们就能够放下仇恨吗?


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过:无法记住过去的人,必定重蹈覆辙。


看完这本书,也许你会感觉自己看不到任何希望,看不到自己能有任何的掌控权。

但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尝试。

不过,至少,我们,还有,希望。



谢谢听到这的你。

行为这本书,我们就讲到这了。

希望至少这段旅程,有带给你一些知识,一些讨论,还有一些思考的乐趣。


如果喜欢我的节目的话,请订阅按赞五星分享我的节目。

我是主揪小P,我们下周见啰,掰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