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ghtFu
WrightFu

不學無術的香港廢中一枚,被醬缸社會不斷磨蝕的齒輪。珍視香港,也對羊城有複雜的情感。同時遊走Medium、Matters及方格子,閱讀為主,偶爾隨心寫寫,努力練習讀文「斷捨離」,著有《港穗情緣》

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重温一下Matters 的项目草案

我想,当站方也不再提及一些初衷的时候,Matters 就确切地走完了一次质变。

作为一个在Matters 待了好一段日子的用户,看着这个平台的风气不断演变,以及不少对外界来说只属鸡毛蒜皮的纷争,难免有不少感慨。坦白说,自己上来浏览文章、参与讨论的时间,比起之前亦有所减少。

当生活、社交类的文章在去年下旬起渐渐成为Matters 的主流时,自己对此形态已经感到不以为然,但那时看到站方仍会尽力协助让具有深度的公共性、知识性文章予更多人看见,如「金马达基金」的支持清单、电子报的推送等等,但也着实看到不少曾经在这里活跃过的公知,已没有继续在这里发文了。而这个星期收到的电子报,「最多人收藏」和「最多人阅读」的文章,几近全部跟近日火热的Osmosis 流动性掘矿和NFT 有关,明显让人感受到用户的主要口味,是什么样子。

相信不少Matters 用户也有看过官方宣布发行NFT 的文章,前数天也看到站方在Medium 刊出了相关的公告。比起在本站内的官方文章,Medium 的版本多了一些有关Matters 的介绍,那种论调倒让自己感到不很熟悉。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个重读一下三年半前Matters 的项目草案的时候了。大家现在搜索Matty 的个人户口,仍然可以找到这个篇章,只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故也不特别在此关联。


「去中心化」一直是Matters 提倡的管理方针(但亦因近期的各种纷争而受到一些批评),在Medium 看到的官方介绍,站方把Matters 形容为「Web3 世界最大的、开源的去中心化出版平台」,借此「搭建更自由与公平的创作者生态,涵盖去中心化存储、数字权利保障、治理制度设计与创作者经济模型」;而在项目草案里,「去中心化」乃「在社区规则获得社区认可,货币逻辑亦运行顺畅的情况下,将两者迁移到区块链上,内容则迁移到分布式存储系统,完成社区去中心化」,看似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在项目草案里,对于Matters 的愿景,却有着更周详的描述:

 Matters 团队相信,有品质的知识与内容是人们建立联结的另一个关键面向,而且在任何渴望进步的社会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的生产效能虽然落后于社交网络,但创造内容的专业能力,以及品质监控的公信力仍然有其重要价值。如果能将发挥这些价值的机制,以新的经济模型,应用于同样在重构中的「内容」或「知识」,就可能创造一套正向循环的运作方式,不仅能重新担当公共责任,而且也能自我持续。

在Matters,我们希望推动实现一个经济上不依赖于广告、互动上不会受控于中心化机制,以内容价值为依托的新型社交平台。

草案同时指出了现时媒体及社交平台的各种弊病,做成严肃内容的创作者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公共场域里劣币驱逐良币等情况,从而提出相应的「CDAR机制」,以「促使更多人与内容的并行发展与相互联结,形成知识社交网络」。

而当下的Traveloggers NFT 计划,虽也看到建立新的创作者经济模型、以激进市场规则探索公共治理等愿景,但过去推祟有品质的知识内容、提倡优质社群互动讨论、让媒体透过新的运作方式重新担当公共责任等愿景,现在已看不到仍有提及(及实践)了。

自己过去在不同场合也曾提及过,Matters 的深度文章和(相对)理性的讨论氛围,且能够聚合墙内相对进步的声音,乃这里异于其他内容、写作平台的地方。尽管「CDAR机制」在2019 年10 月这里全面接入LikeCoin 生态系统后,严格来说已不复存在,但过去在用户群不断演变的情况下,自己仍看到站方致力推送深度文章、维持公共讨论的气氛,亦努力邀得不少知识份子就公共议题举办沙龙。可是近期「马特宇宙共建计划」到发行NFT 的文案,也看不到站方固守这些理念了。

我想,当站方也不再提及一些初衷的时候,Matters 就确切地走完了一次质变。

过去一大段时间,自己对于Matters 这个初年的定位,仍抱有相当的执着。一些轻松生活类的文章,只会放在Medium 和方格子,而自己在这里为文章按赞的准则,亦较在Medium 和方格子严格。但既然Matters 走到如斯的形态,似是不可逆转,这种执着,是否也该放下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