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无差别爱人|是真的出于「爱」吗?

(编辑过)
「有形」的付出,如捐赠物资/金额款项,在能力范围内,对多数人可谓轻而易举,「无形」的付出,如陪伴,往往会是最难达成的。

「荣民」,未至台湾念书以前,于个人是极为陌生,且几乎未有所闻的名词。依稀记得第一次在选修课上,咋听到授课教授说要去「荣民之家」参访时,因着不曾听说,只能在脑海中自动将其与熟悉的字词连结,颇失礼地在心里默想-"蛤?农民之家参访?",经教授解释后,才恍悟此「荣」非彼「农」。

荣誉国民(简称荣民)指在中华民国符合特定服役条件的国军退除役官兵。在现今台湾社会中,「荣民」多指曾参与抗日战争或国共内战后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外省籍退伍军人,然而此类型之「资深荣民」人数已逐年减少,目前之荣民类型以「在台入伍荣民」居多...。引用自《维基百科》条目内容

随着更详细地讲解,对「荣民之家」所建构的初始印象,即是为退休后的军人们,提供生活照顾设施之所在,个人把其归类于养老/退休照顾机构,惟里面居住者是拥有「非一般」经历的长辈们。


踏入「荣民之家」,环顾四周,基础设施可谓俱全,相关的基础医疗设备也有所设置,以备不时之需。而在主办方带领下,大致参观完「荣民之家」内部环境后,便展开此次参访的重点,与荣民长辈们的互动交流。

对参访社福机构经验,可谓“屈指可数”的我而言,起初只能伫立站在原地打转,机械式地问荣民长辈们“吃饱了吗?”、“觉得冷吗?”诸如此类的「表面式」问候;而转头望向此番与我们共同参访的另一群高中生们,不得不说,相较于我,他们表现真的太优秀了,热情地与荣民长辈们聊天不说、也主动帮他们按摩手臂,疏筋活络。

正当多数参访者正以各自的方式与荣民长辈们互动时,忽然察觉一位荣民伯伯独自坐在较远处,犹豫片刻后,鼓起勇气地往其方向走去,想试着与他攀谈。

同样地也是以制式的问候语作开场,之后空气便凝结数秒,正琢磨着还有什么话题可聊时,荣民伯伯主动地说起他的往事,惟因着当时对这段历史(国共内战)并无太多涉略,以致分享过程中未能给予回应,只是尽可能地点头,适时的搭话。

但也已足够让这场闲聊对话得以延伸下去。

接着便换我主动地抛出话题,印像中聊比较多的应该是电影,老电影;适逢小时候有稍微听闻过一些《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七十二家房客》等邵氏经典,虽未真的观赏过,但其内容大纲与片名还能稍微道来;再来就是老歌,依稀记得当场有轻唱一首邓丽君小姐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给一位荣民伯伯听。


 「参访是短暂的,是否有下次仍不晓得,但荣民长辈们依然居住在那里,是否会对来参访者有所期盼呢?期盼有谁能去与他们聊聊天、问候问候,使其觉得自身并没有被遗忘...」

「有形」的付出,如捐赠物资/金额款项,在能力范围内,对多数人可谓轻而易举,「无形」的付出,如陪伴,往往会是最难达成的。

Ps:在日后有机会好好认识那段历史时,才发现对部分荣民们而言,其背后其实有着让人揪心的离别与悲伤。


同场加映

短篇记录这小小经验,借此作为《社区活动提案|无差别爱人:写下爱的故事》的征文;然在书写过程中,一直在反覆思索,在与荣民伯伯互动的过程中,当时的自己是带着什么样的想法呢?这算是「爱」吗?如果是,又会是哪一种呢?出于善意的爱?付出的爱?

主持人提问儿子-"你在这过程体会到的「爱」是什么? ";儿子回答- "我并没有特别去觉得因为我爱我父亲,而去这样做;而是这是一个本质上面,我需要去做的事。 "

而这段很喜欢的访谈内容,或许能作为以上自问的自答。


不同「色状」拼成的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